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材料的角度论纤维艺术创作

2010-01-05

关键词:纤维材料纤维艺术家

盛 羽

(宁波大学艺术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

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纤维艺术在中国古代诞生了技艺高超的刺绣、缂丝等样式,在欧洲也出现了以奥比松(Aubusson)、高比林 (Gobelin)为代表的壁毯艺术。现代纤维艺术是以传统壁挂为基础的,经多向合流与发展,特别是自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其艺术语言不断被扩大和延伸,其形式已远超出了壁挂艺术范畴,现代纤维艺术不仅包括平面织物(壁毯、壁挂等)还包括了软雕塑和空间装置,其材料、工艺和结构方式等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追其根源是纤维材质形态的丰富所带来的纤维材料的多样化和由此形成的纤维材料对纤维艺术表现力的提升。因此新材料的不断出现,深刻地影响了纤维艺术的现代形态,由此开创了新的里程,从根本上改变了纤维艺术创作方法、理念乃至生存状态,并呈现出多元的创作走向。

一、材料之于纤维艺术的作用

翻开艺术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各个时期的艺术作品在不同材料的表现下,都体现出其所代表时代的文明程度和发展轨迹。材料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水平提高的物质基础,材料的每一次革新都有力地把社会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我们甚至用材料作为人类文明断代的标志,比如,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等等,这足以证明材料在人类生活中占有的重要位置。就纤维艺术领域而言,由于它对材料的占有和使用较其他画种更为丰富多样,纤维艺术家必须通过某种手段并借助纤维这种物质媒材将内心的情感或观念物化为可视可感的艺术作品,因此,材料就构成了艺术作品的物质基础,材料对于纤维艺术而言就显示出更为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虽然构成纤维艺术的材料五花八门,但归纳起来主要分为天然纤维和人造纤维两大类,天然纤维主要由毛、丝、革等组成的动物纤维,由棉、麻、藤、竹、麦秆、木条等组成的植物纤维以及由石棉、玻璃纤维、金属丝、金属管、金属片、光纤、玻璃、陶瓷等组成的矿物纤维所组成。而人造纤维则由合成纤维和再生化学纤维所组成,如腈纶、丙纶、涤纶以及粘纤等,此外透明、闪光或发光的高科技材料也经常被拿来使用。

就纤维艺术而言,纤维材料是艺术家创作的造型元素,这些造型元素是通过视觉和触觉符号来体现的,即要实现体现为艺术品的视觉形态或有机要素诉诸艺术家的情感表达,艺术家如果没有材料及其构成的视觉或触觉符号,创作是难以想像的。因此,从这一意义来看,材料实际上就成了艺术家的造型语言。材料的广泛性导致这种造型语言在形状、色彩、肌理等方面体现出极大的丰富性,每一种材料都呈现出不同的个性。比如,麻纤维是植物纤维,具有坚韧耐磨和吸光的特点,伴有粗犷、豪爽和质朴的感觉;羊毛纤维相比化学长丝纤维,更具有温和、柔软及厚重感;而丝绸虽然也是动物纤维,然而它以华丽、雅致的贵族气息打动人心。正是这些独特个性构成了如文学家笔下的文字、词汇般闪烁着丰富表情的造型语言,也是这种多样性成了造型艺术家取之不尽的创作宝库与灵感来源。正是有了这些丰富的由材料构成的造型语言,纤维艺术作品才会变得如此精彩。

艺术作品是物态化的精神产品,因此它必定具有强烈的审美价值。虽然材料本身不具任何情感,但通过人类的物质实践,材料被人们赋予了审美属性,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这种审美属性通常是建立在材料与人的日常生活经验之联系的基础上的。在人类的早期文明中,原始人将羽毛、石珠、贝壳、种子等制成串饰用以装点自己的身体,就是源于对材料鲜艳的颜色、光泽或纹理的最原始的情感。而新生儿通过触觉来进行对周围环境的认知,从而有了坚硬或柔软、光滑或粗糙、鲜艳或质朴等等不同的感受,而随着这些经验的积累,这种最初级的感受就逐渐成为经验,并上升到审美的高度,从而产生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

材料所呈现的丰富造型与在此基础上的审美特征,引来史上无数艺术家孜孜以求地对材料进行不断地实践与探索,创造出无数新材料与新工艺,从而使人类艺术史上有了纤维艺术这一艺术门类,并留下了无数优秀作品。

