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汶川大地震灾后思想重建影视与文艺的介入

2010-04-03戴钢书张丽君电子科技大学成都610054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0年2期
关键词:灾区文艺影视

□杨 琼 戴钢书 张丽君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610054]

汶川大地震灾后思想重建影视与文艺的介入

□杨 琼 戴钢书 张丽君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610054]

在汶川大地震震后一年多的时间里,灾区灾后物质重建已经让灾区发展提速了50年,那么我们也应该利用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精神世界。而影视、文艺事业不断发展和其本身具有的独特优势恰恰可以在灾后思想重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旨在探讨影视、文艺介入灾后思想重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以为研究其介入的基本途径和具体措施奠定基础。

汶川地震; 思想重建; 影视; 文艺

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我国四川省的特大地震灾害给全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特别是处在四川灾区的群众不但失去了世代辛勤建造的美丽家园,同时也使他们的心灵和精神受到了强烈的重创和打击。在党中央当机立断周密布置了灾后重建的具体工作后,各级政府、社会各界、人民群众都积极地投入到灾区物质重建的工作中来。在震后一年的时间里,通过大家的努力,灾区逐渐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甚至更为华丽、先进的重现在世人面前。然而,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他们那颗受创的心和消极绝望的精神又是否能够真正复原呢?至今,我们可以骄傲地说:灾区灾后物质重建已经让灾区发展提速了50年,那么我们也是否应该利用一定的方式手段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精神世界呢?这才是我们进行灾后思想重建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随着中国演艺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我们找寻到一条通过影视、文艺等为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途径介入灾后思想重建。利用其多样的表现形式和强大的传播功能来丰富和升华灾民的思想,最终,依靠其先进的思想支撑引领灾区可持续性发展。

一、影视、文艺介入灾后思想重建的优势

5·12大地震中文艺行动的规模和力度,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大地震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创痛及从创痛中抗争自救所导致的情感爆发,或许就造就了这场中国前所未有的全民性文艺行动。审视这场仍在继续走向深入的文艺行动,我们对文艺之最本初却又是最高的功能与价值——安抚心灵、尊重并改善生命,就多了一层刻骨铭心的理解。

影视、文艺是人民群众主要的精神食粮。影视、文艺作品,通常都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深入到人民中间,通过了解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以人民群众的生活为题材,创作出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无论是茶余饭后还是工作休闲,人们都需要艺术来感受生活、提升素质。同样,在饱受了精神折磨的灾区人民生活中,文艺也恰恰可以发挥其“精神食粮”的作用。文艺工作者通过深入灾区,了解灾区人民的日常生活、体会灾区人民的疾苦,能创作出深入人心的影视、文艺作品,这有利于丰富和充实灾区人民的精神生活,同时感人至深的作品还能使灾区人民在心灵上得到慰藉,让他们尽快从地震的阴影中走出来。

影视、文艺具有的“三贴近”特性使它易于打动受众。影视文艺作品具有“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特性。从贴近观众的角度来说,它将遵循灾民的心理规律、贴近灾民的社会角色和职业特点、适应不同年龄段;从贴近生活的角度来说,它会依照贴近历史生活、贴近现实生活和贴近未来生活的原则创作;从贴近实际的角度来说,它能够贴近灾民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并在真实反映现实的基础上给予启迪和反思。正是由于文艺有着这样一些独有的特点,才会使它成为重建灾区人民思想的最好药剂;也正是由于文艺作品可以依照“三贴近”的原则不断创新、不断深入,才会使它易于打动受众、易于作用于其身心、易于抚慰人心和激励斗志[1]。

影视、文艺对思想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2008年5月18日中央电视台专场赈灾晚会上,诗歌《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被姜昆、冯巩等明星朗诵,它的大气磅礴让举国上下动容,它让人看到了废墟上升腾起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那是一种久违的大爱,是民族不垮的脊梁。当诗歌变成歌曲,在各个赈灾晚会上被传唱,在灾区的临时舞台上被合唱的时候;当灾民们感动的泪水,在激昂奋进的诗词中化成一种信心和信念的时候,这不仅仅是一个文艺作品,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是给予他们的鼓励和支持,这不单是简单的亲情、友情、爱情,而是来自祖国的声音。

