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动员中中国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研究

2010-04-03申小蓉电子科技大学成都610054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0年2期
关键词:非政府动员信息

□杨 菁 申小蓉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610054]

网络动员中中国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研究

□杨 菁 申小蓉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610054]

随着我国经济领域中的市场化改革以及政府管理体制的变化,国家与社会逐步分离,各种社团组织蓬勃发展,国家权力开始发生了一定转移,这为自下而上的社会动员提供了酝酿的土壤和发生的条件。由于行政控制和法律约束,现实社会动员转向成本低廉、传播迅速、监管较难的互联网动员发展。作为公民社会重要主体的中国非政府组织通过影响政府政策、动员公众及联动其他组织三个渠道,在网络空间中对社会动员的发生和扩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由于非政府组织的网络应用能力和自身治理能力的欠缺,其在网络动员中的作用也不应被夸大,中国非政府组织欲在网络空间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应致力于治理能力的提升。面对非政府组织在网络动员中的作用,政府也应转向在“公共治理模式”下探寻应对之策。

中国非政府组织; 网络动员; 作用

据2010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升,达到28.9%。互联网的普及拓展了传统社会概念,也拓展了公共领域空间。“网络社会”成为了独立于现实社会之外,又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连的公共空间。

一、互联网与新时期中国的社会动员

随着经济和政治体制的变革,中国“公民社会”的建设无论是理论呼吁,还是在社会实践中都迈出了初始的步伐,作为公民社会重要主体的非政府组织得以蓬勃发展。伴随着国内各种社团组织的兴起,国家权力开始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移,国家权力从单一的、官僚制的行政统辖出现部分向民间社会下沉转移的趋势,这为自下而上的社会动员提供了酝酿的土壤和发生的条件。

近几十年来,西方学界在“社会动员”研究领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普遍认同“社会动员”(Social Mobilization)为“通过特定形式的集群行为,公众针对目标政权展开持续的、有组织的集体利益诉求活动”。这种始发自民间,自下而上,并且带有特定利益诉求的社会动员明显异于中国社会所熟悉的自上而下的、行政主导的国家政治动员。上世纪80年代西方学者在社会动员研究成果中很有影响的“政治进程推动模型”认为,一个国家进入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期,其公民政治机遇的可得性增大是自下而上的社会动员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1]。当前中国已经进入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按照该理论,随着国家政治和社会体制变革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公民民主参政意识的增长,我国将进入一个相对较长的社会动员频发时期。加之,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疲软的国际经济环境,以及中国经济发展长期依赖的人口红利和资源红利的减少,国内社会诸多曾经被经济高速增长所暂时掩盖或延缓的经济和社会结构性矛盾将逐渐显现,频发的自然灾害、公共危机都将使得在未来一段时间,自下而上、集群性的,带有明确利益诉求的社会动员在中国社会频繁发生。

由于国家行政控制和法律约束,在中国现实社会中始发于民间的集体动员行为将面临较大的政治和法律风险。由此,互联网当然地成为了社会动员压力的渠道突破口。成本低廉、传播迅速、监管较难的互联网空间动员将成为中国社会动员的重要形式。目前,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庞大数量的网民与网络信息传播技术集合在一起,推动了互联网时代中国新形态社会动员的发生和扩散。近年来中国网络动员频繁发生,影响重大。北京奥运火炬海外传递、抵制家乐福、汶川地震后的抗震救灾、福建厦门的“PX”事件、“4·16”涉日事件、云南“躲猫猫”、上海“钓鱼”执法等事件中,中国网民所展示的强大动员力量引起了世界关注。无论是在支持北京奥运火炬海外传递、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社会动员中,还是新疆“7·5”打砸抢恶性事件等社会动员中都可以看到非政府组织的网络动员行为。由此,网络动员中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将成为研究中国网络社会动员的重要课题。互联网信息扩散机制的复杂性,网上与网下动员行为的相互交互,以及网络动员主体的多元化等都增大了网络社会动员的研究难度。分析网络社会动员的参与者,特别是比个体参与者更具动员影响力的组织参与者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和厘清当前中国网络动员的发展状况。

