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连海水增养殖业发展对策

2010-04-03孙建富申天恩

关键词:养殖业水域水产品

孙建富,申天恩

(大连水产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大连海水增养殖业发展对策

孙建富,申天恩

(大连水产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分析大连海水增养殖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阐述大连海水增养殖业发展的对策,即对大连海水增养殖业的发展做好规划,加强对大连海水水域环境和渔业生物资源的保护,调整海水增养殖业结构,开展技术创新与技术培训,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大连;海水增养殖业;发展对策

一、大连海水增养殖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1.大连海水增养殖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大连海水增养殖业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1]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侵占旅大(大连),为了掠夺大连地区的水产资源,日本殖民当局关东都督府于1907年7月8日成立关东州水产试验场,进行贝藻养殖试验。1925—1934年关东州水产试验场先后开展了牡蛎、沙蚬子、紫菜、海带、裙带菜5个种类的海水养殖试验,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产量、规模极小。1935—1945年,大连地区有多家小型养殖企业成立,主要从事海带、裙带菜等小规模的生产经营活动。

1946年3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连市政府接管了关东州水产试验场,成立了临时管理处,继续从事海水藻类的养殖生产与实验研究。至1952年,全市仅此一家从事海藻养殖生产和研究的机构,养殖方法落后,养殖水面不足300 hm2,年产量不足100 t。[2]1958年,在国家水产部的统一领导下,山东、福建、辽宁等7省联合成立了全国海带育苗委员会,由大连向各省提供苗种,开创了北苗南养的新局面,实现了中国海水增养殖业发展的重大突破。

1966年,大连地区开始了贻贝人工养殖生产,但受苗种限制,发展缓慢。1973年突破了贻贝海区人工采苗的技术难关,大连成为全国贻贝苗种的供应中心,带动了全国的贻贝人工养殖。1983年是大连海水增养殖业发展史上最值得纪念的一年,海水养殖苗种生产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先后攻克了裙带菜人工育苗、对虾人工育苗等技术难关。虾夷扇贝、鲍鱼、太平洋牡蛎的人工生产性育苗也获得了成功。1984年,大连开始了人工鱼礁的敷设活动。1985年,大连市海洋渔业部门积极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放宽政策,加快发展水产业”的指示,“实行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当年,大连市完成海水养殖产量15.6万t。

1990年以后,大连地区海水增养殖业进入全方位迅猛发展的新阶段。扩大了海水增养殖规模和内涵,提出了巩固提高、适当发展对虾、海带、贻贝等品种,重点放在提高单产、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上;大力发展裙带菜、扇贝、鲍鱼、牡蛎及其他名特优品种,重点是扩大规模、增加产量,逐步增加对虾增殖放流数量,积极扩大魁蚶、虾夷扇贝、鲍鱼、海参等品种的底播增殖规模。期间,大连市政府实施了一些鼓励政策:一是对开发的养殖新区和增加的新品种实行优惠政策,免收3年特产税;二是建立增值基金,把水产部门征收的资源费留成部分集中使用在增殖业上;三是大连市政府“七五”期间提供的100万元周转金再延长使用5年。1996年,大连市完成海水养殖产量88.1万t,是1985年的5.6倍。1999年,随着养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海水增养殖业继续发展,总面积达到10万hm2,完成海水养殖产量111万t,首次突破100万t大关。2000—2009年是大连市海水增养殖业发展最辉煌的10年。2009年,全市完成水产品产量234.4万t,实现渔业产值235.9亿元。

2.大连海水增养殖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大连市具有发展海水增养殖业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技术优势和基础设施。大连三面环海,东濒黄海,西临渤海,属暖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温和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海水经济动植物生息繁衍,是我国北方最适宜发展海水增养殖业的理想场所。大连的海岸线长达1906 km,其中陆岸线长1288 km,岛岸线长618 km,岛屿226个,领海基线以内属大连管理的海域面积约2.3万km2。大连市拥有众多的优良港湾,港湾的基岩岸段长950 km,均适合开展海水增养殖业。

大连市各级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海水增养殖业的发展,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扶持大连海水增养殖业的发展。大连市10个区市县中8个有渔业,104个乡镇中64个有渔业生产,主要从事海水增养殖业。

