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国60年来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与启示

2009-11-04李抒望

北方经济 2009年17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观点群众

李抒望

毛泽东曾经指出,人们对任何一个事物的认识都不可能一次完成。都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个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同样如此。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进行了伟大的探索和再认识,其过程可以说是艰难曲折,波澜壮阔。其中,认识上的最大成就就是“初步”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首要的基本的问题。正如邓小平讲的那样,总结我们的经验有许多条。但是最重要的一条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思想成就的取得,使得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客观、全面、深刻,并从中获得了许多重要的启示。

一、一定要树立和坚持实践的观点

认识源于实践。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实践过程。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也只能来源于这个实践。但是,过去我们往往离开实践标准,用前人囿于历史条件作出的个别论断来看待社会主义,用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义下的错误观点来规范社会主义。我们曾经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曾经认为社会主义不能存在私有经济,“一大二公三纯”才是社会主义;曾经把公有制的形式同公有制的性质混为一谈,认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只能是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而不能多样化等等。这样用抽象的原则和僵化的模式来判断社会主义,必然会使社会主义走向歧途,同时也败坏了社会主义的声誉。看待社会主义,只能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论断来衡量,只能用实践标准来衡量,只能用生产力标准来衡量,只能用“三个有利于”标准来衡量,而不能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的本质。

用实践的观点认识社会主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践不仅可以检验社会主义建设的路子正确不正确,可以检验我们对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正确不正确,还可以检验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本身正确不正确。二是实践的成功与理论上的困惑发生矛盾时。要理论服从实践,而不能让实践去适应理论。

二、一定要树立和坚持发展的观点

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社会,我们不能用僵化的标准来看待社会主义,也不能把社会主义理想化。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是对社会主义固有的根本属性的高度抽象,它适用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全过程。在社会主义发展完善的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由于各个阶段的发展状况不同,社会主义本质必然是逐步实现的过程。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程度还是不充分、不完全的。我们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又要承认共同富裕的实现要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前提,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现阶段还必须允许私有经济存在,必须实行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发展生产力上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

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但是,过去我们只用这个观点去反驳资本主义,反驳不相信社会主义的观点,而没有用这个观点来约束自己,既然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就不仅不依资本家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依共产党的意志为转移。我们的主观决策符合客观规律了。社会主义就会发展;违背了客观规律,社会主义事业就受挫折,就受惩罚。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接受过去的经验教训,千万不要再犯急于求成的错误,千万不要再犯“左”的错误,千万不要再犯超越阶段的错误,而要把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在适应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三、一定要树立和坚持开放的观点

过去,我们总是过多地看到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对立性,总是强调要保持社会主义的纯洁性,凡事总爱问个姓“社”姓“资”。热衷于同资本主义对着干。使得社会主义的路越走越窄。岂不知。社会主义不仅是资本主义的对立者,也是它的后继者。我们同资本主义有斗争的一面,也有互相学习、借鉴、合作的一面。现代文明成果是全世界的共同财产,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作为:资本主义后继者的社会主义,应该有比资本主义更有利的条件来借鉴、吸收人类社会创造出来的全部文明成果,应该有比资本主义更为宽阔的胸怀和广泛的兼容性。

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交往越来越密切,任何国家的资本集中都要依靠国际的力量,任何一国的技术都不可能在各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任何一国的管理经验都不可能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哪个国家善于汲取别国的长处。就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中国要想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那就要求不仅我们的经济体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我们的政治体制、文化体制也应该是最先进的,是最能包容全部人类文明成果的。因此,社会主义的开放政策绝不是权宜之计,而要贯穿于整个社会文明阶段的全过程。

四、一定要树立和坚持进步的观点

社会主义是有史以来最进步的社会制度,它应该在追求社会进步方面比其他形态的社会制度有更突出的表现。社会的进步要求越来越繁荣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富裕和贫穷,可以说是人类最为感性的一种认识;对此,我们却长时间陷入理性的迷茫。剥削阶级被消灭,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我们还形而上学地按照革命年代那种朴素的思维要领,把国人统统排列到穷人和富人、好人和坏人的方阵中。穷人者好人也,富人者坏人也。于是乎,人人忌富怕富,谈“富”色变。发展到后来,好像越穷越革命,越穷越社会主义,贫穷成了真理和正义的化身。富裕成了谬误和罪恶的渊薮。加上“一大二公”平均主义“大锅饭”,导致了普遍的贫穷和落后。邓小平一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才使人们如梦初醒。

社会的进步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即科学发展。我们党创立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应该为科学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社会的进步要求越来越民主,独裁、专制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社会的进步要求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保证,社会主义不仅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也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要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穷也不是社会主义。

五、一定要树立和坚持和谐的观点

胡锦涛同志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个重大判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长期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共产党宣言》中

关于未来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那一段表述,充分体现了社会的和谐状态。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立足现实,面向长远,为实现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胡锦涛同志还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条标准,以便有所遵循,即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一科学论断告诉人们,社会和谐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而广之对于社会主义而言,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要求,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不可或缺的,不是时存时断的而是稳定持久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专制不是社会主义,愚昧不是社会主义,同样,不和谐也不是社会主义。

六、一定要树立和坚持群众的观点

社会主义实践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实践,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经验,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对思想认识、社会生活和实际工作有深刻的示范作用。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对社会主义实践和认识的每一次突破和进展,无不来自群众的创造和推动。同时,人民群众的实践又是检验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如果离开了人民群众,我们将会一筹莫展,一事无成。

坚持从人民群众的观点出发来认识社会主义。首先,必须坚定依靠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正如邓小平同志在十二大开幕词中讲的那样:“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业,除了紧紧地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之外,别无良法。其次,要相信群众中间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能够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措施来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我们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一条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这是我们的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的好作风中“最根本的一条”。我们坚持走群众路线,首先必须相信群众,如果我们连群众自己能够解放自己都不相信,就难以做到正确地贯彻群众路线。再次,要创造条件,放手让群众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不要用一些清规戒律束缚群众的创造力。对一些短时期还看不准的事物,不要急于下结论,也不要搞无所谓的争论,看一段再说。要支持在探索中前进,并且坚持对的。改正错的。最后,要坚持“以人为本”。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实现、维护、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就是要把邓小平讲的“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判断我们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最高准绳。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观点群众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观点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