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田园德育”实践活动的探索

2009-11-04叶国苗金怀德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09年9期
关键词:田园田野德育

叶国苗 金怀德

“田园”是一个诗意的借喻,表明“田园德育”以自然教育为依托。充分体现教育的人文性、开放性、主体性、自由性。具体说来,“田园德育”是以儿童原始生命力的激活为前提,以开放为条件,以田野(自然)为源泉,以温情为纽带,以生活为根基,全面提高农村儿童思想道德素质的现代农村儿童德育实践活动。

我们坎山镇地处农村,有着广阔的活动空间,有着纯朴的人文风情,针对这一实际。我们着眼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依托“田园文化”开展田园德育,以体验田园乐趣为载体。努力为学生搭建体验的平台,让孩子去感受、去领略、去体验作为农家孩子的快乐,体验童年的田园乐趣,强化学生道德实践、德育体验,使学生自觉地将规范性的思想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一、创设良好的“田园德育”环境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良好的环境能促进学生与田园德育实践活动的积极互动,能让每个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都感到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自信心。

1,以民主、平等、开放为基点。创设与“田园德育”相适应的大环境

“田园德育”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与实施的,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角色更为重要。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人际环境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体验的前提。

放开学生手脚——“田园德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宽广、自由的活动空间,以及广阔的活动背景。在活动中,教师不作过多、过细、过于整齐划一的限制与规定,不对学生指手画脚,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去思考体验,去探索实践。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畅所欲言,积极尝试,进而在尝试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以培养学生对田园活动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保护学生自信——“田园德育”活动注重学生的亲历与体验。为此。活动中,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与行为。看重学生活动的过程,不轻易评价学生的活动成果。允许学生犯“美丽的错误”,用辩证的观点一分为二地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努力使每个学生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其自信心。

2,以野趣、自然、朴素为风格。创设与“田园德育”相适应的外环境

走进校园,绿草成茵,树影婆娑,淳朴的建筑和环境相映成辉。形成了一道和谐、恬静、充满生机的校园风景线。我们对校园环境进行重新的布局、规划和整修,创设了“小小农庄”、“小木屋”、“农家小屋”等,使孩子与自然贴得更近。

春天,孩子们种上棉花、玉米,忙忙碌碌地过了一个播种节;夏天,孩子们拿起小铁楸。播上花生。种上向日葵、大蒜,体验了粒粒皆辛苦;秋天,孩子们采花生、摘棉花,品尝劳动果实,过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丰收节;冬天,孩子们剪荠菜,日子也过得有滋有味。

教室里,我们设立班级“生物角”。一些原本不起眼的自然弃物,在这里成为艺术想象和审美创造的重要素材,枯枝落叶、老根干草、怪石瓦片……无一不是宝贝,在老师的构思和孩子们的遐想中变化无穷,把活动室、走廊、门厅、橱柜装点得生机盎然,富有情调……

二、开发丰富的“田园德育”赞源

“田园德育”实践活动所涉及的范围和领域是极其广泛的,我们所能够选择的内容和主题更是无从下手。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从学生的实际和心理需要出发,寻找他们所喜欢的、感兴趣的,作为活动的突破口。

调查访谈——我们让孩子们以童年田园趣事的挖掘者、发现者的身份,以小记者的身份,通过调查、访谈等探究形式。从长辈的记忆中,挖掘、发现儿时快乐的田园生活。

探寻发现——只有童心才能读懂大自然的语言。把孩子们带到田间、野外、山边、溪旁,观察农作物,捏几个泥人,捉几条小鱼,孩子们玩得挺起劲,忙得不亦乐乎。这其中,他们自己会发现、创造许多有趣的、有意思的事儿。收集物品——在农民家庭的角角落落,你会惊喜地发现许多具有田园特色的物品:斗笠、草鞋、钓鱼竿……它们积满了灰尘,却掩盖不住上面无穷的田园气息,是日园生活的最好见证。我们动员师生将挖掘过程中发现的、承载着昔日田园欢笑的物品,收集起来,专门置放于学校的“农家小屋”,作为体验探究田园德育趣的媒介、载体。

资源整合——我们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对师生共同挖掘收集、探寻发现的田园德育活动资源进行进一步的整理、梳理,深层次挖掘有意义、有意思的农村田园德育资源。为进一步开展活动打下基础。

三、设计精彩的“田园德育”活动

我们身处农村,对田野有特殊的感情,可开发和利用的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在活动设计和开发中,如何做到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呢?

1,关注学生发展

“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活动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在活动开发的过程中。首先应该确立的实际理念就是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学生发展是实践活动开发的具体着眼点和最终落脚点,或者说,实践活动的开发设计要“目中有人”。

例如。在设计《蚂蚁》活动方案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分成《跟踪一只蚂蚁》和《蚂蚁的食物》两个板块来设计。第一个板块是先初步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及住所,培养学生耐心、仔细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态度。第二个板块是深入地了解蚂蚁的食物,在培养耐心仔细的行为习惯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研究兴趣。有了第一阶段的学习,很容易就促进了第二阶段的学习,从而达到发展的目标。

2,关注回归生活

当代学习理论表明,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即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切联系时,才是有效的。因此,在设计活动时,教师就有意识地带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生活,让学生在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中去“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时值秋天,我们感受着秋天的落叶,触目可及秋天的信息。而最具有代表意义的就是秋天的落叶,秋天的果实。因此,“寻找秋天的落叶”、“寻找秋天田野忙碌的踪影”出现在活动方案中。采一片落叶,做一枚精美的书签;乘着秋风,在暖阳中欣赏田野的丰收美景;最畅快的事还要数品尝秋天的水果,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水果拼盘,累了吃一些水果,再继续设计,直到满意为止。

3,关注探究实践

中国古训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说法。这种说法强调的是活动、实践、躬行对于知识领会与掌握的意义。田野是非常理想的实践之地,许多农村的孩子已经淡泊了农村的概念,他们的生活日趋城市化。现在,我们重新让孩子走进田野,亲历田野生活。“参观农民的劳动工具”、“调查主要病虫害防治办法”,跟随父母到田间劳作,回校后作一份全校师生浪费粮食状况的调查,发出“爱惜粮食”的倡议等。这些实践活动让孩子体验到了劳动的喜悦,更为他们以后开发好田野,建设家乡打下了精神基础。

“田园德育”根据农村儿童教育的时代要求。努力挖掘农村田园文化与教育自身的资源和优势,以健全农村儿童生命人格、建造农村儿童发展的精神家园为价值追求,以“适应生存、充实生活、自由生长、健全生命”为发展目标,以农村田园的人、事、物来熏陶孩子,丰富了孩子的感性经验。可以说,我们的田园德育充分发挥了育心作用,既培养了学生美的素养,陶冶了学生高尚的情操,又锤炼、净化了孩子的心灵。真的是田园乐无穷,润“心”细无声!

猜你喜欢

田园田野德育
田野作品选
捉迷藏的绿
秋天的田野
田野风光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田园美景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