二、中国非政府组织的互联网应用能力分析

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一些具有现代特点的非营利组织逐渐出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迅速,目前数量已达300万家,据民政部门的统计,到2007年底,全国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总数达38.69万家。在互联网时代中,非政府组织要在网络动员中发挥作用必须依赖于其互联网的应用能力。

根据调查显示,在互联网普及方面,85.93%的中国非政府组织中拥有自己专用的计算机,其中使用互联网的占绝大多数,达96.33%。在使用互联网的非政府组织中,通过ADSL宽带和局域网访问互联网的分别为79.68%和13.02%,有67.62%的组织拥有自己域名的正式网站,但拥有专职计算机管理人员的仅占31.11%①。

在网络服务项目的使用情况方面,中国非政府组织电子邮件的使用率,通过即时信息工具进行交流的比率,利用软件工具或者数码相机制作过图像、制作过视频、传过图像的比率以及对网络音频或视频资料的利用率都比较高,分别为90.79%、87.30%、85.71%、73.02%。在使用互联网的非政府组织中,半数以上拥有自己的论坛、社区或通告版(BBS)。但是,中国非政府组织在博客、利用网络组织会议、维基工具等方面的利用率比较低,分别为45.71%、51%、14.29%。在评价自身对互联网的应用能力时,认为优秀的达41%,认为良好的占51%,认为尚待改进的占8%。其中,38%的非政府组织认为提供计算机综合使用培训是最为重要的一项需求,34%的非政府组织认为提供网站开发服务是最为重要的一项需求①。

由此看来,我国非政府组织在互联网硬件配套和普通功能应用上都表现出了较好的应用能力,但是,在一些新兴互联网技术和功能上还有存在利用不足的问题,甚至还有近三成的非政府组织没有自己域名的网站,近七成的组织没有专门的计算机和互联网管理人员。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非政府组织对互联网技术的敏感度还比较低,这也限制了我国非政府组织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展开理念传播和行为倡导的能力。但这也并不意味我国非政府组织没有在互联网空间发挥任何作用。在几次较有影响的网民动员中,我国非政府组织都显现了身影,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三、网络动员中中国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分析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非政府组织逐渐频繁和深入地利用互联网与社会互动,互联网成为其提高社会融合度的重要平台。在西方学者看来,动员公民参与政治行动,倡导利益诉求,以及构建社会资本是公民社会中非政府组织的三项最重要的功能[2]。在当前中国公民社会建设的初期阶段,非政府组织虽然没有完全有效地发挥此三项功能,但是在现阶段中国频繁的网络社会动员中非政府组织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归结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利用互联网影响政府政策。首先,促使建立政府政策议程。非政府组织通过互联网发布信息,倡导利益诉求,动员公众广泛讨论,扩大信息的影响力,通过互联网引导社会动员舆论导向,从而获取政府关注,使所倡导的问题进入政策议程。其次,影响政府政策方案的制定和选择。非政府的一项重要功能是反映和代表特定群体的利益需求,为政府有关部门的公共政策提供决策、参考与咨询。例如,在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网络动员中,众多非政府组织通过互联网及时发布灾难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可靠、真实的信息。通过搜集发布信息,引导舆论导向,促使关注尚未及时获得关注和救助的灾区,从而帮助政府作出正确有效的决策。再者,非政府组织还在动员中对政府政策的执行形成了有力的监督。例如,在汶川地震后,众多在救灾一线的非政府组织通过网络平台发布政府现场救灾信息,跟踪救灾物资和资金的去向,倡导网民对政府行为形成了有力的监督,在相当大程度上杜绝了政府救灾的不作为和贪腐行为。

第二,在网络空间中展开与公众的信息互动,影响网络舆情,推动了公众参与动员。互联网作为一种极其重要且发展迅速的新媒体,其作用在于能够促使舆论的形成,因为在媒体形成之前,公众事先是处于一种无知状态,当媒体将某些方面的信息告知公众之时,公众才会对某些问题有所反映[3]。非政府组织在倡导或参与动员行动时,通过互联网及时发布信息,利用博客、BBS、专业网站等互联网服务功能,展开与社会公众的信息互动,力求在思想和行为上引起有共同利益诉求的公众群体的共鸣和支持,从而强化网络舆情,推动公众参与动员行动。

