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9年中考历史非选择题的突破和创新

2009-11-25叶敬玉

中学政史地·初中 2009年10期
关键词:选择题本题试题

叶敬玉

命题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综观2009年各地中考历史试题可以发现,各地中考命题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力求角度新颖、设问巧妙、语言生动、形式丰富,命题模式有了很大突破。

一、注重情境的创设以及形式的创新

2009年中考历史非选择题命题尝试了设置场景的方法,把考查寓于历史感受之中,努力使试题形式新颖活泼,语言生动精练。

例1(2009年宿迁市中考试题)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运会的开幕式在中华文明史的卷轴中展开序幕。在这个长卷上,中国文化从历史深处尽情流淌出来,汉字、四大发明、儒家文化……如梦如幻。北京奥运会是古老的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又一次激情相拥。根据提示,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步骤一:回顾历史,采撷中国古代文明。

(1)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上古文字,最终形成的朝代:___▲___。

(2)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发明者是:___▲___。

(3)在“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___▲___。

步骤二:面向世界,领略近代世界风采。

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步骤三:关注现实,感受现代中国变化。

(1)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建立的标志是什么?___▲___。

(2)香港、澳门回归成功实践了哪一伟大构想?___▲___。

解析:本题尝试了设置场景的方法,采用活动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体会中西方文明的碰撞,使考生在惊叹灿烂华夏文明的同时,感受现代中国的变化。从题目的切入点来看,题干抓住奥运会开幕式上展现的中华文明来命题,既突出时事热点,又激发了学生的答题兴趣;从题目涵盖面来看,本题将古今中外的文化、科技、制度、思想、人物有机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中考试卷考查知识跨度大的特点。本题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尤其注重考查对人类有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重大成就等知识,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二、体现新课改精神

2009年中考历史非选择题突出探究合作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总结历史规律,挖掘历史内涵。

例2(2009年宿迁市中考试题)美国虽然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但却演绎了大国崛起的罕见奇迹。那么美国是如何很快发展起来的呢?请你参加以“美国发展之路”为主题的探究活动。

【搜集资料】

材料一现代文明的美国历史,是由一次伟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战争开始的。……这是美国人民反对……英国强盗们的战争。

——列宁《给美国工人的信》

材料二林肯说:“分裂之家不能持久,我相信我们的政府不能永远忍受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状况。我不期望联邦解体,我不期望房子崩溃,但我的确期望它停止分裂。”

材料三1933年,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呼吁民众增强克服危机的信心,说:“我们没有什么可以恐惧的,唯一可以恐惧的只是恐惧这个词本身。”

【问题探究】

(1)说出材料一中这场“真正革命的战争”名称。

(2)材料二反映了林肯的什么主张?

(3)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他推行的新政有何特点?

【活动总结】

(4)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请你简要归纳美国成为世界强国的基本条件。

解析:本题展示了三则材料,围绕材料设置了一系列连环设问,层层设疑,由浅入深,抽丝剥茧,既考查了基础知识,又突出对能力的考查。本题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材料,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美国崛起的基本条件: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制度的实施和创新,这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中华民族的偉大复兴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三、形式多样,灵活生动

2009年中考历史非选择题采取了不同的命题形式,有图片材料分析题、文字材料分析题、图片文字材料分析题、活动探究题、表格题等。

例3(2009年福州市中考试题)表格有助于历史知识达到简化、系统化,便于记忆和比较分析。请结合相关知识完成下表:

解析:本题设计了三个环节:历史回放,关注基础知识;为历史回放设计主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历史感悟,引导学生对美国的发展进行反思,认识到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和改革创新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条件。本题与例2在命题方式上不同,但主题一致,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和运用能力

12009年中考历史非选择题有一个突出的共同点:题目开放灵活,注重三维目标的考查。试题在考查主干知识与核心能力的同时,渗透着对相应思维过程与方法的考查,渗透着对学生的价值观的考查。如2009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题第17题的第(4)题“请你结合中美建交以来30年的历史,谈淡你对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认识”,第18题的第(4)题“台湾正式隶属中央政府管辖之前,大陆与台湾之间就有往来。如果请你就这一结论搜集相关资料,除上网查询和咨询他人外,你认为还有什么方法”。

22009年中考历史非选择题中的材料题多以时政材料来切入试题,层层设问,体现历史教育的史鉴功能。如2009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题第16题以“朝核问题”切入,提出问题:“爱因斯坦为什么会认为‘提议研制核武器是‘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和遗憾?他希望科学研究用于什么目的”。

32009年中考历史非选择题注重考查知识迁移能力。如2009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题组合列举题,分别以中国古代杰出女性、20世纪中国歌曲等为主题,将同类历史知识或前后相关的历史知识放在一起,考查学生的联系、比较和分析能力。

五、注重考查伟人对人类的贡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

如2009年宿迁市中考历史试题中既有涉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试题,也有涉及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起推动作用的拿破仑、华盛顿、林肯、罗斯福等的试题。2009年陕西省中考历史试题第21题是试卷的核心试题,该题围绕“探寻中国发展之路”这一主题,前后跨越百年,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和归纳,最终得出结论: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发展实践的结果。

总之,2009年各地中考历史试题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直观形象,注重考查基础知识与时政热点,以构建和谐社会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试卷的主导思想,以人们比较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为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境,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根据题意对知识进行整理、运用的综合能力。试卷稳中有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较好地体现了中考试卷的基础性、开放性和时代性。

猜你喜欢

选择题本题试题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例谈解答选择题的几个小技巧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一道物理选择题给我们的启示
十种妙招握在手 破解选择题无忧
今天是几月几日
找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