APP下载

药物经济学在国家基本药物政策中的作用

2010-04-12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0年22期
关键词:经济学费用药品

据世界银行一份报告显示:2003年我国药品费用占全部卫生支出的52%。这一比例在大多数国家仅为15%~40%[1]。推行基本药物制度是满足公众用药需求及合理用药、降低医药费用、使国家有限的医药卫生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的重要措施。笔者认为引入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是保证价廉物美的好药、新药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引导临床合理用药,科学、公平分配药品资源的关键措施和有效途径。

1 国家基本药物遴选引入药物经济学

1.1 药物经济学的概念 药物经济学是指应用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分析技术,结合流行病学、决策学和生物统计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全方位测量、对比分析和评价不同药物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方案与其他治疗方案,以及不同卫生服务项目所产生的相对社会经济效果,以求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现有医疗资源[2]。

1.2 国家基本药物遴选引入药物经济学评价的思路 在世界范围内,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先后被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用于《药品报销目录》中[3]。他们在确定一种药品能否进入《药品报销目录》时,均采用了药物经济学评价指标,要求提供候选药品的药物经济学研究报告。至今,世界上已有20多个国家先后制定了本国的《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尽管各国的《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在内容上有很大差异,但主要内容都包括了研究角度、资源/成本、结果测量、分析种类、结果表达、对照选择、资料获得方法、建模、时间范围、贴现率、敏感度分析、报告结果、社会财务影响、估价/价格目录和报告格式等内容[4]。许多国家还将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作为重要的参考标准,用科学的方法从临床药物中遴选出国家基本药物,确保了绝大部分公众可获得安全有效、价格便宜、使用方便的基本药物。

2 药物经济学对基本药物政策作用

在临床药物治疗中,应用药物经济学方法制定合理的成本—效果处方,可为临床合理用药和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提供决策依据。对于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的评价,只考虑效果,不顾成本消耗是不可取的,只考虑成本,不考虑效果也是无意义的,关键在于平衡成本与效果,寻求一个最佳点。在多个治疗方案中,一个治疗方案即使成本较高,但临床效果显著,仍不失为较佳的治疗方案。在选用药物经济学成本、效果分析法时,要综合考虑效果与成本在临床治疗方案评价中的作用,使成本—效果分析更加科学。

常翠等也曾系统研究过3种不同的抗菌药物对老年性肺炎的治疗效果并对此做了进一步的经济学分析。他们在研究过程中选择了372例老年性肺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头孢曲松钠、左氧氟沙星、洛美沙星治疗,以各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作为观察指标,最后运用药物经济学方法对这些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以上3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0.65%、87.11%、72.58%;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65%、6.35%、13.81%;平均成本-效果分别为6528、10392、11196。由此可见,头孢曲松钠治疗组的用药方案优于左氧氟沙星,更优于洛美沙星。

有报道用中药血脂康胶囊和普伐他汀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经济学评价,将79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用药物经济学方法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显示,总成本每下降lmmol/L,血脂康和普伐他汀费用分别是473.02元、642.12元;TG每下降lmmol/L,费用分别是2003.38元、6788.21元;低密度脂蛋白每下降lmmol/L,费用分别是490.03元、693.68元;血脂康疗效增加一个效果单位,费用分别是100元、338.84元。血脂康成本-效果低于普伐他汀。

药物经济学评估可以弥补临床药物疗效观察研究的不足,在指导合理用药、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指导新药开发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药物经济学把药物的经济性与安全性、高效性、适用性置于同等位置,可为临床优化治疗方案和治疗决策科学化提供相应的依据,一方面保障患者的健康,另一方面又能有效降低药品费用,进一步推行国家基本药物政策的实施,能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得到最经济、合理的应用。

总之,提倡使用基本药物,降低医疗和药品费用,有利于提高政府的社会保障能力,而药物经济学则能为基本药物制度的顺利施行提供有力保障。

猜你喜欢

经济学费用药品
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简明经济学
关于发票显示额外费用的分歧
监理费用支付与项目管理
药品采购 在探索中前行
经济学
医疗费用 一匹脱缰的马
医疗费用增长赶超GDP之忧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谁赢谁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