例如,在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动员中,中国非政府组织就充分利用网络支付等技术开展了在线捐款。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合作开设“我们和你在一起——爱心捐助”平台[4],为广大网民参与救灾动员行动提供了一个全新和便捷的渠道。在网上志愿者招募方面,中国红十字会等非政府组织也通过门户网站开辟了志愿者招募专栏。“中国志愿者网”还整合了地震灾区志愿者需求信息,建立志愿者数据库,为动员网民担任志愿者参与救灾提供了关键的信息平台。

第三,在社会动员中利用互联网平台与其他实体组织展开沟通与协作。“任何一个组织的经营活动都离不开与周围环境的联系,它的生存与绩效通常都依赖于和其他组织的关系”[5]。在影响广泛的社会动员行动中,单个非政府组织的动员力量往往是有限的,非政府组织与其他实体组织的联合无疑会大大地增大动员信息和行动的影响范围,并提高动员行为的效率。在互联网空间中,非政府组织可以更便捷地利用网络平台,与有共同利益诉求的其他非政府组织或政府、企事业组织构成网络组织联盟,获得其他组织的声援和支持。仍以汶川地震后的抗震救灾网络动员为例,期间开办的“5.12民间救助中心网站”,就是集政府和多家非政府组织之力开办起来的联合救灾网络平台,它为集合各个组织能力,整合救灾信息、物资和志愿者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互联网无疑为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动员拓展了空间,也提供了信息传播更便捷的渠道。同时,非政府组织也通过影响政府政策,展开与公众互动及构建组织联盟等在互联网空间中发挥了重要的网络动员作用。

四、对网络动员中中国非政府组织作用的正确认识与合理应对

“网络社会动员一方面可以加快中国公民社会的建设进程,另一方面,恶性网络社会动员也将极大地威胁社会稳定。”由此,对社会动员中中国非政府组织网络作用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和合理的应对之策。

首先,应正确评价网络动员中中国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虽然通过互联网展开社会动员成为非政府组织扩大影响、达成组织目标,甚至影响政府决策的重要途径,但实践中,由于行政力量对非政府组织较为严格的监管以及中国非政府组织自身治理能力的薄弱,当前中国网络社会动员中非政府组织作用不能被夸大。

目前,通过“百度”搜索引擎搜索包含“非政府组织”一词的网页超过百万之多,这足以说明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网民群体中的关注度。这些网页中有大致168000个网民在他们的博客中表达了对中国非政府组织角色的关注。这些博客的博主数量揭示了中国非政府组织可以动员的潜在力量。然而,从中国非政府组织的角度,他们中的大多数并没有着力关注这支力量和这部分网民群体[6]。中国非政府组织很少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布信息来动员网民诉求政治权力和公民行动,甚至也不太关注网民是否在政治权力和公民行动领域支持它们的组织使命。例如,很难在互联网上找到中国环境保护组织提供的中国环境状况的一手资料,中国环境保护公益组织并不努力争取网民的支持,相反,它们更倾向通过中国的大众媒体达成与官方的交流,从而希望从政府处获取组织发展的资源[7]。与更具“公民性”的网络空间相比,中国非政府组织在发展中更愿意亲近政府行政权力体制。由此,我们对网络社会动员中中国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应该有正确和合理的评估。

其次,在建设“公民社会”的价值导向下,中国非政府组织欲在网络社会动员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有赖于提高自身治理能力的建设。硬件设备是NGO获取、共享信息,是展开网络动员最基本的技术条件。但是与国外比较,中国非政府组织并未完全普及使用互联网,中国非政府组织应拓宽筹资渠道,紧跟时代,建设互联网硬件设施,拓宽网络影响力。除硬件设施外,中国非政府组织欲在网络动员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还应该提高专职人员和志愿者的互联网应用能力。培养信息敏感度高、网站专业创办与维护能力强、有较强的网络动员能力的专业人员。此外,网民对中国非政府组织的信赖度不高也是影响其发挥网络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中国非政府组织还应该致力于信息透明度和社会公信力的提升。

