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年大开发 十年大变化

2009-11-04蔡雨成

北方经济 2009年17期
关键词:省区市内蒙古发展

张 晶 蔡雨成

自1999年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已走过了第10个年头。10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团结拼搏,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改善生存和发展环境,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在全区取得重大进展。以生态、能源、交通运输和城市基础设施为重点的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国民经济实现了较快的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领先于全国。同时,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内蒙古自治区在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上正逐步体现出以人为本、更趋理性化的科学发展观理念,全区各族人民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社会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和谐、经济跨越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喜人局面。10年来的事实证明,我国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兴疆富民的重大举措,取得的成果令人瞩目。

一、10年来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

10年来,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导下,国家在规划指导、重大工程建设、资金投入、政策措施等多方面对西部地区给予了重点支持。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取得了显著成绩,一些经济指标占全国的比重明显提高,与中东部地区的差距有缩小的趋势。回顾1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情况,呈现出以下五大亮点:

(一)经济总量明显增加,增长速度不断加快

经测算,2000—2008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8.5%、8.7%、9.9%、11.2%、12.7%、13.1%、13.3%、14.6%和12.4%,分别比1999年的增幅高1.3、1.5、2.7、4、5.5、5.9、6.1、7.4和5.2个百分点,前9年累计增长1.68倍,年均增长11.6%,快于全国平均增速1.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生产总值从1999年的15354.02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58256.58亿元,占全国各省区市GDP总和的比重由1999年的17.5%提高到了2008年的17.8%,提高了0.3个百分点,人均GDP由1999年的4312元提高到2008年的16000元,平均增加11688元。10年来,一些西部省区市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政策优势,发挥挖掘自身的潜在优势,走出了一条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内蒙古自治区经济总量不断跃升,经济增速自2002年以来连续7年居全国第1;四川省2008年GDP总量(12506.3亿元)已进入“万亿俱乐部”行列:陕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省区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二)工业生产速度不断加快,经济效益明显回升

10年来,西部12个省市区以重点项目和技术改造为重点,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业生产和经济效益保持同步增长。2008年,西部12个省市区全部工业增加值达23647.8亿元,比1999年增加18596.6亿元,年平均增长15%左有。并已形成了一批具有地区资源优势、区域优势的产业群。内蒙古自治区等省区以煤炭、电力、化工、冶金、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及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支柱产业的形成,为西部地区工业生产增速注入新的活力。到2008年底,西部12个省市区原煤年产量已占到全国的43.9%,其中内蒙古自治区占到了全国的16.9%:原油年产量占全国的29%:天然气产量已占到全国的79%年发电量占全国的28%,其中内蒙古自治区占到了全国的6.2%;钢材年产量占全国的12%,十种有色金属已占到全国的41.8%,水泥年产量占全国的21.7%。与此同时,工业经济效益也明显回升。2008年前11个月,西部12个省市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合计达3639.38亿元,比1999年净增3563.4亿元。

(三)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重点工程建设步伐加快

10年来,西部各省市区以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为重点,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2000-2008年,西部地区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5614.5亿元,占同期全国的20.8%,比1999年增长5.83倍,年均增长23.8%,快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2000-2007年,中央对西部地区的各种财政转移支付累计近15000亿元,国债、预算内建设资金和部门建设资金累计安排西部地区7300多亿元。这些资金有力地推动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重点项目带动力强。2000-2007年,国家累计安排新开工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92项,总投资累计超过1.3万亿元。

(四)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成绩

近几年来,国家在西部地区累计安排科技开发项目2100多个,建设科研基地18个,支持高科技产业化示范项目230个。重点建设25所高校基础设施和152所大学的计算机校园网、500多所县级优质普通高中以及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示范试点等工程。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加快,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产业群正在形成,以科技为先导的龙头企业已初具规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社会事业发展方面,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到2007年底,西部地区410个攻坚县中,已经有368个实现了“两基”目标。2008年底,西部12个省市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达469.11万人,比1999年增加382.13万人,增长4.39倍,年均增长20.6%。国家还实施了“西新工程”、农村电影流动放映等文化工程,基本实现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0%-97%之间。旅游文化产业也已渐成规模。