影视文艺更容易获得人们的情感认同。在这场灾难中,不仅是受创的灾区民众,乃至所有国人的心灵都遭受巨大创伤。我们所受之伤、之痛、之悲,动于中而发于外,形之为文艺。大家都把情感形诸于艺术,无论哪种文艺形式都是如此。文艺家们在直接进行物质救助的同时,也在第一时间进行着心灵救助和精神重建。在这里,不管是表达哀思之篇章还是鼓舞人心之力作,都自然凸显着文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疏导惊恐,宽解悲痛,为各种情绪激流寻找一条疏泄的渠道,修补受伤的心灵并为之提供一个可以重新栖居的家园。这些艺术作品或粗疏或精致地记录着我们的受难与疼痛,诉说着我们的抗争与奋斗,传递着生命的韧性与进取,让活着的心灵在痛感中重新思考和认识自我、人生、社会,从而更加尊重生命、珍惜生活。艺术不仅重现生活,而且造就生活。在这样的意义上来说,这一年来的文艺行动对于灾区精神家园和物质家园的重建,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使大家在各种浅显易懂的文艺表现形式里获得情感认同。

二、影视、文艺介入灾区灾后思想重建的目标

用文艺解疗精神的创伤。在灾后,文艺界及时的用文艺抚平灾民心中的创伤,他们用优秀的作品为灾后重建精神家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四川省文联和四川省各文艺家协会的文艺工作者在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就奔赴抗震救灾前线,一方面运送物资,一方面用自己的文艺专长慰问抗灾军民,鼓舞士气。四川省文联和川剧院在西部汽车城进行了大型的慰问演出,慰问安置点的受灾群众;地震后不到两个月,川剧院就筹划搞大型互动舞台剧晚会《大爱·国魂》到灾区演出;四川省人民艺术剧院创作了话剧《磅礴中国》;在音乐舞蹈方面,四川省舞协第一时间给灾区捐款,又发动整个舞蹈界捐款;在舞蹈创作方面,成都市几个大的院团都在组织小分队到各个灾区的安置点演出。唱的歌是音乐人为抗震救灾新创的,推出的都是一些有积极向上意义的舞蹈作品,以鼓舞灾区人民战胜灾难的士气。文艺界用艺术手段,通过歌声、舞蹈、曲艺等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去抚平灾民的伤口,激发灾民重建家园的信心。

用文艺重塑生命的坚韧。人创造文艺,文艺反过来既改造生命个体,也改造我们的生存环境。灾区文艺界也充分认识到了文化化人、文化化物的作用,义不容辞地在重建物质家园的同时,进行着精神文化家园的重建。而且这一场文化重建,迥异于以前的大一统文化建设模式,强调尊重当地的原生态文化资源,对地震遗址的认识及文化性开发,其速度也是空前的。这是对文化功能认识的深化,必将为灾区乃至整个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带来多重启示。精神文化的重建既可因产业化发展而成为地方经济一个新的着力点,也能成教化、助人伦、移风俗,延续和重建一个地方的文化风俗,对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的繁衍生息产生强大整合作用。一个有着成型的文化风俗的社会,才会是一个生命力坚韧的社会。正是因为在重建期间有着文艺的影响和普及,有着它给灾区带来的那些鼓舞和启示,才使得灾后重建的家园处处都体现着中国人民打不倒、击不垮的坚韧气质和勇于拼搏、不畏艰难的勇敢品质。

