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短语结构与其成分的语法和语义关系
——以"VA了"述补结构为中心

2010-04-03

刘 苹

(中南民族大学 外语学院,武汉 430074)

短语结构与其成分的语法和语义关系
——以"VA了"述补结构为中心

刘 苹

(中南民族大学 外语学院,武汉 430074)

"VA了"述补结构对进入其中的述语动词和补语形容词有一定的语法和语义要求.总结这些要求可以从探讨"VA了"述补结构本身的句法和语义特征入手.对"VA了"述补结构及其成分的研究表明,短语结构对进入其中的成分存在语义要求,事实上,成分的语义特征和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决定了特定短语的句法结构和意义.

"VA了"述补结构;短语结构;语义特征

陆俭明先生在《汉语学习》1990年第1期上以《"VA了"述补结构语义分析》为题,报告了他的关于"VA了"结构的研究结果.[1]这篇文章归纳了"VA了"述补结构所表达的不同语法意义,探讨了这一个结构能表示不同语法意义的原因、决定因素及其规律等.他所探讨的"VA了"结构中的V代表动词,A代表形容词,"VA了"是指由动词加上形容词再加上"了"所形成的述补结构.他发现这一结构能表示3种语法意义.

a.洗干净了写明白了说清楚了(表示结果的实现,记为a义)

b.挖浅了剪长了垒矮了(表示结果的偏离,记为b义)

a∥b.挖深了剪短了垒高了(既能表示结果的实现,也能表示结果的偏离)

在这篇文章中,他把"VA了"述补结构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分为两类:一是结果的实现,如"洗干净了";二是结果的偏离,如"挖浅了"."结果的实现"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理想结果的实现,如"洗干净了";二是非理想结果的实现,如"洗脏了".他还指出,"VA了"表示a义还是表示b义,还是兼表a义和b义,取决于以下三方面的因素.

(1)就A的性质来看,不是所有的形容词都能进入这一结构,能出现在这个格式里的有144个常用形容词.其中的褒义形容词和贬义形容词A1只能表示a义,而余下的能进入"VA了"格式的形容词A2所构成的"VA2了"都能表示b义.

(2)就A2的语义指向来看,有4种情况:一是指向V本身;二是指向V的施事或受事位移的距离;三是指向V的施事;四是指向V的受事.凡是A2的语义指向属前两类的"VA2了",都可以兼表a、b两种语法意义.凡是A2的语义指向属后两类的"VA2了",都可以表示b义,但有些能表示a义,有些则不可以,这取决于V对A的制约作用.

(3)就V对A的制约作用来看,可以分为3种:一是不起制约作用;二是能起制约作用,而且有顺向制约和非顺向制约之分;三是能起制约作用,而且是双向的制约作用.具有第一种制约关系的"VA了"只能表示b义.具有第二种制约关系的"VA了",凡是顺向的,能兼表a、b两种语法意义,凡是非顺向的,只能表示b义.具有第三种制约关系的"VA了",能兼表a、b两种语法意义.

2001年,在题为《"VA了"述补结构语义分析补议》的文章中,陆先生进一步讲述了他的研究思路和把"VA了"结构的语法意义分为"结果的实现和偏离"两类的原因.[2]陆先生对于"VA了"述补结构的语义的研究非常系统.但是笔者在仔细推敲了他的研究成果之后,对其中有些问题仍然存在着疑问.

首先,通过具体实例对"VA了"进行结构分析.①她长漂亮了.②她漂亮了.③她漂亮.④她长漂亮.*/她长得漂亮.⑤她长了.⑥长漂亮了,长丑了都不好,还是长个一般最好.⑦长得漂亮,长得丑都不好,还是长个一般最好.观察以上7个句子可以发现,"VA了"结构具有如下特点.

(1)"了"在结构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句法结构上来看,"VA"结构不同于"VA了"结构;同时,没有"了",有些句子不能成立,要在V后加"得"才成立,如④句.从语义角度来讲,比较②和③句可以看出,有"了"才能体现出这个结构的"变化"的语义,才可以表示结果,而且没有"了"就不能表现出隐含的参考标准,从而也就不能表现某种结果的偏离,如⑥和⑦句.

(2)据郭锐考察,能进入"VA了"结构的V大多是动作动词和变化动词.[3]朴得环在考察《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与《动词用法词典》中动词数据库的14 479个条目后发现,能出现在VC动补结构中的述语动词有3178个.[4]对这些动词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它们多是动作动词和变化动词.

