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亚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0-04-05

东方论坛 2010年6期
关键词:青岛大学东亚教授

孔 哲

东亚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孔 哲

2010年10月22日至24日,东亚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青岛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青岛大学东亚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与青岛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来自韩国、澳门和我国各大知名院校文学、语言文字学、社会学等不同专业的6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共收到了70余篇论文和论文提纲。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着东亚文学与文化研究的意义和现状、东亚各国文学与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东亚文学与文化研究中的经典作家作品研究等几个方面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交流学习,思想与智慧的火花相互碰撞,取得了丰厚的学术成果。

一、东亚文学与文化研究的意义和现状。作为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主题,与会学者对东亚文学与文化研究的重大意义和现状与不足给予了极大关注。中国东方文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向远教授在大会致辞中提到,青岛大学创立东亚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的定位是极其正确的,拥有东方文学和比较文学的视野对于现在的文学研究有着重大意义。青岛大学应抓住青岛日益走向国际化的历史机遇,利用日、韩等国文学与文化交流便利的地域优势发展自身的特色。《中华读书报》王玮主编在致辞中认为目前中国正在探索适合自己的道路,中国的文学研究也在积极寻找自己的道路。青岛大学东亚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的建立无疑是一个有益尝试,《中华读书报》以后将把东亚人文研究领域作为关注的重点。韩国东方文化研究院院长、诗经学会会长、国民大学名誉教授宋昌基先生在来信中,也充分肯定了青岛大学举办此次东亚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意义,并期待与中国学者在东亚文学与文化研究方面进行更为深入广泛的交流、探讨与合作。山东师范大学石玲教授在讨论中认为东亚地区文化生态和文化特征明显,将东亚作为一个整体呈现是将来研究的一个重要走向。不同专业和领域的专家学者在东亚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大背景下进行跨专业跨领域的交流与学习,有助于开阔研究的视野和提升研究的眼光。

与会学者也注意到了东亚文学与文化研究的现状和不足。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李寅生教授讨论时指出,中国学界对川端康成、村上春树和大江健三郎之外、同样拥有优秀作品的一些日本作家关注较少。青岛大学魏韶华教授指出东亚文学现在在世界文学中的处境,如同少数民族文学在当今中国文学中的地位一样尴尬。外国文学就是西方文学的陈旧观念已经过时,东亚文学在世界文学中是不容忽视的存在。他还指出,东亚日、韩、越等国文化在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作为源头和基石的同时,有着自身强烈的变异性。华东师范大学刘晓丽副教授提出东亚不仅仅是一个地域概念,更是一种文化概念。此外,诸多学者在会议上提到了日韩等国研究资料匮乏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王向远教授在作《 日本古代文论的成立及其特点》的主题发言时指出,日本近代文论翻译工作的力度不够,给国内日本文学研究者造成了资料方面的困难。李寅生教授也认为,在日本文学与文论翻译工作中,因为中文系学者参与较多,日语专业翻译学者的参与较少,作品误读的可能性极大。对此,李教授提出了对日本文学翻译工作应加强重视和领导、相关部分还应给以必要的财政支持等建议。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刘强博士认为韩国方面的研究资料同样十分匮乏。各位专家学者学术上的探讨和争鸣有利于推进东亚文学与文化研究的繁荣。

二、东亚各国文学与文化之间相互联系和影响。对汉诗在日本、韩国的传播与发展的讨论,是此次会议的重要内容之一。李寅生教授提交的论文《日本汉诗引证中国历史典故得失刍议》中指出日本汉诗是受中国传统古文化影响而产生的文学作品样式,其中对中国历史典故的引用有得有失,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上海师范大学严明教授在提交的论文《日本狂诗艺术特征论》中认为,日本近世狂诗是在长期接受中国文化熏陶的过程中将汉诗真正日本化的大胆尝试,凸显出东亚汉诗旺盛的生命力和应变力。厦门大学刘强博士的论文《高丽汉诗兴盛原因的再探讨》中指出,高丽王朝实行的科举制度、高丽君臣间以唱和为中心的文学活动及高丽私学的兴起共同推进了汉诗在高丽王朝时期的兴盛。

中国古代典籍文献在韩、日的接受与传播,也是本次与会学者讨论的重要内容。韩国国立庆尚大学中文系韩相德教授在论文《韩国传统的汉字教育简介》中从教育学的角度梳理了中国古代的《千字文》在朝鲜时期的传入和各个历史时期的活用情况,介绍了朝鲜半岛为弥补《千字文》的缺陷和不足所做的探索。韩教授还强调《千字文》在现代韩国的汉字教育中仍应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何在急速发展、不断变化的现实社会中开发利用《千字文》的汉字教育功能是摆在韩国学者面前的重要问题。青岛大学外语学院廉光虎教授则在提交的论文《〈千字文〉中朝日汉字音的比较》,运用语言学的专业知识,对《千字文》中的朝日汉字音进行比较分析,印证了《千字文》是通过朝鲜半岛传到日本的历史事实。他指出尤其是《千字文》中的个别朝、日汉字音完全一样,不能对应《广韵》音韵和朝、日汉字音发生同样的语音变化等事实,更能雄辩地说明朝、日汉字音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历史关联性。青岛大学文学院窦秀艳教授在《雅书在古朝鲜半岛的传播初探》论文中,梳理了作为儒家经典训诂工具的雅书在古朝鲜各时期的流布情况,从语言学的视角考查了汉朝关系。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王国彪博士后提交的论文《朝鲜诗家对〈列朝诗集〉的接受和批评》,从朝鲜诗家对钱谦益和《列朝诗集》有选择的接受和有尺度的批评中透视出明朝时期中朝之间的政治文化交流。

