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域人才生态环境优化对策探析

2009-11-04何建富

北方经济 2009年17期
关键词:人才资源县区人才

何建富

“小康大业,人才为本。”人才资源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林茂鸟至,水积鱼集”。持续优化人才生态环境是一个地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潜能的根本途径。县域经济社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提升人才生态环境建设理念,不断优化人才生态环境。

一、人才生态环境范畴界定

生态原本是生物学的范畴,在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都充分发挥各自功能。并使自身得到充分发展。自我发展、良性互动、持续运作是生态最为本质的特征。人才生态环境是指能够确保人才生存发展、展示才华和实现价值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总和:其内容主要包括:自然条件、经济政治待遇、活动平台和社会舆论氛围等。优越的人才生态环境是一个地区确立人才资源优势的根本保证。

人才生态环境蕴涵两层含义:其一,在这个系统中,人才和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其二,这个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一方面。优越的人才生态环境有利于吸引和培养优秀的人才,并使各类人才最大化地发挥其潜能,从而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另一方面,人才创造性的劳动推动着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从而不断优化一个地区的人才生态环境。

人才生态环境是一个立体的系统结构。其主体构架由三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次是充分满足人才生存需要的优良的地理、经济、政治及政策环境;第二层次是充分满足人才需要的文化、舆论和人文环境;第三层次是充分满足人才实现其价值的体制和制度环境。这三个层次在人才生态环境中互为条件,只有实现三个层次全面优化,才能实现优化人才生态环境的最终目标。

二、县域人才生态环境现状剖析

由于历史原因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县区在引进人才、培养人才、配置人才、留住人才等方面与大城市和发达的中小城市相比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一)人才理念相对滞后

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事业单位用人理念还不够成熟,在对人才的引进、培养和配置上,其着眼点仍停留在近期的经济利益上,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缺乏人才储备意识。

(二)人才市场机制不够完善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日益加快,人才从“单位人”向“社会人”甚至“国际人”转变。这对县域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有日趋成熟的人才市场和良好的运行机制,而县区人才市场运行机制普遍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吸纳高科技人才的载体较为有限

县区企业总体规模普遍较小,且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密集型等行业。企业科技含量较低,吸纳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高科技人才容量较小。

(四)人才生态环境建设意识有所欠缺

自然、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都是引进人才、孕育人才成长、发挥人才作用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和使用人才是人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县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了人才生态环境建设。

三、人才生态环境优化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县区将面临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广领域的人才竞争。应对新的发展态势,县区政府部门应把人才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不断优化人才生态环境。努力集聚各类优秀人才,从而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一)创新人才资源引进机制

按照引进急需人才和提高人才整体素质的原则,积极创新人才引进机制。通过人才的引进,不断调整优化人才结构,努力营造人才群聚效应。

1、健全人才市场运行机制。按照市场运行规律,进一步发挥用人单位和人才的市场主体作用,促进企事业单位通过市场自主选人和人才进入市场自主择业。完善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机制。强化人才市场功能,不断拓宽服务领域,逐步建成功能齐全、服务高效的人才资源配置中心。

2、推进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推动人才市场向信息网络型发展,建立完善的人才信息网络和信息库。使人才市场逐步由单纯的集市型发展成为集市型和信息网络型并举的市场体系。建立人才市场信息定期发布制度,解决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信息与各类人才供给信息不对称矛盾,有效发挥人才市场供求信息对人才流动的导向性作用,提高人才资源引进开发的时效性,不断增强县域人才市场的集聚功能。

3、完善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则,改革以“迁户口、转关系”为特征的刚性人才引进的常规做法,进一步完善“户口不迁、关系不转、双向选择、自由流动”的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变人员引进为智力引进。对柔性引进的人才,给予县区居民同等待遇,在职称评审、社会保障、子女就学等方面,一律不受户口限制,着力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二)创新人才资源开发机制

各类人才能否最大化地发挥其潜能,是评价一个地区人才生态环境优劣的重要标准。用好人才是优化人才生态环境的关键。因此必须不断创新人才资源开发管理机制,积极构筑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制度环境,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1、完善人才开发社会化机制。实现人才开发社会化,不断强化用人单位人才开发的决策主体、执行主体和利益主体地位,促使企事业单位加大自身科研和人才开发的投入,从而培养和集聚优秀人才。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充分利用省内外、国内外各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究开发能力。以更优惠和宽松的政策引导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及企业集团紧密携手。

2、完善人才分类管理制度。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积极探索符合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不同特点的、科学的分类管理体制。一要全面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进一步完善公务员管理制度。培育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二要根据“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思路,坚持政事分开的原则,以推行聘任制和岗位管理为重点,逐步建立适应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特点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三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建立一套适应企业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

3、完善人才评价制度。探索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通过考核测评,使各类人才的开创性工作得到认可,从而进一步激发各类人才潜能。一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创新党政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和考核评价标准,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客观公正地评价公务员。二要深化职称改革,强化并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制度,建立政府宏观指导下的个人申请、社会化评价的机制。三要积极探索适应不同类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考核测评体系,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要根据岗位职责的特点。确定考核指标和考核标准-研究制定业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三)培育人才成长的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就是体现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文化环境。是构成一个区域软环境的重要方面。良好的人文环境是增强一个区域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重要保障。优化人才生态环境,必须不断提升服务意识,增强人文关怀,创建人性化的有利于人才成长和人才创业的社会环境。

1、强化舆论导向。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舆论环境。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性劳动都能得到认可和尊重,从而不断激发人才的创新欲。各级领导干部应转变人事人才观念,充分意识到要增强区域竞争优势,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用爱才之心、容才之量、用人之艺和护才之勇加强人才资源的引进和开发,从而形成引得进人才、留得住人才和用得上人才的社会环境。

2、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一是要转变思想观念,把思想观念从传统的“重管理”转变到“重服务”上来,依法行政,规范服务,切实提高服务水平。二是要推进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创新行政运行机制、管理方法和工作方式。提高政府对社会的服务效率,促进社会经济良性运行。

3、构筑学术交流氛围。进一步建立健全各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作用。鼓励、引导组建各类人才联谊会,营造良好的学术交流环境,使各类人才能够进一步提升自己。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加入各种学术团体,开展学术交流,组织技术攻关,实施技术创新。这既为科技人才发挥自己的作用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同时也有利于科技人才在工作中不断体现自身价值。

4、改善生活环境。因地制宜,尽可能创造条件开发建设白领公寓等配套生活设施,创造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不断提高和改善人才的生活条件。积极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为人才的开创性工作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服务。

猜你喜欢

人才资源县区人才
人才云
“人才有价”充分释放人才资源市场活力
新能源企业人才资源胜任管理研究
新形势下县区人大研究室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县区人大法制委员会工作职责探讨
县区基层干部职业焦虑及应对策略
科学开发“五老”人才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