用文艺筑起心灵的基石。地震一年多来,文艺工作者创作热情喷发,影视作品、歌曲、戏剧、报告文学等层出不穷,文化的力量抚慰心灵,振奋精神,鼓舞斗志,凝聚力量,在激励灾区群众的同时,也见证着灾后美好新家园的崛起。铭记历史,重建家园,文艺正在发挥巨大的鼓舞力量。各级文艺团体、文艺小分队纷纷出发,为群众献上了一场场丰盛的文化大餐。据四川省文化厅统计,仅2009年春节前后,全省21个市州、181个县市区、54个受灾县便开展2.03万场迎新春文化活动。其中,30多个省市级专业剧团在春节期间到农村和灾区演出600余场;200多支市州的文艺小分队到灾区群众安置点、农村受灾严重的乡镇进行1250余场的文艺演出。2009年3月,全省780个灾区安置点板房文化站共享工程已基本完成安装,并投入使用,安置点的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大餐。我省还要在今年至少完成1.3万个“农家书屋”建设的任务,力争完成1.5万个至2万个。每个农家书屋要配备图书1501种,电子音像制品100种,报刊30种。在此期间,政府还将投入20.79亿元完成27个文化馆、27个图书馆、55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0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项目的恢复重建[2]。这样一个个震撼人心的数字向我们说明着灾区人民思想重建的步伐在不断加快,艺术硬件的保证也已及时赶上。有了一系列基本条件的满足,文艺的种种优势和特点将在灾后思想重建工作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灾后思想重建影视与文艺介入的基本原则

一个民族的受难史,也是一个民族的新生史,这场受难,也将成为新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生长点,成为我们用文艺去认识生命、激励心灵永远的母题。无论是那些因此而生抑或而灭的艺术作品都有着为此次思想重建而服务的使命,都有着其广为流传的原因,这些都使我们必须遵循灾后文艺的基本原则。它不但是决定着文艺作品的精髓,同时决定着文艺介入思想重建工作的效果。

自主创新与传统继承扶摇而上的原则。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密切的关系到我国的兴旺发达,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自主是创新的关键。即使是在文艺领域,自主创新也是十分必要的。我国的文艺事业在与世界各国文艺界广泛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传播,在继承原有文艺特点的基础上快速发展,这些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根据灾区的实际情况,对于影视文艺进行自主创新,是文艺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灾区人民思想重建的要求。同时,文艺总是在继承原来的精华的基础上得以继续发展的。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文艺自身的继承与发展,其实就是一个自主创新和传统继承的过程,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造的过程。在不断发展不断求新的今天,在灾后重建这样一个时代主题下,文艺领域就是要坚持自主创新和传统继承扶摇而上的原则,因为自主创新和传统继承其实是不可分割的。只有继承原来的精华,创新才有坚实的基础;也只有不断创新,文艺事业才能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才能在思想重建的过程中发挥其关键性的作用。

特色文化与主流文化相辅相成的原则。文化生产方式的巨大变化、主导传媒形式的革新和新兴文化形态的崛起等等,这一系列的文化新生势力都引起了原有文化艺术生态格局的全面变化。“5.12”汶川大地震对阿坝州藏羌文化造成了极大破坏,为了充分保护藏羌少数民族的文化资源,并对其文化产业进行深度开发,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于2009年7月成立藏羌文化研究会,专门承担藏羌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工作。该研究会是由从事或热心藏羌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及其他人士自愿组织。中国是一个十分注重传统文化的国家,在主流文化不断更新的同时,一些传统的文化形式经过现代技术的改造获得了新的生命,而另一些传统的、民族的文化将主要依靠国家保护以维持人类文化资源的生态平衡。我国的藏羌文化就将得到国家的保护。使藏羌文化和主流文化相辅相成,能很好地维护我国文化资源的生态平衡,有利于保持我国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藏羌文化能为我们的文化主流提供特色亮点,使主流文化更加具有生命的色彩;主流文化则能为藏羌文化的发展提供新的载体和形式,使藏羌文化能得以更好地保存和发展。

