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海县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

2010-02-11何贤平徐伟军

浙江农业科学 2010年2期
关键词:宁海县批发市场农产品

何贤平,徐伟军

(浙江省宁海县林特技术推广总站,浙江 宁海 315600)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形成,市场越来越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宁海作为浙江的沿海又傍山的农业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5%以上,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着宁海县国民经济的增长。如何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加快农产品市场化进程,更关系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因此,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是宁海县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现就宁海县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对策初探如下。

1 建设现状

1.1 农产品丰富为市场发展奠定了基础

宁海县位于浙江省东部。下辖4个街道、11个镇、3个乡,23个社区、11个居委会、369个行政村。面积1 483 km2,人口59.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50.6万人。乡村劳动力29.0万,占48.7%。耕地2.31万 hm2,占总面积的15.6%。

宁海县地处北纬29°17′,东经121°25′,背山面海,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带。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丰富了农产品的生产。2007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7 573 hm2,总产量 8.01万 t,与上年基本持平;棉花播种面积500 hm2,总产量485 t,分别比上年增长7.6% 和11.0%;油菜播种面积 1 400 hm2,总产量 2 164.6 t,分别比上年下降 20.8% 和26.0%;蔬菜种植面积8 880 hm2,比上年增380 hm2,果用瓜 2 220 hm2,与上年基本持平。

林特产品稳步发展。茶叶产量3 193 t,同比增14.9%。竹笋产量2.82万 t,同比增14.6%,产值5 678万元,同比增19.2%。果树形势良好,总产量19.08万 t,同比增19.8%,枇杷产量2 065 t,增2.5倍,杨梅产量10 749 t,同比增3.7%。

畜牧业生产形势稳定。全年生猪饲养量21.58万头,比上年增长14.2%,其中出栏12.88万头,比上年增长14.3%;年末存栏8.7万头,增长14.2%。家禽出栏663.91万羽,与上年基本持平;存栏326.69万只,增长15.9%。全年禽蛋产量2.08万 t,下降15.1%。肉类总产量2.01万 t,增长2.0%。牛奶总产量1 570 t,增长8.5%。

渔业生产继续平稳增长。全年水产养殖面积17 013 hm2,其中海水养殖面积 15 160 hm2,比上年新增37 hm2,仍为全省海水养殖面积第1大县。全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2.81万 t,比上年增长4.2%,其中海水产品产量12.4万 t,增长3.7%;淡水产品产量0.41万 t,增长21.6%。

丰富的农产品生产和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为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传统农产品市场体系逐步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宁海各级农产品交易市场得到了较快发展,形成了以城区市场为中心,辐射周边集贸市场的传统农产品市场体系。目前,宁海县共有农产品市场68个,其中城市14个,占20.6%;农村54个,占79.4%。在68个市场中,农副产品综合市场 60个 (城市 7个、农村 53个),占88.2%;农副产品专业市场8个 (城市5个、农村3个),占11.8%。特别是跃龙消费品市场、宁海县百家农产品综合市场、宁海果蔬批发市场等为代表的专业市场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宁海县果蔬批发市场年交易水果3.3万t,交易额在2亿元以上,成为宁波市水果交易的重要场所;宁海百家农产品综合市场占地面积 12 000 m2,营业面积 20 000 m2,营业房500余间,分设副食品、粮油制品、日杂百货、五金交电、竹木制品、土特产等交易区,经营品种达 3 000多种,日交易人数1万多人,年交易量2.5万 t,交易额达到10亿元以上。前几年宁海县跃龙消费品市场和宁海县百家农产品综合市场分别被评为全国五星级和四星级商品交易市场。因此,整个传统形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较为健全,为宁海县大量的农产品销售提供了交易场所。

1.3 农产品虚拟市场交易逐渐起步

近几年,电子信息技术不断深入各个行业,网络也逐步发展到农产品交易领域,农产品电子商务在宁海县也有了一定发展。以浙江农民信箱、宁波市农经网、宁海信息网、宁海网上商城、宁海县商务之窗等为代表的农业网站为纽带,开辟了农产品供求信息网上发布栏目,并与其它全国性农业信息网、花卉园林网开辟的农产品网上展厅对接,进行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有益尝试。有近500个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种养大户在浙江省农民信箱、宁海农经网等网页上建立档案,并发布供求信息。为宁海的农产品交易开辟了新的虚拟市场,加快了农产品交易的市场化进程。