第三,政府应在“公共治理模式”下探寻对网络动员中非政府组织作用的治理对策。当前基于社会稳定的考虑,政府应对网络动员往往落于要么“被动迎合”,要么“严堵死守”的困境。针对当前中国社会动员中利益诉求的复杂性和社会动员的积极、消极双面影响,政府应该充分分析非政府组织在网络动员中的角色和作用,致力于在多维主体的“治理模式”下,将政策设计目标从单一“控制”,向“利用”、“引导”、“控制”多目标转变。政策工具也应从单一控制网络信息传递,转向在深入分析参与网络动员的各类组织的主体特征、行为过程、行为效力,以及它们参与动员的深层动因的基础上,制定多目标、多维度影响的政策工具。

注 释

① 数据来源于NGO发展交流网官方网站2009年3月23日发布的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新媒体行动实验室发起,由NGO发展交流网,中国科技大学、广州中山大学公民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北京自然之友共同参与的中国大陆地区公益组织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中国公益组织互联网使用情况分析(一)》。参与此次调查的327 家公益组织中,位于西部地区的有150家;其次为东部地区,有134家;中部地区仅43家。其中,通过各级民政和工商部门注册的分别有36.09%(118家)和15.60%(51家);在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内部注册的有8.56%(28家);另有39.76%(77家)的组织尚未注册.

[1] MNDY D. Foster and Kimberly Matheson, “Double Relative Deprivation: Combining the Personal and Political”[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995,(21):38

[2] FRUMKIN P. Onbeingnonprofit: A conceptualand policyprimer[M].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 2002: 46

[3] 谢岳.大众传媒与民主政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75

[4] 闫芳, 杨苏. 对抗震救灾中网络捐款的观察思考.[EB/OL][2008-6-23].http://www.cqvip.com/qk/94518A/2008 06/2743 9467.html.

[5] OLIVER C.Determinants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 Integration and Future Directions[J].New Youk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0, 15(2): 241-265.

[6] YANG Bo-xu. NPOs in China:SomeIssues Concerning Internet Communication[J], Washington: KnowTechnPol, 2008, (21): 37-42.

[7] LI J,YUAN R. The developmentofcivil society intransitional China:an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calsocial organizations[A]. 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ivil SocietyDevelopmentinTransitionalChina[C], Beijing: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2005: 121-123.

Research on the Function of NGO during the Internet Mobilization

YANG Jing SHEN Xiao-rong
(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610054 China)

With the market-oriented reform in economy and the change of administrative mechanism in politics in China, the seperation between the State and the Sociey comes into being. During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kinds of NGOs, the state power begins to transfer to other poles, which may promote social mobilization in China. Due to the administrative control and the legal constraint, the actual mobilization action transfers to mobilization on Internet, which may offer less political cost, spread fast and be overseen difficultly. As the important organizations in the civil society, the Chinese NGOs push and promote the social mobilization on Internet through making influence on the government policy, mobiling the public, and allying with other organizations. On the other hand, due to the shortness of the Internet application and self-governance ability, the function of the Chinese NGOs in Internet mobilization should not be exaggerated. The Chinese NGOs should build a more effective self-governance, if they want to make a deeper influence on Internent. Facing to the functions of the Chinese NGOs on Internet, the government should turn into Public Governance Model in order to make a reasonable response.

Chinese NGO; Internet mobilization; functions

D035

A

1008-8105(2010)02-0063-04

编辑 刘 波

2010 − 01 − 25

杨 菁(1980 − )女,博士,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师;申小蓉(1963 − )女,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猜你喜欢

非政府动员信息
国防动员歌
音乐迪斯尼
订阅信息
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管理体制研究
论非政府组织在灾后重建中的功能与培育
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服务初探
展会信息
论民主党派在推进非政府组织发展中的优势和作用
抗美援朝战争动员的回顾与思考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