凸显精神与激发斗志紧密结合的原则。“5.12”汶川大地震,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但它同时也检验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和气节。在抗震救灾过程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融合,为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集体主义、无私奉献的精神无处不在,它们是坚韧的纽带,把全中国人民紧紧地连在一起。2008年5月18日汶川地震央视赈灾义演募捐晚会,共募集了15亿1400万元的善款,这就是中国人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的伟大力量。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各种文艺演出陆续推出,给灾区人民带去了生的希望和心灵的慰藉。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的一线指挥,人民子弟兵的生死突击,共产党员和白衣天使的舍生忘死,专业救援队和志愿者的先人后己,不分天南地北的无私援助,不分民族地域的心手相连,共同汇聚为一部高亢雄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交响曲,响彻了神州大地。通过文艺演出能更好地告诉灾区人民:只要自己不垮,任何人都不能把你打垮。这句话表明了在面对巨大困境与灾难时的一种人生态度,这是一份难得的坚强与自信。灾区人民一定要相信,地震那么大的灾难已经过去了,生死的考验已经过关了,那么剩下的就是重新站起来,为以后美好的生活努力了。房屋没有了可以重新建设,家没有了可以重新组建,我们有坚强的意志,有勤劳的双手,有顽强拼搏的精神,只要我们去做,就一定能把美好家园恢复起来。这些信息都应通过各种各样的文艺形式传递给灾区的人们。精神的脊梁不跨,我们的家就不会垮。唐山的人民在灾后站起来了,四川的人民一样能在灾后顽强地站起来。

政府指导与团体实施协调统一的原则。对于影视与文艺介入灾后思想重建的工作,需要政府和团体实施的统一协调,才能有利于工作顺利高效的展开。影视文艺介入灾区人民的精神重建,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工作,需要得到政府的统一指导,才能有正确的方向保障和充足的经费保障[3]。同时,灾区人民的精神重建工作要靠文艺团体来具体实施,不断创作出大量优秀的影视文艺作品,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丰富灾区人民的精神生活。政府指导影视和文艺介入到灾后重建工作中,能够提高工作的效率,保障工作方向的正确性。各种文艺团体协调开展灾后精神重建工作时,要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灾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为载体,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以自强不息、顽强拼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主题,创作出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4]。同时,文艺团体参与到灾后重建工作中,会遇到很多前所未有的困难,需要政府在政策、资金方面提供保障,使影视和文艺活动能顺利的进行。文艺团体通过创作各种影视文艺作品,能进一步推动地震灾区的精神重建工作全面发展,满足灾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影视文艺在构建地震灾区和谐社会中的巨大作用。

灾后重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灾情稳定以及公众关注度的降低,汶川,仍然需要文艺界长时间的关注,通过这些人士的口与舌、纸与笔,来不断提醒人们,废墟还未完全清除,精神家园的重建有待添砖[5]。为了明天更美好,显然,影视与文艺还重任在肩。

[1] 马鲁娇. 纵谈电视文艺节目的“三贴近”[J]. 广播与电视, 2009, (3), 46-47.

[2] 颜婧, 王向华, 裴蕾: 文艺创作 筑起灾后重建的心灵基石[N]. 四川日报, 2009-5-8(2).

[3] 刘丹. 灾害的心理影响及灾后心理重建[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08, (9): 20.

[4] 戴钢书. 抗震救灾: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活力再现[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08, (9):29.

[5] 谢英俊. 重建是这代人对未来的想像[J]. 安康, 2008, (6):75.

[6] 德阳市文联. 推进灾后文艺重建 促进文艺的新一轮发展[EB/OL]. [2009-5-7]. http://www.dy-artphoto.com/yaolunshow.asp?id=112.

Involvement of Television and Literature in Thought Reconstruction of Post-Wenchuan Earthquake

YANG Qiong DAI Gang-shu ZHANG Li-ju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610054 China)

Over a period of one year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post-disaster physical reconstruction of disaster areas has given way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affected areas for 50 years, so we should make use of certain means to establish corresponding spiritual world.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elevision and literature and their inherent unique advantages can precisel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ought reconstruction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a series of basic questions during the involvement of television and literature in thought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so as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studying basic approach and specific measures of their involvement.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thought reconstruction; television; literature

D432.62

A

1008-8105(2010)02-0075-04

编辑 范华丽

2010 − 03 − 0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汶川地震灾后社会理念、价值、精神重建”(09XZX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杨 琼(1984 − )女,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2008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戴钢书(1954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副院长.

猜你喜欢

灾区文艺影视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1942,文艺之春
50万升汽柴油保供河南灾区
安庆石化:驰援灾区显担当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文艺范
影视风起
影视
节日畅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