(五)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10年以来,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较大幅度增加,同时收人来源呈现多元化,各种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增长较快。2008年,西部12个省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3000元和3524元,比1999年分别增加7700多元和1900多元,年均增长10.5%和9.1%。随着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降低,城乡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内蒙古经济社会所取得的成就

内蒙古自2000年被国务院批准纳入西部大开发范围内以来,抢抓机遇,调整结构,突出重点,发挥优势,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GDP总量及在全国各省区市的位次连续跃过几个重大台阶,经济增速自2002年以来连续7年居全国第1。内蒙古经济近几年的高速增长,已引起了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和媒体的注意,称之为“内蒙古模式”。具体特点可以概括为“快、大、长、好”四大亮点。

(一)经济增速明显加快

2000-2008年,内蒙古经济增长了2.66倍,年均增长17.6%,增速快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7.4个百分点,其中

2002至2008年连续7年增速居全国第1,而且也比改革开放以来年平均增长12.1%的速度高出5.5个百分点。

(二)经济总量不断做大

进入“十五”时期以来,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总量由全国的后列进入中列,在全国的地位明显提高。2000年,全区生产总值为1539.12亿元,位于全国第24位,西部第5位;人均生产总值仅为6502元,居于全国第16位,西部第2位。2008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7761.8亿元,位于全国第16位,西部第2位。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1.6%提高到2.4%。截至2008年底,全区(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了32214元,按2008年年平均汇率折算,为4638美元,居全国第8位,连续6年保持西部第1位。

(三)经济增长的周期明显延长

从2000年开始,内蒙古已经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长达到17.6%,快于全国平均水平7.4个百分点。这是内蒙古改革开放30年来,截至目前经济保持最长的增长周期。GDP增速2002年至2008年连续7年增速居全国第1,“七连冠”在我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省级经济发展史上是未曾出现过的奇迹。

(四)经济运行质量比较好

进入新世纪后,内蒙古在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经济运行质量也明显提高,表现在: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持续大幅增加,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作为政府增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调控手段之一的地方财政总收入。2008年达到1107.31亿元。2008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650,64亿元,总量居全国第17位。同比增长32.1%。增速居全国第4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6个百分点,在西部12个省区市中排第2位。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700元,居全国第8位。

企业利润保持大幅度增长。2007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42亿元,比2002年增长16.2倍,年均增长76.7%,快于全国平均水平40个百分点以上。其中,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年均增长64.2%。2008年前11个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14.6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0.7%,比同期全国平均增速高35.8个百分点。

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和改善。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自治区经济盘子的持续做大,企业经济效益的明显提高,各地相继出台增加工资与补贴的政策,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保证离退休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和减少支出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全区城镇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5129元提高到2008年的14431元,若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11.9%,收入在全国的位次上升到第9位,稳定在全国前10位的行列中,在西部由第8位跃居到2008年的第1位。农村牧区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2000年以后,中央高度关注农村经济的发展,一系列惠农政策使农民得到更多实惠,充分调动了农牧民生产积极性,特别是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加快,非农产业稳步发展,有力拉动了农牧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2038元提高到2008年的4656元,若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3%,收入水平居全国第14位,连续6年居西部第1位。

今年一季度,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强力冲击和影响下,尽管内蒙古经济运行中出现了增速减缓、效益下滑的情况,面临着下行的巨大压力,但总体上看。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态势并未发生改变。一季度,内蒙古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471.07亿元,总量继续位居全国第16位:比上年增长15.8%,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增速9.7个百分点,居全国第3位。内蒙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97.2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1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位。内蒙古城乡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95.33亿元,居全国第21位,居西部地区第6位:比上年同期增长47.8%,居全国第10位。内蒙古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9.33亿元,居全国第20位;同比增长19.4%,高于当期全国平均增幅6.8个百分点,居全国第6位。内蒙古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00.31亿元,居全国第13位,西部地区第2位;同比增长42.4%,增速居全国第1位。内蒙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369元,居全国第10位;同比增长14.4%,居全国第3位。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1672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0元,居全国第12位;同比增长17%,快于上年同期增速6.5个百分点,增速由上年同期全国的第30位上升至今年的第3位,内蒙古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0.6%,居全国第20位。

