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儿为什么成了爱藏食物的“小仓鼠”

2009-12-23董丽燕

婚姻与家庭·婚姻情感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陈女士香肠零食

董丽燕

第一节课:实话实说

主讲人:陈女士

女儿小的时候,我每次洗衣服,都会从她的衣兜里翻出许多吃的,有糖豆、巧克力、饼干、花生米、半截香肠等等。上学后,她的书包里更是经常出现半袋薯片、锅巴、牛肉干、话梅等小吃。每当家里大扫除的时候,也能从抽屉、书架、衣柜的角落里发现一截香肠、一盒开过盖儿的零食。以前,我总以为是女儿吃剩下的,就没太在意。但女儿现在已经上高中了,情况不但没有改善反而变本加厉起来。有一天,我收拾衣柜时,竟然在棉衣下面发现了十来袋打开的小吃,而且在床铺下的棉被中也藏着零食。由于时间久远,这些食物都已经变质了。

女儿的行为让我很吃惊。我们虽然不是特别富裕的家庭,但是从来也没有在吃的、用的方面限制过女儿,她提的要求只要是合理的,我们一般都满足,家里的钱更是随便放在抽屉里。女儿跟我上街,很少提出买这买那的要求,尤其是吃的方面,她总是很坚决地说“不要”。我不知道这些吃的是怎么来的?女儿为什么像小老鼠一样,喜欢藏匿零食呢?

陈女士的女儿姗姗:

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只是觉得藏着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心里就特别踏实。如果没有零食了,我就会想方设法去弄。记得小时候,我总是望着商场柜台里好吃的咽口水,但是我知道不该让母亲买,因为我要做听话的好孩子。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曾经为了买一根香肠,费尽心机地积攒爸爸妈妈随手放在桌上的一分两分钱,用了一个月才攒够买香肠的钱。后来我发现,家里可以拿的零钱越来越多,我也能以学校需要交各种费用为由向母亲要钱,我可以买更多好吃的了。

第二节课: 实案分析

藏匿心仪的食物能让心里感到“踏实”,从表面来看,这似乎是孩子的一个心理“补偿”机制。但是,很多孩子小时候也曾经受到这样那样的限制,使得需求和欲望得不到满足,他们可能会表现出对曾经向往事物的喜爱,却并不一定需要藏匿。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姗姗的这种“见不得天日”的仓鼠行为呢?

通过与陈女士、姗姗的进一步深入交谈发现,表面上亲密无间、平等坦诚如姐妹的母女,对双方互动情况的评价却完全不一致,甚至可以说是相悖。陈女士引以为荣的是:自己每天都能与女儿交流在学校的情况,对于女儿的老师、同学、好朋友、班里发生的事了如指掌。因此,在一次学校举办的“家长对孩子了解多少”的家庭教育问卷调查中,陈女士在全年级的家长中获得了最高分,因此还被学校评为“优秀家长”。老师邀请陈女士参加班会,当她说出“我知道我女儿喜欢班里的哪个男生”时,女儿姗姗在全班同学面前面露自豪和羞涩,而其他同学则羡慕姗姗能有这样一个形同姐妹的母亲。那时候,姗姗有什么苦闷,都喜欢回家跟母亲诉说,陈女士总是能够为她解开谜团、为她支招。因此,虽然姗姗经常遇到与同学之间的人际困扰,但在陈女士的指点下,总能以完美的姿态出现在同学和老师的面前,姗姗成了德智体美劳样样优秀的好学生。

到了高中,陈女士仍然一如既往地询问女儿班里的事,姗姗就觉得母亲是在“刺探”自己的隐私,以前融洽如水的倾心交流逐渐变成了“话不投机半句多”。回想起以前母亲所谓的“帮助、指点”,姗姗都觉得变成了可恶的“控制、强迫”。另外,姗姗上小学的时候,母亲还经常翻她的书包、看她的日记、不敲门就进她的房间……说到这里,姗姗泪如雨下,陈女士却张大了嘴,她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以为幸福快乐的女儿心里竟然藏着这么多辛酸!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以为这些叙述偏离了主题,但其实我们已经抽丝剥茧地接近了主题,那就是姗姗对母亲的评价:控制!