大连海水增养殖业已经具备全面、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目前,全市海水增养殖面积约200万亩,形成了增养殖模式多元化、增养殖品种多样化的增养殖体系格局。扇贝、贻贝、海带、裙带菜的单位产量居全国第一,虾夷扇贝、裙带菜规模和产量均占全国95%以上,鲍鱼、刺参占50%以上,国家级鲍鱼、刺参、裙带菜、虾夷扇贝原良种基地均设在大连。

大连海水增养殖业的发展紧密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人才支持。大连水产学院是我国北方唯一的培养水产人才的高等院校,多年来为我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水产人才,大连是最大、最直接的获益者。辽宁省海洋科学研究院、大连市水产研究所、大连海洋学校、国家海洋局下属海洋环境研究所、中科院大连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等多家研究机构也坐落在大连,在科学研究与技术攻关过程中往往以大连的渔业企业为载体,以海水增养殖业的问题为研究对象,研究成果理应为大连首用。

二、大连海水增养殖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海水增养殖水域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以及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工业废水、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与日俱增。但我国目前环保设施建设滞后,所排放的废水得不到有效处理,加之水产养殖的自身污染等,造成近岸海域尤其是河口区等重要增养殖水域污染加重,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赤潮偶有发生,给增养殖业的发展带来严重影响。例如,环渤海地区已经成为中国三大经济圈之一,然而,渤海的生态环境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近海海域局部污染严重,污染范围持续扩大,局部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渔业资源趋于枯竭,赤潮、溢油等海洋环境灾害频发,有预言称渤海10年后将成为死海。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城市扩容,沿海优良的渔业增养殖水域、滩涂被大量占用,海边的房地产开发、航运开发、旅游开发等项目不仅使传统的增养殖区域受到挤压,而且许多大型的工程影响了水生生物赖以栖息的生态环境,部分宜渔水域受到污染。

由于海水增养殖水域生态环境质量下降,使得一些传统水域的增养殖功能逐渐削弱甚至丧失,一些传统的水生生物种类、数量发生变化,生物对于海水的净化能力降低,又使海水增养殖水域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下降。[3]

2.渔业生物资源衰退,短时间无法恢复

渔业生物资源是宝贵的自然财富,也是发展增养殖业的重要物质基础。由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范围内的酷捕、围垦和保护管理措施不当,加之近年来沿海地区工业、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膨胀带来外来物排放增加,使得许多海水、淡水水域变成了天然的垃圾场,致使渔业生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有的种类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4]例如,传统的海洋四大渔业的大黄鱼、小黄鱼、刀鱼、乌贼早已见不到踪影。近几年,在全国的4个海区的近海所捕到的渔获物越来越少、越来越小,有的渔船甚至空船而归。大连当然也不例外。渔业生物资源衰退后将很难恢复,增殖业的发展必然受其制约。

3.对海水增养殖业发展的投入不足

发展海水增养殖业,必须要有一定的投入,尤其是发展增殖业,这种投入既包括增养殖业户在自己所辖水域的投入,也包括政府的投入。虽然每年都有些投入,但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和影响,大连海水增养殖的投入总体水平比较低,部分水域滩涂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一定范围内存在资源闲置和浪费现象。[5]资源闲置和浪费不只表现在水域滩涂的空闲和无人承包,还表现在增养殖的投入严重不足。已开发的水域增养殖种类单调,养殖模式及管理技术落后,特别是滩涂仍处于粗放式养殖管理水平,综合效益低,综合利用不够。无论是筏式养殖、滩涂底播还是池塘养殖、工厂化养殖等均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由于水域滩涂资源的管理机制不完善,部分水域包给个人后,缺乏有效监管措施,包租者只管不投,只取不投,没有长期建设发展规划,采取短期行为,造成了水域资源的浪费。

4.海水增养殖过程病害频发

目前,在海水增养殖过程中病害发生的频度明显增多,病害的引发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海洋环境的污染使海水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生活在该环境条件下的水产生物容易引发疾病或违禁物质超标。二是养殖过程的方式方法不当,密度过大,投喂劣质饲料,滥用药等,致使养殖的种类营养缺乏,抵抗力降低,感染疾病。三是由于种质退化引发的抗病力降低。海水增养殖过程的病害频发已成为增养殖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2010年春季,大连地区虾夷扇贝人工育苗或因水域被污染,或因病害肆虐,其成活率、孵化率等大幅度降低。