(3)所考察的对象A是形容词.陆俭明认为"VA了"述补结构中充当补语的是形容词,所以用A来指代补语部分[1],但是在《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中,他又认为述补结构的补语是动词,并用"VV了"来表示.[5]那么,"VA了"述补结构中的补语到底是形容词还是动词呢?前人的研究成果表明,能作补语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但这与本文的研究目的不相关,因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就是"VA了"即"动+形+了"的结构,"剪长了"中的"长"和"挖深了"中的"深"无疑是形容词.

(4)从语用的角度来看,A是"VA了"结构的语义中心.比较①、②和⑤句可以看到,V省略了以后整个结构的意义没有发生大的改变,而A省略了以后整个结构的意义发生了很大改变,①和⑤句的意义完全不一样.因为不管是表示结果的实现或是结果的偏离,"VA了"结构都具有"变化"的意义,而这个结构中只有形容词才能表现变化的内容,动词V通常是变化的原因.如果从广义的语境角度来讲, V是旧信息,A是新信息,因此A是语义的中心.

(5)"VA了"结构表示使成义.王力在《中国现代语法》中说道:"形容词做成的末品补语,末品补语由形容词做成者,是表示某种行为所使成的状况."[6]同时,正如陆先生所总结的,这个结构可以表达两种语法意义.

了解"VA了"的结构和语义特点之后,既然A是这个结构的语义中心,就先直接考察A.仔细考察陆俭明所列的形容词表[1]之后发现:

(1)陆先生说能进入"VA了"的形容词不多.但实际上很多未列入这个形容词表的常用形容词都能进入这个结构,如"懒""丑""歪""漂亮""轻松" "方"等.

(2)陆先生认为,褒义形容词和贬义形容词(A1)所在的"VA了"只能表示某种结果的实现,而不能表示结果的偏离.但是他所列的A1进入"VA了"之后并非都不能表示结果的偏离.如"圆"在以下两个句子中分别表示结果的实现和结果的偏离.

①小狗的肚子都变圆了,每天不要再给它吃那么多东西了.

②这个模型别车圆了,因为装模型的盒子没那么圆.

在陆先生所列出的形容词中,这样的词还有"冷、凉、满、平、全、热、湿、弯、烫、旺、斜、杂、脏、直、快、烂、饱、钝、干、干净、光、活、活跃、简单、结实"等.这说明:要么是他说的标准不对,A的词义褒贬并不能决定"VA了"结构的语法意义;要么就是他在列表时把本不属于A1一类的形容词放在了A1类里.由此不得不思考:既然这些褒贬义形容词能表示结果的偏离,那么是不是真的有些形容词只能表示结果的实现,有些形容词既可以表示结果的实现又可以表示结果的偏离呢?这些形容词到底是哪些呢?又具备怎样的特征呢?下面来解答这些问题.

(1)哪些形容词能进入"VA了"述补结构.因为"VA了"述补结构的语法意义是表示变化,表示使成义,那么,A在语义上应该表现变化的结果,表示某种行为所使成的状况,在语法特点上应该更接近谓词而不是体词.因此,能进入"VA了"的形容词有以下几类.

从功能角度来看,进入"VA了"结构的形容词必须是普通形容词,即能充当谓语,大都能用"不"和"很"修饰的形容词.非谓形容词不能进入"VA了"结构,如"正、副、男、女、雌、雄、单、大型、初级、多项、巨额、慢性、新式"等.

从语义角度来看,进入"VA了"结构的形容词必须是性质形容词,如"大、小、软、硬、伟大、平凡、美丽"等.状态形容词带有明显的描写性,包括形容词的一切生动形式,如"喷香、冰凉、红红、大大方方、冰凉冰凉、直勾勾、傻里呱唧",这类形容词通常不能进入"VA了"结构.

从构词方式来看,单纯形容词更容易进入这个结构,复合形容词较少用在这个结构中.这是因为"VA了"结构相对比较紧凑,有些研究者甚至把VA看做一个整体,复合形容词进入这个结构会削弱它的紧凑性.