姗姗从性格上来看,是一个内向、顺从、善解人意的乖巧女孩,但同时又伴随着强烈的不安全感。由于学校期待她是一个好学生、家庭期待她是一个好孩子,所以,她以克制自己的需求来迎合老师和父母。但在她的生活中,母亲对她过度“了解”、与她一起思考、随时随地闯入她的领地、温情脉脉地探入她的情感深处,这些都剥夺了她享受隐私的快乐,她自己能做主的事情太少。潜意识中,她想拥有控制权,但是小小的她,能够控制什么?她所能控制的只有那些小零食,她能够自己做主攒钱拥有,并且通过放在别人找不到的地方,长期享受这种控制和拥有的感觉。因此,她才会“踏实”。

到了高中,青春期觉醒的独立和叛逆,使姗姗潜意识里对控制权、安全感的需求上升为“显意识”,她想挣脱母亲的控制而独立思考,从而矫枉过正地否定了母亲所做的一切。然而无论从经济上还是心理上,她又不能独立。因此,已经依赖成习惯的藏匿食物的行为就开始愈演愈烈。

姗姗的行为如果不进行控制和矫正,会持续到大学、成年、成家之后,影响她的社会形象和家庭幸福。有可能由藏匿发展为无节制地进食,以至暴食、抑郁,甚至还有可能泛化发展为对其他物品如钱币的藏匿,以至偷窃、贪污。

第三节课:父母对策

既然我们已知问题根源在于孩子控制感的被剥夺和安全感的丧失,就要把控制权和安全感还给孩子。

1.测试你对孩子爱的“温度”,防止“热暴力”

对孩子过于疏离、漠然属于“冷暴力”,会使孩子丧失安全感,导致孩子自卑、冷漠、攻击等行为。但还有许多家长对孩子的爱过于泛滥、考虑得过于周到细致,这会剥夺孩子自理能力、自主思考、心理成长的机会,使孩子总是“长不大”,我们姑且称之为“热暴力”。这就需要父母爱孩子的时候必须讲艺术和分寸,就像是烧饭的火,既不能太弱烧不熟,又不能太旺烧糊了锅。

2.调整与孩子的心理距离,防止“过腻”

许多重视家庭教育的家长,尤其是母亲,总把全部重心放在孩子身上,与孩子形影不离。同孩子的关系过于亲密、没有心理距离,会剥夺孩子的隐私权、独处权,其实就像是粗暴地闯入孩子私人领地、夺走孩子最宝贵的东西一样,也会使孩子丧失安全感,导致孩子隐匿、逃避、逆反、反抗、出走等行为,还会使孩子与母亲因感情过腻而纠缠,漠视母亲的权威、“欺负”母亲。

3.透过现象看本质,防微杜渐

尤其是对于智力优异、学习成绩优秀、让父母放心的好孩子,家长更要关注他们的情绪与心理健康,及时进行疏导,防止因负面情绪长期积累而形成的“喷发”效应。他们往往在青春期冲突、升学压力、恋爱和情感遭受挫折的时候,突然出现一些让家长难以接受的问题。

4.既要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还孩子一片天空

物质上抚养孩子、情绪上关注孩子、心理上理解孩子,让孩子知道你们爱他。家长一定不要把孩子当作谈资,少在人前批评或夸奖孩子。无论是批评还是夸奖,对孩子来说,都像是当众剥掉他的衣服,这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精神暴力。

家庭作业

1.与孩子坦诚谈话。家长要做的不是了解孩子,而是了解孩子眼中的你。让孩子说出你的言语和行为中有哪些让她感到不舒服的地方,然后你们一起客观地分析,共同确定一个双方认可的尺度。比如,孩子认为你说“早点睡”是对她的控制和唠叨,那么让孩子确定“她打算几点睡几点起、过了几点你可以提醒她”。

2.与孩子协商食物的问题。给她一定的零花钱,使她可以支配什么时候买零食、买什么零食,但是一定要放在明处。

3.向孩子保证,进入她房间时敲门并获得允许;不偷看孩子的日记、邮箱,不翻孩子的书包、抽屉。

猜你喜欢

陈女士香肠零食
香肠
请允许我 细细地回忆她
请允许我细细地回忆她
嘿,那个夹香肠的面包
零食的迷幻世界
申请退款变“贷款”女子险被骗1万
哼哈部落夺回零食
会跳舞的香肠
零食不能乱吃!
下香肠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