1.4 农产品进入超市渐露端倪

在宁海县城区及各镇乡的大小超市中,都开设了以米、油、面等为主的农 (副)产品展销区,该类农 (副)产品销售量,占城镇人口同类产品消费总量的25%以上。在宁海城区三江、联华、家贝等联锁超市都开设了鲜活农产品销售区域,鱼、鳗、鳖、蟹、肉琳琅满目,使鲜活农产品从传统的集贸市场进人了现代超市,其销售品种正逐步增加,销售量正日益扩大,显现出了无限活力。

1.5 农业产业化环境有所优化

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情况良好。2007年宁海县50余家农业企业完成产值21.1亿元,增长15%;实现销售18.6亿元,增长13%。其中,27家农业龙头企业和8家优秀成长型企业完成产值18亿元,同比增长12%;完成销售16.5亿元,同比增长13%。至目前,宁海县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和联结基地6 667 hm2,收购当地农产品15.2万 t,联系农户3万余户,吸纳农民就业岗位2.3万个。

农产品品牌建设有效突破,农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海水养殖主导产业和茶叶、宁海土鸡、高山蔬菜、竹笋、柑橘、西瓜、枇杷等主导产品获得较大发展,带动效应日益增强。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甬丰”大米被评为浙江省十大品牌大米,这是继望海茶、振宁土鸡、泉丰西瓜后获得的又一殊荣。振宁土鸡获得浙江省农产品名牌产品,宁海白枇杷获得市“十大名果”称号, “乡亲浓”万年青和“云霄阁”雪菜则和一市松鹰“东魁杨梅”获得了市名牌产品称号。继续实施海水养殖“升级增效”工程,完成360 hm2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发展农业产业化基地面积16 667 hm2,创建特色产业强镇5个,特色产业基地3个。土地流转步伐加快,全县新增各类土地流转面积5 447 hm2,流转总面积达24 647 hm2。形成了5 000职业农民经营全县七成耕地的可喜局面。发挥土地流转后的规模优势,坚持以规模化带动产业化、组织化、科技化和品牌化,农业的效益和竞争力显著提升。通过土地流转,全县建成近10 000 hm2绿色农产品基地,其中,浙江东海岸6 667 hm2绿色农产品基地被列为国家级农业现代示范区建设项目。三门湾百里生态型海水养殖带和万亩高山蔬菜基地建设扎实推进。农业适用技术推广力度加大,引进农林新品种22个,推广新品种面积达3 334 hm2,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农业循环经济有突破性进展,开展沼气、沼液及有机肥的综合利用,全县新建沼气池125座,容积6 250 m3。继续实施省“811”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6家重点牧场建成有机肥半成品加工厂。

2 问题

2.1 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不合理,定位不准确

农产品市场建设起步较晚,在规划建设、管理运作上还较滞后。由于缺乏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机构的统一规划,以及明确的政策法规,宁海县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多是由农民自发建设和不同的部门条块建设形成的,存在着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和管理不规范等问题。表现在:没有统一的法律法规来管理;制定的规划缺乏科学性。有的地方市场建设缺乏约束,脱离了生产发展的实际,盲目发展,造成“空壳市场”及有场无市的局面。

2.2 农产品商品率仍较低

农产品出产丰富与否,是农产品对市场需求的衡量指数。而农产品商品率的高低,则是农产品市场化程度的衡量指数。目前农业家庭的农产品商品率还很低,多数农户满足于自给自足,农产品售后收入只占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的40%以下。可见,目前宁海县的农产品商品率仍十分低,其市场化程度较差,影响和制约了农产品市场的发展。