三、全区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年来,使内蒙古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但是,我们也应认识到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完成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战略,内蒙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10年来,我们既有成功的经验需要总结,当然也有欠完善的地方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

(一)从当前看,我区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依然较大

10年来,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年一季度,尽管我区经济运行态势基本平稳、逐月好转,整体平稳发展趋势没有改变。但是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尚未见底,我区经济运行仍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和困难,由于我区经济是工业带动型经济,工业在我区经济发展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讲,工业增长的快与慢将决定我区整体经济的快与慢。虽然我区规模以上工业今年以来呈缓慢回升势头,但3月份增速又出现了波动性回落,所以现在还很难判断我区工业生产就此正走出低谷,加之我区工业上游产品行业多,产业链条较短,生产主要取决于国内中下游行业的需求程度,因此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另外,从当前形势看,我区第三产业部分行业也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如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等。受内外部因素重叠影响,我区经济下行的压力还比较大。

(二)西部各省区市之间发展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10年来,虽然西部各省区市经济社会均有明显发展,但从西部12个省区市之间来看,由于所处地域、环境、自身基础和条件、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各省区市经济发展程度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2008年,从经济总量上看,四川省GDP总量(12506.3亿元)已超万亿元,遥遥领先其他省区市,属于西部的第一集团;内蒙古(7761.8亿元)、广西(7171.58亿元)、陕西(6851.32亿元)、云南(5700.1亿元)、

重庆(5096.66亿元)GDP总量超过了5000亿元,属于第二集团;新疆(4203.41亿元)、贵州(3333.4亿元)、甘肃(3176.11亿元)、宁夏(1098.51亿元)GDP总量超千亿元,属于第三集团;青海(961.53亿元)、西藏(395.91亿元)GDP总量在千亿元以下,属于第四集团。经济总量差距是相当明显的。从城乡居民收入看,2000年,西部12个省区市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有2个(云南省和西藏自治区):2008年,西部12个省区市中已没有1个省区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且和全国平均水平有拉大的趋势。农牧民收入方面,2008年与2000年一样,西部12个省区市中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未有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总体差距呈进一步扩大趋势。目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内蒙古与最低的甘肃省相差3462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内蒙古与最低的甘肃相差1594元。

(三)我区产业层次还较低,经济增长方式还有待继续转变

我区土地广袤、物产资源丰富、人文气息浓厚、民族特色浓郁,发展的潜力与空间巨大。但当前来看,我区还未完全将本地的资源优势、地域优势、后发优势和民族特色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与东中部比起来,经济的发展层次还较低,产业结构较为单在第一产业方面,我区在农林牧渔服务业及农产品的深加工方面做得还不到位:在第二产业方面,我区工业企业大多以资源型产业为主,一些体现当今工业发展趋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的工业还不成气候,建筑业水平不高:在第三产业方面,现代服务业(如现代物流业、公共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及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发展较慢;传统服务业(如旅游业和住宿餐饮业等)有待深入挖掘。

(四)我区社会事业发展较为缓慢

过去10年,我区在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绩的同时,社会事业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发展速度明显相对滞后,成为“短板”之一,与东中部地区比较,我区的社会事业发展差距更甚于经济的发展差距。表现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能力较差;科技发展和创新能力较弱,R&D;投入比例明显低于东中部地区:教育水平较东中部地区全面落后,基础教育设施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我区高等学校的数量和质量都无法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省市相比,高精尖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我区各项经济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我区虽原生态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但文化的产业化水平不高,文化宣传不足等,由于地理因素等影响,我区的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与全国先进地区还存在明显差距,部分地方信息闭塞:医疗卫生资源不足且配置效率不高,服务水平较差:体育健身设施偏少,竞技体育全面落后东中部地区:生态环境还较为脆弱,

四、从内蒙古角度看,继续实施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对策建议

10年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已经为内蒙古等西部地区今后的发展奠定比较好的基础。下一步实施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实际出发,抓住薄弱环节,突出重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尽快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特别是针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要根据当前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形势和挑战,结合地区实践,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已出台的各项方针政策,努力实现西部地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一)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好中央和本地区制定的政策措施