从音节的数量来看,重叠形容词和多音节形容词作补语通常不能直接放在V后,而应加"得"过渡.一方面,这是由于汉语韵律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这是由于"高高、干干净净、小里小气、古里古怪、冰凉冰凉、暖洋洋、黑不溜秋"等形容词本身有状态形容词的特征,而且比相应的简单形容词在表义上要复杂,它们不单表示状态,更强调这些状态的程度.

(2)哪些形容词使"VA了"述补结构只能表示结果的实现,哪些形容词让"VA了"既能表示结果的实现又能表示结果的偏离.解决这个问题要从"VA了"述补结构表示结果的实现和表示结果的偏离这两种意义的异同出发.从逻辑上判断可以看出,结果的"实现"和结果的"偏离"都是相对于一个参照点的,只是这个参照点不同而已.例如:

①他走快了,我有点跟不上.(比我所期望的快)

②他慢慢走快了.(变得越来越快,比原来快)

③这段日子,他来早了,不迟到了.(比原来早了)

④他来早了,电影还没开场呢.(比电影开场时间这一标准早了)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结果的实现的参照点是原有的状况,结果的偏离的参照点是理想的状况,包括预想的、期望的状况和一般标准.

从语义上来看,"VA了"在表示结果的实现时相当于"V得A了",而在表示结果的偏离时相当于"V得过于/太A了",甚至可以推测"VA了"就是这两个结构的共同的缩略形式.由于语言的经济原则,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仿照"A得太多了"简化成"A多了"的方式把"V得过于/太A了"简化成"VA了",这同时也是出于韵律的考虑.

基于这样的推测,现在对"V得过于/太A了"进行考察.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中,"过于"和"太"的相关释义都是"表示程度或数量过分",从这个释义的关键词可以看出"过于"和"太"都是用来描述程度或量的.

综合对"VA了"述补结构的逻辑和语义分析可以推断,只有程度形容词A和可以有量的差别的形容词A可以进入"VA了"述补结构表示结果的偏离,其他进入这个结构的形容词只能表示结果的实现.例如,"均匀"在"V均匀了"结构中只能表示结果的实现,因为"均匀"没有程度的高低之分,任何东西的分布状况都只有"均匀"和"不均匀"两种,没有中间状态,也不存在"均匀"的程度标准.

当然,表示两种语法意义的"VA了"都可以用"太"来进行扩展,只不过意义不一样.表示结果的实现的"VA了"扩充成"V得太A了",意义发生了变化.如"洗脏了"扩充成"洗得太脏了"后意义发生了较大变化.而表示结果的偏离的"VA了"扩展成"V得太A了",意义不会发生很大变化.如"剪长了"扩展成"剪得太/过长了"后,仍然表示"剪得比所希望的长度要长"的意义.

反过来,"VA了"到底是表示结果的实现还是偏离可以用"V得太/过于A了"来验证:如果扩展后与原义不一致则是表示结果的实现,如果与原义一致就是表示结果的偏离.

(3)既然凡是能表示程度的形容词在进入"VA了"之后在一定的语境中都能表结果的偏离,那么为什么有些表程度的形容词在进入"VA了"之后也能表示结果的实现,有些却不能呢?陆俭明用语义指向来解答这个问题.他在文中提出,"VA2了"是否能兼表a义首先取决于"VA2了"格式里的A2的语义指向.其他很多对述补结构的研究也通过分析语义指向的方式来解释多义结构里的语义现象.[1]但是很多歧义结构都可以有不同的语义指向,到底是因为某一个结构的成分有不同的语义指向决定了整个结构的语义,还是因为结构中的成分本身具有不同的意义因而可以有不同的语义指向,或是因为这个结构本身可以造成歧义("VA了"是"V得A了"和"V得过于/太A了"这两个不同结构的缩略形式)而决定了结构中的成分在这个结构中具有不同的语义指向呢?

陆俭明和沈阳在《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中指出:"不同的动词组合本身具有不同的特征意义,这也就使得不同的动词可能跟名词(包括未出现的名词)具有不同的特征语义关系,这也就影响了动词跟这些名词的搭配选择.""在'V1V2了'结构中,动词2都是指向动词1的受事成分.""动词1支配受事名词并使这个受事名词产生动词2的结果.""这些不同意义就是不同类的动词2(或动词1与动词2组合)跟受事名词的搭配特征指向不同造成的."[5]结合词汇本身的语义特征以及前文对于"VA了"结构与"V得A了"和"V得过于/太A了"这两个结构的关系的论述可以总结出:第一,成分本身的意义决定了它的语义指向可能会有哪几种情况,那么,"VA了"述补结构中A的语义指向首先取决于A的词汇意义;第二,句法结构也可以决定结构中的成分的不同语义指向,因此,通过"VA了"述补结构的格式义可以考察A的不同语义指向.

