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2009-11-04王晓映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09年9期
关键词:教材语言能力

王晓映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阅读能力已成为当今教育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在小学教育中,数学阅读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一些数学老师认为阅读是语文、外语、思想品德等学科的事,与数学学科没有太大的关系,因而在教学中数学阅读常常被忽视;学生不知道数学阅读的意义和重要性,数学学习任务几乎就是解题。数学阅读被老师包办代替,手中的课本是练习册、习题集。由于教师不注重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所以,很多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畏难情绪。一旦这种畏难情绪积淀,学生就会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阅读属于信息输入加工形式,是人类汲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能力是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数学阅读能促进学生数学语言水平的发展、认知水平的发展,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也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改变轻阅读、重解题的传统观念,加强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具体的做法,以期与同行交流、学习和共同提高。

一、解决认识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知识,初步具备了学习能力,开始带着任务进入独立自学阶段,对学习开始注意从实际需要出发,当他们明确目标后会努力地付诸学习行动。根据高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认识数学阅读的意义,如在平日的教学中开设“课前五分钟导读”、“说数学”等活动,通过鸟瞰式的浏览,将学生置于数学逻辑语言的叙述中,在感受数学语言的特色和内涵的同时尝到阅读的甜头。利用数学综合实践课,用一些典型事例对学生讲解数学阅读是自己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数学思维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未来科学越来越数学化,社会越来越数学化,将来要想读懂自然界这本伟大的书,没有良好的数学阅读基本功是不行的。让学生认识到。面向未来,要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必须从小培养数学阅读能力。

二、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使学生产生强烈而持久的动机,从而使学生充分体现出在数学阅读中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可从以下几方面激发学生对数学阅读的兴趣。

1,创设情境

小学数学内容十分丰富,教材中不但有准确精炼的文字叙述、许多数学符号图形,还有一些如圆周率、方程、求最大公因数等非常有趣的数学名题,且教材中“说一说”、“想一想”、“比一比”、“你知道吗”的内容也都很新奇,教师可通过这些内容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教学圃的认识,可搜集生活中与圆形有关的物体、建筑物、运动轨迹、自然现象等制成课件,开课时让学生欣赏圆的数学美,对称美,和谐美,奇异美等,诱发学生迫切想要认识圆的动机,激发阅读兴趣。

2,示范阅读

教学中范读有关材料时,教师要动之以情,用自己丰富的情感去影响学生,如用准确生动的数学语言、辅之以形象的手势和适合于情景的表情,以调动学生的认知情感,使学生受到感染。只要教师坚持严谨的教学阅读,树立良好的阅读形象,是能够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并养成良好习惯的。

3,实践活动

利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通过讲数学家的故事、猜数学谜语、做数学游戏、或去实地考察、写实践小报告等解决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从书本知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回到书本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指导阅读方法

小学高年级学生虽然有了一些阅读经验的积累。阅读理解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但他们往往不能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符合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阅读方法来提高自己学习数学的效率,这就需要教师科学地进行指导。

1,标注重点

数学教材中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述。由于其自身特点的要求往往具有更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阅读题目时,标划重点字词并着重理解,以便尽快掌握阅读内容以准确把握结论的内涵。比如:学习小数的基本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O,小数的大小不变”,可让学生在讨论归纳的基础上阅读教材的文字,并标出重点词“末尾”,引导理解“末尾”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及时出示“去掉小数点后面的O,小数的大小不变”的文字叙述,让学生阅读、分析、判断。并举例说明。这样,通过标出性质中的重点字词和阅读理解,学生就能够很快理解小数的性质了。又如,“互质数”的定义,“只有公约数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体积”的意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1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阅读时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只有”、“空间的大小”、“单位‘1平均分”等,并重读这些关键字词。

2,停顿设问

在阅读时不要一口气读下来,要读一读,想一想,是否明白每一句话的含义。多问自己为什么?阅读时提倡自问自答,自圆其说,自言自语。由于数学教材中内容的层递性,叙说问题时常常承前推后。如果不及时梳理,疏通前后知识。思维就会受阻,无法去接受一个个连贯的信息。因此,采用逐步消化的办法,走一步,理解一步:问一步,答一步。这样才能读得懂。

3,符号语言转换

数学语言有文字、符号、图形三种形式,数学教材中的语言就是这三种语言的交融。要扫清阅读障碍,必须重视这三种语言的相互转化和互译的训练。在平日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培养学生根据语言叙述画图的能力,根据图形写出结论的能力,用符号叙述概念、定律、公式的能力。例如,画圆。让学生先阅读画法,然后思考怎样画并试着画一画,再阅读画法,检查画的方法是否正确。学习平行线的性质,让学生先画出平行线间的垂线,再量一量这些垂线的长度,最后引导学生写出“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的结论。学习正反比例后归纳出:y/x=k(一定)、yx=k(一定)。让学生用语言表述正反比例的意义等等。

4,比较分析

比较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使新旧知识联系,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目的。教材中常会遇到一些极相似的题目同时出现,如:

例1

a要修一段长1200千米的路。前5天修了125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全程要多少天?

b要修一段长1200千米的路,修了5天,还剩250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全程要多少天?