2.3 大型批发市场数量不足,市场数多,成交量小

目前,宁海县农产品市场总数偏多,但大型批发市场较少,特别是产地批发市场较少。目前全县68个农产品市场,年成交额超过1亿元的只有5家,大部分年成交额在几千万元左右。产品成交量小,难以承担当地农产品大流通之重担,难以解决一些农产品“卖难”问题,难以培育流通合作组织,难以拓宽产品市场。

2.4 传统农产品市场功能滞后

在现有68个农产品市场中,以街为市、以场为市的现象普遍。特别是54个农村乡镇的农产品市场,70%是以场为市,大多是赶集天才有市场,市场功能较差,没有市场综合信息服务,以自由交易为主。好一点的市场设有公平秤等简易的服务,而对消费者和经营者迫切需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设备、设施,只有城区的3家市场才有。

2.5 投资少,市场基础设施薄弱

宁海县财政近几年用于农产品市场建设的资金才几千万元,全县不少农产品市场是“以街为市、以路为集”;大多数市场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如冷库、信息设备、加工设备、储藏设施等,更谈不上农药残留检测、电子结算、电子监控等设备;一些市场甚至连地面都未硬化,还是露天市场,不能满足全天候交易的需要。在交易手段上,主要采取现货和对手交易的方式。据调查,全县68个农产品市场中,有90%以上是一对一的对手交易。采用拍卖、网络交易等现代化交易方式的批发市场很少,远期合同交易更少,市场整体功能难以发挥。由于缺乏配套的冷库和农产品加工业,一般当天上市的农产品必须当天售完,否则就会失去其原有的鲜美度,商品品质难以保持,造成损失和浪费。特别是农产品集中上市时,除了营销大户和各种服务组织帮助运销外,不能及时销出的农产品,只能损失,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还会污染环境。

2.6 虚拟农产品市场建设意识淡薄

农产品电子商务是未来农产品交易的发展方向,通过网上虚拟市场的建立,可以打破时间、地域的限制,建成永不落幕的农产品交易会。宁海县有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00个,还有近80个特色专业村,而目前通过网络宣传介绍产品、进行网上交易的只有200个左右,大多只是1~2个网页介绍单位情况,且一年半载没有进行更新维护,更没有网上下订单的窗口,农产品期货交易等现代贸易手段则还是空白。从中可以看出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意识太过淡薄。

2.7 经纪队伍不强,素质差,组织化程度低

宁海县虽然有相当数量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纪人参与了农产品营销,但与快速发展的农产品特色化、市场化生产不相适应。不少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产品经营中没有发挥带动作用,也有不少单位挂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牌子,只是为了享受优惠政策,没有进行实质性的农产品销售。经纪人队伍虽有发展,但受自身业务范围和素质所限,也不见有大的作为。

农村中介组织和农民经纪人是农产品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农村中介组织中,有规模、有声誉、有力度的较少,服务亦不规范。农民经纪人队伍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大多是散兵游勇,各自为政,不能发挥整体作用,难以取得规模效益,也没有相应的行业协会或自律组织。大部分农民经纪人只有初中文化,还有极少数农民经纪人目光短浅,片面追求眼前利益,在经营中坑蒙拐骗,甚至相互倾轧的现象也时有发生,阻碍了农产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2.8 市场管理手段和服务手段较落后

作为一种组织形态的市场,批发市场的提供方应该在组织商品流通方面提供较好的服务,不但要为买卖双方提供好的交易场所,而且还应该为买卖双方提供相关的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宁海县的许多批发市场只是简单地提供交易场所,收取管理费用,不重视市场的管理和服务。调查显示,批发市场内的经营户在货物运输方面主要以自运为主,运输费用过高已经成为制约正常经营的瓶颈。从批发市场目前的竞争来看,能否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已成为影响做大做强的关键因素。