因此,"VA2了"到底能否兼表结果的实现和偏离,是由进入这个结构的词汇的意义以及词汇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而并不是取决于其中的成分的语义指向,因为语义指向本身都是由"VA了"结构中的成分和成分关系所决定的,它只是语义和语义关系的表现,所以可以通过考察结构中的成分的语义指向以及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来分析哪些V2能使"VA了"结构兼表结果的实现和偏离,哪些只能使这个结构只表结果的偏离.

考察完"VA了"的内部结构之后,下面来看它的外部语境特征.首先,从句法特征上来讲,含"VA了"的句子通常具有"已、已经、早就"等表已然的状语,而不会与"没、还没、未、还未、将、将要"等表未然的词或短语连用.从语用上来讲,说话者说出含"VA了"的句子都有言外含义,通常期望有言后行为.表示结果的偏离的"VA了"所在句子的特征与这类述补结构的语义特征相一致,也进一步体现了这类述补结构的否定语义色彩.

(1)否定的语义和否定的语境.黄晓红提出"V多了"表示结果时,这个结果是消极的.[7]例如:

①去多了人家会说闲话.

②买多了浪费.

③牛吃多了没喝水容易暴肚.(袁先行《影子》)

④客人来多了没地方坐.

例句中的"说闲话""浪费""暴肚"及"没地方坐"都不是人们所希望的,是不好的结果.结合对"VA了"逻辑参照点的分析可以看出,"VA了"在表示结果的偏离时有表示贬义或否定的感情色彩,也因此"VA了"表示结果的偏离时通常用于表贬义或否定的语境中.

(2)通常用在以下句型中:

①VA了,不……如:吃多了对健康不好.

②VA了,VA了,都不……(还是……).如:长漂亮了,长丑了,都不好,还是长个一般最好.

③VA了点.如:吃饱了点.

④不要/别/莫VA了.如:不要/别/莫车圆了,因为装模型的盒子没那么圆.

本文从探讨"VA了"述补结构的句法和语义特征入手,讨论了能进入"VA了"述补结构的述语动词和补语形容词所具有的一般语法特点与语义特征.文章对"VA了"述补结构的内部句法和语义特征以及外部语境特征的考察,对对外汉语教学和中文信息处理都具有一定意义,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生成包含这个结构的句子,帮助计算机更好地识别、理解"VA了"结构并生成正确的句子.

前人对述补结构的研究已经有很多,本文的目的不在推翻或补充已有的研究,而在证明句法结构对进入其中的成分存在着语义方面的要求以及成分的语义特征和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对特定句法结构存在着制约和影响,并企望这个研究成果能对对外汉语教学和中文信息处理起到一定的作用.

[1]陆俭明."VA了"述补结构语义分析[J].汉语学习,1990 (1):1-5.

[2]陆俭明."VA了"述补结构语义分析补议[J].汉语学习, 2001(6):78-80.

[3]郭 锐.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J].中国语文,1993(6): 410-419.

[4]朴得环."动好(了)"结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04:1-54.

[5]陆俭明,沈 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18-325.

[6]王 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4:76.

[7]黄晓红."多+V"和"V+多"[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 (3):23-27.

Grammatical and seman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phrase and its components——focusing on verb-complement structure"VA了"

LIU P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outh-Central Univ.for Nationalities,Wuhan 430074,China)

The verb-complement structure"VA了"has certain grammatical and semantic requirements for verbs and adjectives to fit in.The syntactic and semantic features of the structure can give the clues needed to inducing these requirements.The paper researched the verb-complement structure"VA了"and its components.It proved that phrases have semantic requirements for components to fit in and in fact,the semantic features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onents determine the syntactic structure and meaning of certain phrases.

verb-component structure"VA了";phrase;semantic feature

1671-7041(2010)02-0100-04

2009-09-25

H146.3

A*

中南民族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一般项目(YSY10008)

刘 苹(1979-),女,湖南湘潭人,博士研究生,讲师;E-mail:liuping354@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