例2

a有一块花布长5米,正好可以

做6条同样大小的童裤,每条童裤用这块布的几分之几?

b有一块花布长5米,正好可以做6条同样大小的童裤,每条童裤用布多少米?

这类题目看似相同,实际上在题意和解答方法上是有很大区别的。可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比较,再比较阅读,理解题目的意思,分析出各题的解答方法,让学生举一反三。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同中求异使学生明白,在学习的过程中,许多旧知识可以帮助解决新问题。通过异中求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问题虽然是千变万化的,但是有很多问题有着共同的规律,有很多知识具有内在的联系。

5,动手操作

数学中的说明、叙说、结论可能是推导的结果。也可能是数学计算的结果,在数学阅读时提倡动手。通过动手促进理解。阅读一些必要的推理、计算法则时让学生做一做、变一变、算一算;阅读有些图形时让学生移一移、连一连、画一画,真正搞清其表达的含义。

6,思考质疑

质疑的过程是学生逐步理解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能力发展,自学能力提高的过程。数学课本上的概念、规律等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不易理解。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在重点、难点和易错处列出阅读提纲,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并通过引导阅读和思考的方向,教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养成爱问、好问、会问的好习惯,帮助学生克服只知道机械做题,不会用脑思考,只知套用公式,不深究知识背景来源的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粗读第一遍时设疑,这句话中哪些词比较重要,怎么理解?学生回答“同时、乘、除以、相同的数”,再细读第二遍。让学生再想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有的学生质疑:“为什么书上要写0除外”,老师让学生换个角度考虑,如果不写0除外,有没有不妥的地方?通过读中质疑思考,学生明白了如果不除0,这个性质就不成立了,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7,归纳小结

在阅读过程中要随时概括读过的内容,概括其大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说大意,在叙说中理解,既要求表达的准确性,又避免死记硬背。特别是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原理学习后,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反复琢磨,在阅读中理解,在理解基础上叙说、记忆,锻炼学生阅读概括的能力和主动阅读探索研究的能力。

四、强化阅读训练

任何一种能力都需要在实践中形成。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也不例外。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加以训练。在阅读练习时,可从下面几方面训练:

首先,在学习教材内容和分析问题时,让学生读出关键的字、词、句,读出已知数、未知数及其关系,引导学生寻找、认识隐含条件,将注意力投向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阅读几何图形时,注意不同的图形其性质和特点各不相同,要让学生读图、读懂数学图形语言,从中读出已知数、未知数及其关系。弄清图形的本质以获得全面正确的理解。

其次,做练习时,要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仔细阅读题目,读懂题中哪是已知数,哪是未知数,找出它们的相互关系,选好突破口,确定解题思路,选择解题方法,做到审题思考严密,列式解答严谨,书写表达规范。

再次,每学完一个单元或章节后,要求学生在全面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概括这一章学习了什么内容,引导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总结,理清脉络,对所学过的内容进行比较和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便于信息的检索和提取。

五、开展阅读交流

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阅读和数学语言,无论从学习数学的角度还是使用数学的角度看,数学交流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阅读学习后,指导学生带着阅读中的体会与疑问,主动与老师或同学交换看法,探讨是非真伪。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努力创设一种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的情境。调动学生相互探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引导交流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当学生闪现精辟见解时,要及时捕捉,并予以肯定;当出现错误或片面认识时,要及时纠正或补充;当思维停滞时,要及时引发新的认知冲突。

六、培养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可以消除数学“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枯燥封闭状态,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科间的理解和沟通,强化教育“立人”的功能,是学生一生都受用无穷的财富。教师可充分利用节假日、班队活动、游览参观等机会,通过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等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采的数学阅读活动,提高其阅读能力,使之养成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人的一种资本,这种资本可以不断地增值,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可以享受到它的利息。数学阅读习惯就是这种不断增值的良好习惯之一,小学教师必须有长远的眼光,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教材语言能力
教材精读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