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中国明天教育之路的冯恩洪(之七)

2009-10-27杨一仁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09年10期
关键词:建平强势智慧

杨一仁

世纪之交,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慧”理论传入中国,立即引起国内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和广泛研究。

加德纳告诉人们,如果20世纪60年代谈到人类自身,我们只是认识到人类有智商的话,那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自身的研究和认识已经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他认为,现代人类具有八种半智慧:有的人语言智慧是强势智慧;有的人音乐智慧是强势智慧;有的人肢体动作智慧是强势智慧;有的人视觉空间智慧是强势智慧;有的人人际交往智慧是强势智慧;有的人内省智慧是强势智慧;有的人自然观察是强势智慧;还有半种:有的人的存在智慧是强势智慧。

多元智慧理论使我们了解到,如果给以适当的鼓励、培养和指导,大多数人都有能力使每种智慧达到很高的水平。“多元智慧”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个人发展的模式。它不仅帮助教育工作者了解我们自己的学习方法,还可以影响我们在课堂中的教学方法,使一些被忽视了的智慧得以发展,未发展的智慧得以激发,已发展的智慧得以完善。

这样一个社会科学前沿的重要研究成果,自然引起了以教育改革创新而闻名全国的冯恩洪的极大兴趣和深刻的思考。他认为,许许多多名人之所以能够有所作为,有所成就,甚至成为大师级的人物,固然有很多因素,而最重要的,就是他们于有意无意之间,将自己的强势智慧与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结合在了一起。

由此,冯恩洪深刻地反思我们今天的教育:在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时候,我们是给强势、弱势智慧各不相同的人以一模一样的标准化教育来实现个体的社会化,还是充分发展每一个人的强势智慧,使其与社会的发展相融合并服务于社会的发展与经济的进步呢?

问题还在于,今天,我们的教育者(包括家长)往往是胸中有书,目中无人。每个学生的强势智慧在哪里?我们的教师可曾关注过、研究过、发现过?他们最需要的发展和帮助是什么?我们可曾了解?

应当说,“多元智慧”理论引发的思考,对冯恩洪而言,并不是当下才产生和形成的。当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建平中学这些年改革的进程中,便不难发现,这原本是西方教育理论家的研究与东方教育改革家潜心研究实践的一种契合!他当年提出的“规范+选择”、“合格+特长”的办学理念及其卓越实践,其出发点和归宿,也正是要让每个学生的强势智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这不,面对记者的提问,他举出了著名举重运动员陈镜开和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例子。他说,陈镜开是一位国宝级的人物,他的肢体动作智慧是强势智慧,五六十年代,他以他的强势智慧为祖国争了光,曾九次打破举重世界纪录;而陈景润,他的数学逻辑智慧是强势智慧,他教书不行,但他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征程上取得了辉煌成就。如果把他俩的工作对调一下,行吗?这样的想法无疑是极其荒唐的。很显然,陈镜开绝做不了陈景润的工作,陈景润也绝做不了陈镜开的工作。而我们的国家,既需要陈镜开,也需要陈景润啊!

更多的时候,冯恩洪是以建平中学的改革实践来印证他的观点,支撑他的理论。他说,建平集团学校曾在孩子们六岁时,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和科学的骨龄检测发现了一批学生,并把这些孩子交给最好的老师——原国家女篮总教练丛学娣和她的丈夫,还合作建立了丛学娣篮球俱乐部。11年下来,喜结硕果:2001、2002年,四次参加全国性比赛,四次获得全国冠军。这个成绩引起了有关高校的重视。华东政法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都认为,这些孩子太优秀了!表示愿意无条件接收他们整建制入学……

建平集团有一所民办校。这所民办校高中的录取线比建平学校的录取线低120分之多!学生的起点低,而家长的期望值却很高。面对如此大的反差,冯恩洪认为,他的让学生的强势智慧充分发展的教育理念,完全可以运用到薄弱校的学生身上。

于是,学校开始用欣赏的目光关注每一个学生,并开始调查这些低分学生的强势智慧。最后,学校吃惊地发现,他们当中,有30%—35%的学生,曾经喜爱过甚至至今仍然喜爱美术。这一发现,使他们下决心,要让学生在美术方面的视觉强势智慧得到充分发展。连续三年下来,他们创造了一个奇迹:学生起点低,出口却不低。36名同学加试美术,全部合格。35名同学被中央戏剧学院等一类院校的美术专业录取,1名同学被专科院校录取。

这正是:你有你的优势,我有我的优势;你做到的,我做不到,我做到的,你未必能够做到。

冯恩洪深刻而尖锐地指出,与个体强势智慧充分发展形成强大对立面的,是我们传统的标准化的教学管理模式。从兰州到广州,从上海到青海,全国各地的学生都学一模一样的课程!我们这些搞教育的人随便到哪里,只要了解了某个学生的学历,就可以推断出这个学生的知识结构。这是中国实施标准化教学管理模式下所特有的社会现象。而国外则完全不是这样,你了解了一个学生的学历,但你根本无法推断出他的知识结构。