二、材料之于纤维艺术的发展

新技术的发明与应用是影响纤维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其特点是因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新材料不断涌现,工艺结构从而具有不可预见性,可以充分展现纤维材质之美和实现艺术家丰富的想像力。“伴随着后现代的思潮,一方面传统的工艺手段被再次运用、革新和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会在现有的工艺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和发展”[1]。新材料、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极大地拓展了纤维艺术的宽度与深度,从而推动了纤维艺术的发展,使其不断地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

传统的纤维艺术以经纬的方式编织而成,欧洲的双面壁毯“高比林”就是其中的代表。高比林的形式为平面结构,用写实风格表现宗教或皇室生活,并悬挂于教堂、城堡或宫廷的墙上。这些壁毯虽然技艺高超令人惊叹,但由于其模仿油画的表现方式,花时费力不说,在形象刻画方面和油画相比显得异常笨拙。纤维材料通过工艺结构的延伸占据着绘画表现的每一个色块、笔触,却淹没在绘画性的造型里。编织者的创造力被写实性的模仿所束缚,成了油画的翻版,“以绘画的方式来主导纤维艺术的创作,形色是决定性的表现内容,那么这样的纤维艺术是无意义的”[2]。从而纤维艺术逐渐失去了作为一个艺术门类所应有的独立性。纤维艺术大师让·吕尔萨的艺术实践以及由他发起的传统与现代壁毯双年展于 1962年在瑞士洛桑举办,这成了纤维艺术发展的转折点。在此次的双年展上,建筑大师柯布西耶也选送作品参加,并提出了“现代壁毯艺术应该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观点”[3]。此后,在波兰、荷兰、美国、日本等国艺术家的推动下,纤维艺术不仅在编织方法上取得重大突破,更重要的是在材料选择上更加自由,塑料、金属等本来不能使用的材料也全被拿来使用,从而使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更多的是去直接表现材料本身,去充分地展现材料的特点,而不再把施艺看成是创造的必须。与此同时,纤维艺术家们并不满足于在平面形态的造型表达,在经过对平面形态多种意义的探索之后,逐渐形成了现代纤维艺术中平面、立体、空间三种基本形态的表达系统。这一变革无论从材料的运用还是空间形态的方式上都完全突破了原有的模式,成为现代意义上的重要转折点。从此,纤维艺术摆脱了传统壁挂的形式束缚,形态变得日趋多元,正是由于观念的革新与材料选择范围的扩大导致纤维艺术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在“本质上突破了传统艺术形式中材料处于隶属地位的观念束缚,纤维艺术形态的多元化、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材料的综合性等诸多因素,构成了现代纤维艺术的基本特征”[4]。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新型纤维材料被开发并运用到创作中去,如光导纤维、纳米纤维、树脂纤维、玻璃纤维、金属纤维等一系列高科技材料的出现为纤维艺术家提供了更广的创作空间。日本纤维艺术家熊井京子尝试用不锈钢丝进行创作,结合灯光的设计,从平面到立体,从色彩到肌理,从静态到动感的艺术表现形式可激发观者大胆的想像。《Kuu》(图 1)就是熊井京子1887年用不锈钢丝编织而成的众多作品之一。

图 1 熊井京子用不锈钢编织的环境艺术作品

社会发展导致新材料的诞生,从而产生新的课题,但随着问题的解决,也促进了纤维艺术的发展。如果说动植物的自然曲线是新艺术运动的手工风格,那么直线的、几何形的造型则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如果说羊毛、蚕丝、麻或棉纤维是手工时代的代表,那么人造纤维、合成纤维则是工业社会的特征。新型材料是新时代的产物,是所在时代的各种特征的反映,也是其时代精神的体现,因此同样也具备新的审美意义,纤维艺术与建筑等众多的人类产品一起见证了文明的历程。