2.9 市场信息体系不完善

市场信息体系的建立是为引导农民把握市场行情、调节自身生产的。由于宁海县大多数农产品市场的服务设施不配套和不完善,交易方式原始,交易手段落后,从而造成了市场信息体系的不健全。目前全县的农产品市场基本没有形成现代化的电子拍卖系统。许多批发市场缺乏对市场信息的收集、筛选、处理、发布,不能为管理者、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进行信息服务,产品形不成大范围辐射,这使得农产品市场信息不透明、失真、滞后,出现农产品周期性卖难问题。一部分农产品市场虽然建立了信息网,但市场信息属于不同的地方和部门,没有实现资源共享,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特别是对于交易一方的农民,由于不能充分掌握整个农产品流通市场的信息,对当地市场的供求信息了解也是集中在过去和当前,对价格的走势不可能有明确的判断,从而削弱了讨价还价的能力,往往只能被动接受运销商提出的价格,使得农产品流通中的风险大多转嫁到农民身上。

3 对策

市场发育迟缓、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滞后、机制创新和市场化程度落后等,已成为制约宁海县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之一。为此,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大力推进农产品市场的发展,有效实现农产品价值,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3.1 狠抓特色农业生产

提高农产品商品率是农产品进入市场,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基础。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着重优化农业结构。一是优化粮经结构,要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依托优势资源,重点发展优质油料、果蔬、中药材、茶叶、林竹、花卉等特色产业。二是优化种养结构,突出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大力发展优质生猪、草食牲畜、小家畜和禽类。扩大优质水产品养殖,抓好水产品加工开发。三是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提高优质专用农产品比重,打造知名品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四是优化区域结构,根据自然条件、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发展专业化规模生产,使特色产业达到户成园、组成片、村成带、镇 (乡)成规模的要求,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优势产业带。

3.2 建立协调的市场体系

建立以批发市场为中心、各级市场相协调的市场体系,实现生产与流通对接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必然趋势。在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中,大型现代化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枢纽,具有组织农产品流通和价格形成的功能,指导生产的作用。目前农业经营的新格局是:“生产向流通延伸,流通向生产拓展”。所以农产品市场建设应在优化农产品供给的基础上,发展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市场体系和连接农户与市场的多样化、多层次、多领域的中介组织,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对接形式,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和参与市场流通的能力。把分散的小规模农户生产与大市场连接起来,减少流通环节,实现生产与流通的对接、产地批发市场与销地批发市场的对接、区域市场与全国市场甚至国际市场的对接。

3.3 完善现有市场功能,整合和优化市场资源

重点是加大对现有农产品市场的改扩建,不断完善其市场功能。对现有以街为市、以场为市、以路为市的农产品综合市场,要加大投入,逐步改善市场条件,做到入市交易;完善市场服务功能,建立规范的公平秤、市场信息发布窗口、客商吃住行及卫生等服务设施,有条件的建立电子信息发布窗口;建立农产品安全速测点,购置必需的重金属、农药残留、亚硝酸盐等常规速测仪器,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建立由工商、动检、农业、税务等相关部门联合组成的综合服务队,提高市场的服务水平,方便客商的经营。

市场建设和发展规模将由数量扩张向市场功能提升转变,市场资源将得到进一步优化和整合。由于绝大多数批发市场是由农民自发发展起来的,存在着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的现象;并且追求市场规模化往往是通过扩大建筑面积、增加进驻市场主体的数量来实现,不能有效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因此,有关部门应当整顿和合并一些市场,重建和新建一些市场,使批发市场在区域布局上更加合理,逐步由数量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引进现代化的交易方式,增加和完善市场的配套设施,增加服务项目,全面提升市场的整体功能,这些将是市场建设的中心内容。加大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把一些农产品集散流转的中心集贸市场发展升格为农产品批发市场或专业市场,构成大流通模式,逐步向大生产、大市场和大流通过渡。

3.4 强化政府服务,促进市场体系完善

政府要加大投资,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和农产品认证体系。重点支持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和农业资源环境检测预警体系建设。逐步调整现有农业资金的投入结构和支持重点,向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倾斜,扶持市场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吸引企业、个人等各种社会力量投入农产品市场流通设施建设,并积极利用外资,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促进市场建设与发展。进一步加强对农产品市场建设的规划,引导市场建设合理布局,积极指导市场实施升级改造工程。落实全国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减轻农产品运销环节的税费负担。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促进产销衔接,引导农产品有序流通。