5.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目前,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严重困扰我国渔业的发展,对于拉动内需和出口贸易均产生不利影响。在水产品质量安全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监管部门责权不清或职能重叠,重复抽检,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制尚不健全且执行率不高,无公害认证或HACCP等管理体系在生产、销售中推行的力度不够,渔业企业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薄弱,在生产过程中乱用、滥用渔药的情况严重[6],高质量、安全、有针对性的渔用饲料难以满足养殖企业的需求,养殖生产模式直接或间接影响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忽视源头监管,检测设施不够完善,市场监管不严等。致使水产品安全事件偶有发生,使消费者远离水产品,给增养殖业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三、大连海水增养殖业发展的对策

1.认真对大连海水增养殖业的发展做好规划

大连具有丰富的发展海水增养殖业的资源条件和发展基础。目前我国正处于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要保持海水增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抓住机遇、统筹规划。[7]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域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等,结合大连地区的海水增养殖现状,认真制定大连未来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海水增养殖业的发展规划,规划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步骤,科学指导大连海水增养殖业的发展。

2.加强大连海水水域环境和渔业生物资源保护

优良的海水水域环境和丰富的渔业生物资源是发展海水增养殖业的基础条件。加强对海水水域环境和渔业生物资源的保护,是发展海水增养殖业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加强渔业水质环境监测工作,加强外来投入品的监控工作,建立健全渔业水环境质量安全预警、预报机制。要加强对渔业生物资源的养护、修复工作,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完善渔业生物资源的保护基础设施。如条件许可,可建设海洋大型人工鱼礁群,加大增殖放流的种类和数量。要严格控制捕捞强度和养殖密度,以改善和保护渔业资源与环境。

3.调整海水增养殖业结构,推进产业化经营

海水增养殖业结构状况是由各地的资源禀赋、劳动力资源状况、价值取向、市场因素等因素综合决定的。在稳定发展传统增养殖业的同时,应向健康养殖和绿色养殖方向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使有限的海水增养殖业实现效益最大化。根据市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调控,不断调整海水增养殖业结构,以促进海水增养殖业的发展。[8]近期应寻求在贝类增养殖领域的突破,进一步发展虾夷扇贝、菲律宾蛤仔、魁蚶、毛蚶、牡蛎、缢蛏、文蛤、青蛤等综合增养殖,推广多品种健康综合养殖,如虾、参、贝、鱼等的混养,发展蟹类主要是梭子蟹的养殖等。

围绕海参、鲍鱼、扇贝、河豚、牙鲆、对虾等优势品种,按照集约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要求,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档次,构筑优势产业群。坚持扶优、扶强的原则,通过政策技术扶持等手段继续壮大龙头企业规模,多发展出像獐子岛、棒棰岛等的渔业企业,进一步增强其影响力、竞争力和带动力,带动大连地区海水增养殖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发展生态渔业、节约渔业、休闲渔业、精品渔业、设施渔业、创新渔业、外向渔业。

4.鼓励开展技术创新与技术培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海水增养殖业就是应用科学技术对资源的有效利用。海区滩涂、池塘等资源是有限的、有成本的,对于发展海水增养殖业来说,技术创新的贡献的作用是巨大的。大连的海参、扇贝、鲍鱼之所以能够在全国乃至世界水产界独领风骚,完全依赖于海参、扇贝、鲍鱼育苗技术的突破与应用。因此,应调整渔业科研布局、技术推广方向和重点,整合技术力量,在优势产区形成专业化服务格局。[9]通过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作用,研发创新技术,调动科技力量的积极性,围绕制约海水增养殖业发展的瓶颈进行联合攻关,重点研究推广苗种扩繁、集约化养殖、健康养殖,开发病害防治技术、疫苗开发技术、环保饲料技术、生态养殖技术和水质净化节约等技术。与此同时,要大力开展海水增养殖技术的推广与培训工作,尽快提高大连海水增养殖业户的科技素质,进而有效地推动大连海水增养殖业的有序发展。研发与推广名特优品种工厂化养殖技术、浅海养殖农牧化技术、筏式养殖技术、滩涂园田化养殖技术、集约化养殖技术等。

