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思考

2009-11-19史艺农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10期
关键词:内涵建设人文精神校园文化

史艺农

【摘 要】 本文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在内涵建设中的定位和校园文化的内涵进行了剖析,指出了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内涵式发展提出了建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校园文化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背景,是学校群体的校园价值观念的反映和体现。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效应;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学校精神的塑造;构建校园文化新体系。

【关键词】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校园文化;人文精神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现状是整体基础能力比较薄弱,办学理念相对落后,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这些都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从校园文化的角度探讨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定位

多维度提升人才质量,是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内容,狠抓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所在。大学的社会地位,不仅在于发表多少篇论文,得了多少奖,其核心是培养的学生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及所做出的贡献。因此,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素质的高级专业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工作中心。努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面营建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氛围,是培养学生成材的一个基本途径。

二、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文化内涵

校园文化建设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有时存在着形式主义和表面现象,看起来轰轰烈烈的活动场面,有时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在举办校园文化活动中只注重活动场面的活跃,以为只要挂上色彩纷呈的条幅和标语,就会达到活动的效果,而活动对学生灵魂的塑造功能并不去思考,这样使许多活动流于形式,效果不明显。甚至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对优良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难以起到推动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使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受到了限制。

2、对校园文化内涵的理解有所偏差

有人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一味强调发展娱乐文化。而如果文化娱乐活动的层次不高,则既难以起到导向作用,也不能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长期以来,校园文化虽然在高职院校轰轰烈烈地开展,但对其理论性的研究、规律性的认识并没有足够的重视,影响和限制了其积极作用的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在相当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较低层次上,只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忽视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陷入“为了活动而搞活动”的误区,停留在物质层面的虚假繁荣,缺少了精神底蕴的支持,最终削弱了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教育功能。

3、对网络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影响研究不够

在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上网已经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校园时尚。网络文化信息的开放性、资源的共享性、环境的无序性使传统的文化受到严重的威胁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一是网络文化影响了校园文化主体的生活方式。网络在为校园文化主体提供新型的学习方式的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沉湎于网络世界,荒废了专业学习,甚至还有的学生对参加其它集体活动不感兴趣,冲淡了校园文化的主题教育意义。二是传统的校园文化内容受到网络文化的强烈冲击。在网络时代以前,学校的校园文化强调的是党性原则与社会效益,而网络媒体的出现令这种稳定格局彻底改变。由于网络信息基本上是无法控制和过滤的,各种社会思潮、不同政治见解往往在网上激烈交锋,一些消极信息和不良语言也会在网上畅通无阻,造成了严重的信息污染。而我们对网络对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强烈冲击研究不够,有效解决的办法还不够多,我们的管理者有时甚至是以关闭校园网的自由论坛来逃避这种现实。

4、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把握不准

目前我们尚未把文化活动纳入学院的长远规划,使校园文化建没缺乏系统性和长远眼光,削弱了校园文化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过程中的作用,也使校园文化不能形成与学校特色相一致的特征。相当一部分人都把校园文化建设附属于学生管理部门,着重强调控制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以及改善生活、学习条件等物质功能,把校园文化建设看作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甚至有人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或等同于学生业余活动的开展,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学院内涵发展的大前提下来操作实施。

三、建设校园文化的途径

1、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效应

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本质来看,它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背景,是学校群体的校园价值观念的反映和体现。从校园文化的载体来看,大学生无疑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享受者和传播者。没有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校园文化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同时,高职院校的教职员工也是校园文化主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产生的效果来看,校园文化所产生的效果和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既取决于领导的决策和领导艺术,以及教育队伍的政治、思想和文化素质,也取决于校园文化运行机制的有效性与各个系统运行机制的协同程度,以及各种育人功能所形成的整体效应。

2、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学校精神的塑造

校园文化以文化为载体,着眼于人文精神的建设,直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学校校园文化虽然是一个特殊领域的文化,但离不开人类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滋养及各种文化的相互渗透。学校精神源于一所学校发展历程中的优秀文化的积淀,学校精神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学校的精神支持,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最富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它与学校独特的历史、地理、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是学校整体面貌、水平、特色以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学校的立校之本。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配合学校发展战略的需要,为促进学校发展服务,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学校精神的塑造,努力提升校园文化层次,激发青年学子潜心向学、报效祖国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崭新观念和先进的文化底蕴。

3、构建校园文化新体系

校园文化建设的体系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层面,其中精神文化是体系的核心,是总揽全局的精神指导,包括学校的发展目标、办学思路、学校精神(校训)、校风学风等内容。这一层面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办学的理念和思路决定着办学特色,校训校风学风凝聚着全体师生的精神和智慧。精神层面的建设为整个校园文化体系的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制度文化是体系的框架,是整个体系正常运行,合理协调发展的保证,包括各种管理和责任制度,如:教学管理、学籍管理、政治思想工作、科研管理、设备管理、后勤及生活管理、财务、劳动人事、学生管理,以及校内各级组织、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责任制度,对学校全体师生和各级组织的言行起着约束作用,并明确部门的分工和职责,使学校能高效有序地运转,实现育人的目标。物质文化是体系的表壳,是整个体系的物质载体和表征体现,包括学校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活动设施和场所,以及各种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和文体活动的品位、层次、频度等。物质文化是直观的、能够被师生直接感知和接受的,它的形式和内容应该在制度的制约下体现校园精神文化的精髓和内涵,从而影响和熏陶身在其中的人们。

总之,校园文化的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总和,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一项长期细致的系统工程。而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职院校全面、深入、持久地为之努力。在内涵式发展进程中,高职院校应始终校园文化建设,将校园文化建设与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渗透作用,从而推动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

【参考文献】

[1] 张勤.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剖析[J].科技咨讯,2006(6).

[2] 杨平.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J].教学与管理,2006(8).

[3] 翟国静.高职高专院校的内涵发展与专业开发[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

[4] 张梁平.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研究[J].软科学,2007(21).

[5] 李木旺.试论高校校园文化与校园和谐的内在联系[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5).

猜你喜欢

内涵建设人文精神校园文化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四四模式”推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内涵建设
论地方工科院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高校引智工作机制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