3.5 新建市场,打造专业性、季节性农产品市场

打造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力争把宁海县建成宁波市的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在进一步抓好跃龙消费品市场、宁海县百家农产品综合市场、宁海县红枫生资建材综合市场、宁波禽蛋饲料市场等大型市场建设的基础上,在各类特色农产品的主产区、集中区,突出特色,新建专业市场。新建市场要坚持起点高、特色突出的原则,注重品牌市场的打造,并加大宣传力度,采取优惠互利的措施吸引客商入驻市场,推动特色农产品的销售。

3.6 发展电子商务,搭建网上农产品交易平台

电子商务是未来农产品进入国际国内大市场的快捷途径。要通过实施农产品上网工程,整合宁海县信息网、宁海县农业信息网、宁海网上商城、宁海县商务之窗、宁海县网上商城等网络资源,把全县所有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特色乡镇、专业市场、宁波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进行包装,制成专门的网页和网站,与浙江农民信箱、浙江花卉网、“中国农业网网上展厅暨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网络平台实现对接,实现网上订单销售,全面打造宁海县农产品虚拟交易平台。在目前期货市场日益成熟、市场监管不断加强的情况下,要积极探索农产品期货市场建设,充分发挥期货市场的价格预期和保值避险的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拍卖、加工和配送等也将成为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的主要手段和主体功能。随着市场的整合,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引进拍卖、期货等现代交易手段和加工配送等物流功能,是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国内、国际农产品竞争和市场对农产品提出的更高要求决定的。与传统的对手交易市场相比,具有为分散农户实现联合销售提供机制,降低顾客搜寻、谈判成本和提高售价等优点,拍卖将成为我国农产品交易的主要方式。加工配送是现代物流的主要形式,农产品集中生产与均衡消费的矛盾靠纯粹的流通企业和农户组织难以解决,农产品流通必须与现代物流结合起来,加工储存、包装清洁和分检配送等将成为市场的主要功能。

3.7 加快农产品进入超市进程,构建现代交易市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超市是农产品未来的销售主阵地。要坚持高起点,树立瞄准超市经济、瞄准高消费群体的理念和意识。按照优质农产品的标准组织生产加工,根据超市经营的要求进行包装,以品牌的方式进入超市连锁销售,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重点是运用现有超市的鲜活农产品销售区,逐步探索建设农产品专业超市。要搞好农业主管部门与超市的对接,充分发挥主管部门对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协调功能;搞好基地与超市的对接,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营销经纪人为纽带,按市场需求组织有效生产;搞好龙头企业与超市对接,建立龙头企业与超市互动发展机制。

3.8 扶持经纪队伍建设,巩固农产品交易纽带

农产品经纪队伍是联系生产与市场的纽带,对推动农产品生产和市场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通过激励机制,引导龙头企业成为农产品经纪队伍的主力军;要加大对现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提升力度,使其不断发展壮大,真正成为农产品营销的桥梁;要花力气对农产品销售大户进行培训,提高其辨别市场的能力,掌握相关的农产品营销知识,通过资格认证,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全国供销总社颁发农产品经纪人资格证书,造就一大批持证的农产品经纪人,并把这当作今后农产品市场准入的一本“绿卡”。要巩固现有获得资格认证的农产品经纪人队伍,采取表彰奖励等措施,鼓励他们继续为农产品的营销多做贡献。

3.9 实行机制创新,加快市场体系升级

企业化经营模式将是农产品市场建设的发展目标。政府对农产品市场建设的作用,应定位在对市场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上。目前,作为农产品流通主体的批发市场基本上是政府主导型的市场,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农产品流通与农户的生产行为脱节,难以指导农户的生产行为。一方面是市场化程度低的政府行政经营,另一方面是完全市场化的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农民贩卖大军。在实践中,这种两极化的形式造成农产品流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较差,产品供需以及价格方面波动较大。企业作为市场流通的主体,对市场更加熟悉和了解,批发市场实现由政府统一规划管理和企业运作的方式,更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所以在农产品市场建设上必须进行机制创新。

猜你喜欢

宁海县批发市场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宁海县黄坛益良五金厂
宁海县黄坛益良有限公司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宁海县潘天寿中学
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行情
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行情
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行情
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