三、材料创新之于纤维艺术的创作

纤维艺术是材料的艺术,因此更注重对材质美的表现,材料在很多时候可以成为艺术家创作的灵感来源。一方面,艺术家从自然与生活中汲取材料与灵感,在发现材料美与表现材料美的过程中,选择各种不同的制作手段进行艺术创作。这时材料就可能会诱发艺术家创作灵感的闪现,可称之为“灵感顿悟”。这种灵感似乎是灵光一现,其实不然,因为艺术家在选择材料时往往透过表象看到了其中隐含着的与自己心理相对应的具有同构关系的投射对象,做到了“物”与“人”的相通默契,从而达到了所谓“物我两忘”或“物我同一”的境界。因此,可以说是材料的形式启发了艺术家的灵感,而不全是艺术家创造了材料的形式。另一方面,材料美也是艺术家苦苦追逐的对象,丰富的纤维材料资源,结合纤维材料的不同特质,在并置、编排、组合中,产生纤维材料的对比与表现,展示纤维材料的质地,让纤维材料自己“说话”。在对材料熟练把握的前提下,利用纤维材料的可塑性,施以不同的工艺和结构方法,产生不同的编织肌理,使纤维材料更加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而这是任何手绘描摹都无法效仿的“天趣”,也是纤维艺术自身魅力的价值所在。日本艺术家滨谷明夫用排列整齐细密而光亮的人造丝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图 2),通过线性纤维的良好悬垂性塑造出一个个富有韵律的造型,通过光的渲染,营造出虚实相生的效果。

图 2 滨谷明夫用人造丝创作的作品

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设计师,创新求变的宗旨必须贯穿整个创作的过程,因为艺术的精神就在于不断地推陈出新,只有如此,艺术才能不断向前发展。而对于更亲近材料的纤维艺术来说,内容与题材的突破固然是一个创新的方式,但感悟材料并在材料的运用上创新也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善于发现原始材料中的天然质朴的审美内涵,并合理利用之,往往是一个艺术家创造力的天才表现”[5]。如果说传统材料代表着人类顺应自然的睿智,那么现代材料则体现的是人类改变自然的勇气。一名优秀的艺术家除了要有善于发现的眼光以外,还要具备勇于试验的精神,敢于打破对材料固有观念认识的局限,充分发掘其深层的含义,将其打破重组后,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并重新赋予新的精神内涵。如美国艺术家慕瑞尔·盖斯坦尼斯创作的《罗马式外袍》(图 3),就是将普通布料用环氧树脂处理后塑造了一个与真人高度相仿的立体造型,这件作品虽然只有外袍没有人,但作者通过对布纹的处理隐现出人的动态与神情,呈现出如同希腊大理石雕刻般的美,这就是用技术改变常规材料形态的绝佳案例。当然材料创新需要遵循一定的形式法则,使其具有内在的合理性,利用材料要把握材料背后所蕴含着的精神,使之与表现对象能有效地沟通,并以最完美的形式、最具表现力的方法呈现出来,力求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图 3 慕瑞尔·盖斯坦尼斯创作的《罗马式外袍》

综上所述,材料造就了纤维艺术这一形式的独特性,而艺术家对材料形式的不断探索则拓宽了纤维艺术的边界。因此,我们必须肯定材料对于纤维艺术创作的影响,同时或许可以呼吁纤维艺术家适当转换思考的角度,从物质材料出发,也一定会带来全新的创作灵感。合理地利用材料能让艺术作品更加出色,但材料创新并非是万能的,更不是纤维艺术创作的全部。因为材料之新并不能代替纤维艺术之新,材料之形态更不能代表纤维艺术之形态。创作的关键还是在于人对“物”的主导作用,在于艺术家自身的素养及其主观能动性。缺少对纤维艺术及其材料的价值感悟,新材料的生命力可能也是有限的,因此,艺术家必然要选择适合于自己的道路。

今天,画种的概念正逐渐模糊,甚至艺术与非艺术界限也正在消失,装置、影像、动画等多种材质、多种媒介的艺术综合体正被艺术家应用或实践。对于纤维艺术创作而言,不仅要了解并把握时代脉搏,吸收其他艺术形式的新观念和新形式,还要及时关注新技术、新材料与新工艺的新动向,才能创作出符合当代人审美并反映当代的人或事的优秀作品。

[1]徐时程.纤维材料的材质表情[J].装饰,2005,(7):106-107.

[2]徐时程.纤维艺术的形式表现[J].装饰,2006,(4):104-105.

[3]林乐成,等.纤维艺术[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6.34.

[4]施慧,等.现代纤维艺术研究[J].新美术,2007,(4):50-62.

[5]李向伟.道器之间[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58.

猜你喜欢

纤维材料纤维艺术家
隔热纤维材料的隔热机理及其应用
解锁先进功能纤维
纤维的无限可能
先进纤维材料战略布局
腹部纤维型纤维肉瘤CT表现2例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静电纺丝制备PVA/PAA/GO三元复合纤维材料
硫磺改性聚丙烯纤维材料及其流变行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