三、东亚文学与文化中的经典作家作品研究。中国古代经典与文化是会议探讨的重点。韩国仁川大学教授安性栽在《郑众之“草木鸟兽,皆兴辞”真伪论——以〈毛诗传〉〈郑笺〉〈孔疏〉为主》的主题发言中,科学严谨地统计了《毛诗传》《郑笺》《孔疏》中标有“兴”的诗章或诗句中出现的“草木鸟兽”意象,细腻地得出了《郑笺》的名物在《毛诗传》之基础上有所增加,和《孔疏》之标“兴”不一定遵从郑众之言的论断。中国社会科学院范子烨研究员在《〈琴诗〉的妙理和法螺的妙音》一文中指出苏轼哲理诗《琴诗》源于《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七《弊宿经》第三记载的“吹贝”故事。通过田野调查法考查“法螺”的世纪保存使用情况,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层面研究苏轼和佛学的关系。青岛大学刘怀荣教授在论文《梁三朝乐‘俳伎’的性质与表演特点试解》中指出俳伎在齐梁间是重要的表演节目,它与汉代列入乐庙的《巴渝舞》之《弩俞》密切相关,其表演者有侏儒和舞儿两类,表演形式已比较复杂,应属杂有幻术的滑稽歌舞戏。西藏民族学院池万兴教授提交的论文《论魏晋南北朝骈赋的铺陈特征及其受制因素》认为骈赋的铺陈是抓住事物的特征,按照抒发情感的需要,铺陈富有特征的某一场面、细节和过程;由于受对仗和用典的制约,其铺陈的特点是在追求对仗的前提下对典故的铺陈。上海大学唐旭东博士提交的论文《〈诗•曹风•蜉蝣〉“蜉蝣”意象考论》认为“蜉蝣”意象的创造与运用使该诗具有“怨而不怒”的委婉风格和中和格调,体现了典型的周文化特征,也使该诗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与会学者对现当代作家作品的研究也给予了较多的关注。漳州师范学院张桂兴教授在《试论老舍笔下的东方文化》的主题发言中提到,受东西方复杂宗教和文化影响的老舍,在文本中最终选择的是具有亲和力的东方文化。澳门理工学院崔明芬教授在题为《澳门土生葡人作家江道莲小说研究》的发言中提出,作为一个土生葡人女作家,江道莲秉承现代小说“认识”人类生活世界“生存”的道义,用纯中国化的小说手法叙述人生,风格奇特、成绩斐然。港台澳文学也是东亚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温奉桥教授在《王蒙与道家文化》中指出,道家文化不但影响了王蒙的人生态度、处事原则,也影响了其思维范式、价值取向。王蒙及其文学创作体现了道家文化这棵“大树”在新的历史境遇下的新生机。东北师范大学刘研副教授在讨论中认为,林少华先生对村上春树作品的翻译富有音乐性,带给读者的是多元化的理解。村上春树作品关心日本的发展走向和青少年的成长境遇,其意象具有泛世界性的特点,反映出村上一直在寻找亚洲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平台。

青岛大学王金胜副教授在《1980年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认同危机及其叙事表征——历史景深中的“新时期”知识分子写作研究论纲》一文中认为,知识分子主体性和当代中国思想和文化的重建已经行至一个重要的关口。在中国现当代悖论语境中对知识分子进行谱系学考察、揭示中国知识分子的悖论性精神构成、重提知识分子及其叙事的公共性和反思性品格具有重大意义。这一观点引发了小组成员的积极讨论。范子烨教授认为当代知识分子需要重塑社会责任感,学者研究的眼光应关注大我和社会民生,当代社会现实呼唤知识分子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回归。青岛大学王凯教授从“现代性”出发,认为现代性是从西方引进的概念,在现代性悖论语境中成长的中国知识分子应走向西方,但决不能抛弃传统。青岛大学戚晓杰教授从当下流行的“被××”语言结构中,抽离出这种语法结构实际上是对当今纷繁复杂现实生活中人们身处无可奈何的生存境况的一种深刻反映。知识分子在新时期新历史关口该何去何从引起了与会学者的深度思考。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青岛大学东亚教授
青岛大学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Research on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Basic Pension Insurance Funds in China
Research on Prevention of Corruption from thePerspective of Power List
青岛大学再建始末
我校东亚研究院一行应邀访问韩国东亚大学
第7 届东亚焊接技术论坛(7th EAST- WJ)在杭州落幕
学霸“三小只”
未定的东亚多边体制与能动的中国东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