5.大力引进、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

在发展海水增养殖业的过程中,水产苗种的质量和数量的保障是至关重要的。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快优势水产品发展为目标,发挥国家级鲍鱼、刺参、裙带菜、虾夷扇贝等原良种基地的作用。大力引进、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大连优势水产品的种苗质量和供种能力,提高良种覆盖率。围绕对虾、扇贝、河豚、牙鲆、罗非鱼、甲鱼、冷水鱼等优势主导品种,加大水产原良种场建设力度,促其上档升级,逐步形成国家级、省级、市级三位一体,功能突出、布局合理的水产原良种供应体系。同时,按照生产规模化、产品标准化的要求,在优势产区建立优良品种的生产供应协调运行机制,提高优良品种的集约化应用水平。争取各级政府采取补助、贴息等优惠政策,支持优势产区建设优势水产品的新品种引进、选育、扩繁、质检等基础设施。搞好贝类良种繁育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苗种生产许可制度,整顿苗种生产秩序,两年内使苗种生产企业全部实现持证规范化生产,保质保量,避免苗种生产无序无度,促进海水养殖业健康发展。

6.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大连的水产品名扬海内外,抓好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使其拉动内需和扩大出口贸易,必将极大地推动大连海水增养殖业的发展。针对大连地区海水增养殖业的特点,提高和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首先是加强水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监管,在重点增养殖区开展环境监测、病害防治、水产品质量检测等工作,推广健康养殖的理念、技术和生态养殖方式,通过技术改造和管理方式的革新,积极发展生态环保、经济效益高的养殖模式。其次是加强增养殖过程监管,尤其是把好源头第一关,即对苗种、饲料、药品的外来投入品的使用要严格管理,杜绝违禁、有危害的投入品的使用。再次是加强对产地环境、生产投入品和生产过程的研究。研究建立水产品安全保障体系,研究增养殖过程的危害控制技术、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和监控技术体系,全面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广健康增养殖技术,提高重大水产养殖病害综合防治能力,鼓励开展无公害产地认证和无公害产品认可工作,推行水产养殖良好行为规范(GAP)示范,推进标准化生产,贯彻落实《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逐步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渔业局.中国渔业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2008.

[2]大连市志办公室.大连市志水产志[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4.

[3]崔彩霞.浅谈渔业水域污染与渔业养殖生产[J].中国渔业经济,2008(3):20-22.

[4]庞景贵.河北省海水养殖业现状及问题与展望[J].海洋信息,2009(1):18-21.

[5]赵兴武.努力推进辽宁省海洋与渔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J].辽宁经济,2009(1):22-23.

[6]孙喜模.浅议加强水产良种体系建设及苗种质量管理问题[J].中国水产,2009(3):4-6.

[7]谢忠明.认真总结历史经验 加快海水养殖业发展[J].科学养鱼,2009(2):1-3.

[8]张燕歌.环渤海区域海洋产业发展趋势预测[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3):109-113.

[9]刘丛力.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现状与可持续发展问题[J].黄渤海海洋,2001(9):100-105.

CountermeasuresfordevelopmentofDalianseawaterbreedingindustry

SUN Jian-fu, SHEN Tian-e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Dalian Fisheries Univ., Dalian 116023, China)

The paper analyzed the main problems of Dalian seawater breeding industry, and brough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i.e. making a good pla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alian seawater breeding industry, strengthening the protection of seawater enviroment and fisheries biological resources of Dalian, adjusting the structure of seawater breeding industry, develop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rainability, introducing and extending fine varieties, advancing the level of aquatic products quality safety.

Dalian; seawater breeding industry; countermeasure for development

1671-7041(2010)02-0022-04

F307.4

A*

2009-12-27

大连市社科院社会科学研究课题(08DLSK176)

孙建富(1956-),男,辽宁锦州人,副教授;

E-mailsun@dlfu.edu.cn

猜你喜欢

养殖业水域水产品
养殖业如何应对饲料成本高企
冰岛2020年水产品捕捞量102.1万吨
多数水产品价格小幅下跌
提升水域救援装备应用效能的思考
未来三年农村养殖业发展方向
进博会水域环境保障研究及展望
柳江水域疍民的历史往事
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行情
城市水域生态景观设计探讨
食用菌多糖作为添加剂在养殖业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