西部地区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好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政策措施,把每一项政策措施都要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坚持综合施策,进一步加大各项工作力度。同时,要坚持解近忧与谋长远相结合,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着力抓好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承接先进生产力转移、进一步深化改革,抓好发展方式转变,抓好保障能力建设,努力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在困难中发展、崛起和提高。一是积极推进项目建设,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抓住国家加大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有利时机,在优化投向、提高效益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积极做好与国家产业政策的对接,努力争取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与保护、民生领域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力度。坚持以开放促投资,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年内实际利用国内(区外)资金稳定增加。制定、出台、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的优惠政策,激活民间资本,力争民间资本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不断提高。民间投资既是国家投资的主体,也是西部地区投资的主导力量,要适当降低民营资本进入的门槛,通过政策引导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广泛参与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和生态环境建设,发挥国有投资的带动作用和乘数效应,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尽快将投资转化为实物工作量。以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契机,加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薄弱环节的建设项目,适度向社会领域倾斜,提高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保障能力。二是千方百计保企业,增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在当前形势下,在西部地区不少企业还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下,在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处境难、生存难的前提下,保企业就是保增长。要研究出台更多措施帮助企业特别是新型行业的中小企业稳步发展,坚持因企施策,采取减税、补贴等政策救助困难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和信贷支持力度发展中小企业,对于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必要时政府可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要加强产业引导继续做大做强优势企业。

(二)积极完善西部大开发政策措施

国家下一步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应采取更加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务实灵活的政策,为西部欠发达地区提供帮助和指导。如确定全国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时,应更加综合考虑西部各省区市的省情、区情和市情。建议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政策、资金、项目上等应加强向西部地区倾斜。在加大“输血”的同时,应扶持、引导西部地区自身进一步加强“造血”功能,形成经济社会的自主增长机制。西部地区之间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互动和合作,通过举办论坛、博览会、商贸促进会、签订双边或多边协议等形式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和务实的合作,相互取长补短,实现共同发展,共创西部美好的明天。

(三)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突出特色的优势产业

调整产业结构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目前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在大农业中,种植业比重过大:工业化进程相对滞后,传统产业有待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现代服务业的经济总量较小等,西部地区具有许多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草业、果品、药材、蔬菜、花卉等特色产业,发挥后发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着许多有利因素,完全可以发展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特、稀产品的产品,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同时,优质原料的有效供给为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加工业也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当前,应以提高产品竞争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为目的,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企业改革,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失时机地调整西部地区结构,优化布局,提高产品的市场化程度。

(四)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目前,全国陡坡地70%以上集中在西部地区,每年输入黄河、长江泥沙的2/3来自西部地区。因此,两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的任务很重。为了切实做好这项工作,国家应加大投资力度,改变目前补助标准、年限、数量不足的问题。对不同林种应实行差别补助标准,限制经济林成本,提高还林质量和效益。认真执行“谁退耕、谁造林(草),谁经营、谁受益”和延长承包期50包不变的政策,及时发放林草权属证明书,给农民吃上定心丸。

(五)加强公共卫生事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国家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资金和服务能力要重点向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的农村牧区、老少边穷地区倾斜。社会事业方面,国家要以重点和全面相结合的原则支持西部地区,考虑把一些国家级的科研机构搬迁到有条件的西部省区市,辐射和带动西部地区的科研水平:教育和医疗卫生方面,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要出台更多措施帮助西部地区提高教育和医疗卫生发展水平,西部地区也要多管齐下,努力创造更为优良的工作、生活和干事业环境,吸引和招揽人才,补充完善国家出台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政策,出台更多地方性优惠措施,使大学生们在服务期满后,乐意留下来继续为西部地区的建设和发展挥洒汗水,奉献青春,因为人才是西部大开发的未来。

猜你喜欢

省区市内蒙古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复课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可爱的内蒙古
西部10省区市谋划开发新格局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爱在内蒙古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资助范围已覆盖西部12个省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