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茄子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2010-02-11撰文王晓燕

中国果菜 2010年1期
关键词:病果小黑点黄萎病

撰文/王晓燕

1、黄萎病

1.1 危害症状 发病多在门茄坐果后发病,茄子黄萎病又称半边疯、黑心病、凋萎病,是为害茄子的重要病害,盛果期病株急剧增加,发病初期,植株中下部叶片脉间或叶缘萎黄上卷,并逐渐向上发展,使半边枝叶变黄枯死,果实僵化不长。因此,又叫半边疯。严重时全株枯死,叶片干枯脱落,成为光杆。剥开根和茎的皮层,可见维管束变成褐色,所以也叫黑心病。

1.2 发病规律 茄子黄萎病病菌以菌丝体、厚垣孢子和微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可存活6~7年。病菌从根部伤口或根尖直接侵入,进入导管内向上扩展至全株,引致系统发病。发病适温为19~24℃。降水多、温度低于15℃且持续时间长,或久旱后灌水不当、地温下降、田间湿度大,或连作重茬病害发生重。

1.3 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选用葱、蒜和茄子,实行轮作3~4年。②科学施肥。亩施腐熟农肥3-4m3,磷酸二铵15-20kg,尿素10kg左右,钾肥10-15kg,切忌偏施氮肥,忌施生粪,以免烧根。③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烧毁。④药剂防治。苗期用50%多菌灵500倍液加96%硫酸铜1000倍液灌根后带药移栽,或定植时用50%多菌灵药土(亩用1kg药加40~60kg细干土拌匀)穴施。

2、绵疫病

2.1 危害症状 主要为害果实、叶、茎、花器等部位。近地面果实先发病,受害果初现水浸状圆形斑点,稍凹陷,果肉变黑褐色腐烂,易脱落,湿度大时,病部表面长出茂密的白色棉絮状菌丝,迅速扩展,病果落地很快腐败;茎部染病初呈水浸状,后变暗绿色或紫褐色,病部淡褐色至褐色病斑,有较明显的轮纹,潮湿时病斑上产生稀疏白霉;幼苗被害引起猝倒病。

2.2 发病规律 病菌生长发育适温28-30℃,适宜发病温度为30℃,相对湿度86%,有利于孢子形成,96%以上菌丝生长旺盛。在适宜条件下,病果经24小时可再侵染。因此高温多雨,地势低洼,土壤粘重的低洼下湿地,管理粗放和杂草丛生的地块,成为此病流行条件。

2.3 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②加强管理:与非茄科、葫芦科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采用高畦栽培,覆盖地膜。雨后及时排除积水。施足腐熟有机肥,预防高温、高湿。增施磷、钾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性。及时整枝,适时采收,发现病果、病叶及时摘除,集中深埋。③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喷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500倍液,或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5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倍液等。喷药要均匀周到,重点保护茄子果实。一般每隔7天左右喷1次,连喷2~3次。

3、褐纹病

3.1 危害症状 幼苗受害,茎基部出现凹陷褐色病斑,上生黑色小粒点,造成幼苗猝倒或立枯。成株期受害,先在下部叶片上出现苍白色圆形斑点,而后扩大为近圆形,边缘褐色,中间浅褐色或灰白色,有轮纹,后期病斑上轮生大量小黑点。茎部产生水浸状梭形病斑,其上散生小黑点,后期表皮开裂,露出木质部,易折断。果实表面产生椭圆形凹陷斑,深褐色,并不断扩大,其上布满同心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天气潮湿时病果极易腐烂,病果脱落或干腐。

3.2 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土表病残体上越冬。种子带菌引起幼苗猝倒,土壤带菌多造成茎基部溃疡。所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或农事操作等途径传播,分生孢子萌发后,可直接从茄子表皮或伤口侵入。夏季高温、连阴、多雨等气候因素为发病的有利条件。植株生长衰弱,多年连作,通风不良、土壤黏重、排水不良、管理粗放、幼苗瘦弱、偏施氮肥时发病严重。

3.3 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尽可能早播种,早定植,使茄子生育期提前,要多施腐熟优质有机肥,及时追肥,提高植株抗性。夏季高温干旱,适宜在傍晚浇水,以降低地温。雨季及时排水,防止地面积水。②高畦栽培,合理密植,及时打杈整枝,适时采收,发现病叶、病果及时摘除。③发病初期喷药: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800倍液,每7-10天一次,连续2-3次,效果最佳。

猜你喜欢

病果小黑点黄萎病
棉花GhIQM1基因克隆及抗黄萎病功能分析
‘翠香’猕猴桃黑头病常温贮藏期间生理特性研究
大白菜的常见3问题
全球首个作物黄萎病菌资源和基因组数据库正式上线
可恶的小黑点
本是同根生
核桃炭疽病空间分布格局及抽样技术
飘舞的海盗旗
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或可防治棉花黄萎病
背心上的小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