因此,让学生的强势智慧得到充分发展的理论,可以说是将我们的教育发展引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今天,我们应该从打破标准化教育模式入手找到出路,充分发展学生强势智慧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面对“多元智慧”理论,冯恩洪感到由衷的喜悦。他说:“在苦苦寻觅的思索中,我发现了‘多元智慧理论。这使我眼前一亮,以前我所做的成功或是失败的所有事情,我惊奇地发现,用‘多元智慧理论都可以把它们串起来。我意识到,‘多元智慧理论对我们艰苦卓绝向前推进的‘素质教育,是作了一个理论上最好的诠释。难怪发达国家认为,这是21世纪人类教育的主流理论;难怪国际上有社会学家认为,它的价值像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像达尔文发现进化论一样重要。”

冯恩洪领导下的建平中学的改革实践,从不是盲目照搬某种理论、或者以自己的实践去证明某种思想观点。“多元智慧”理论在冯恩洪那里,也绝对不是照方抓药。他从建平中学改革的实践出发,经过深刻而缜密的思考,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为学生提供能力相当的教育”的口号。

为什么提出这样的口号?他说,这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原因。

从实践层面看,建平中学已经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如,他们曾帮助过一对为爱而骑行十万里的父女:这个女孩子上体育课时摔了一跤,摔出了全世界罕见的绝症,既不能手术,也没有药物可以医治。她受伤的膝关节软组织呈钙化趋势,最终可能导致全身所有关节的软组织逐一钙化,从而全身瘫痪。来自网上的成功案例表明,痊愈的条件是每天不停地让受伤的关节运动5个小时以上……这个女孩子在父亲的带领下,六年里骑自行车行程五万多公里,最后,全身的病灶全部消失……建平中学把这对父女接到上海,并接收孩子到初一年级就读,还安排了她父亲的工作。老师们为这个学生度身定做了六张只适用于她一个人(学了什么就考什么)的试卷,使没能完成小学阶段学业的她,在重返校园的第一步就得到适时的鼓励……到她初三毕业的时候,各门功课都达到80分以上,发展很健康。究其原因,就是老师们认识到,对她的教学,必须度身定做,只有适合这个学生发展的目标,才是最合适的目标。

建平中学还有一位王优嘉同学,高二时候就能自己设计制作时装,穿上以后拍出照片,送到一家月发行量达140万份的杂志,当场被拍定做封面。她还成为全上海唯一的一位由中学生担任的上海有线电视台专业音乐节目主持人,且已经拿上了工资。上海戏剧学院希望学校能保送。然而这个学生长处很长,短处很短(物理不及格),按惯例是不能保送的。冯恩洪却认为,对这样一个学生,一门学科的好坏,对她的终身发展无关紧要。于是,学校坚持保送了这位主科开红灯的学生。

从理论层面看,冯恩洪认为,中国是世界上诞生第一位教育家的国家,孔夫子的名言“因材施教”至今闪耀着真理的光芒。198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首巴黎,他们在“巴黎宣言”中说过这样一句话:“21世纪,人类社会朝何处去?要从2500年前孔夫子学说中寻求智慧。”然而,可悲的是,我们虽然年年纪念孔夫子,研究孔子的思想,却始终没有人走进“因材施教”!我们的“因材施教”究竟做了些什么?

基于这样的思考,冯恩洪提出,为学生提供能力相当的教育,要从三个方面着手进行:第一,提供能力相当的学习目标;第二,为学生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第三,要调整教育评价方式,创新教育管理。

对于第一点,他提出,高考每门学科满分150分,对于能力有差异的学生,我们是不是每门学科都要教到150分?上海每年高考超130分的同学始终都低于30%,既然只有30%的同学能达到这个目标,那么,我们对所有高中生都设定这样的目标是否恰当?

关于选择合适的方法。他说,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曾讲过:一句话:“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据此,冯恩洪认为,适应学生能力的教育,不一定数理化一片红的学生就不是好学生,数理化成绩一般但其他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同样是好学生。因此,按照分数名次评定一个学生,就不能说是公正的;如果给予学生的教育是不适合他们的教育,分数名次的标准绝对不是公正的标准。根据建平中学的经验,要打破传统的单一教育模式,实行走班制,就是一种正确的选择(走班制教学在建平中学已获得了巨大成功——引者注)。

关于调整教育评价方式。现在的评价是以学生的总分来评价,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一些优秀学生的长处被掩盖了。因此,他建议,用差异评价来取代总分评价:对与学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要求达到特长水平,对与学生发展无关紧要的学科,只要求达到合格水平。他说,用多元评价取代现有的总分评价是给学生提供能力相当的教育的重要保证。

猜你喜欢

建平强势智慧
江冬秀 贤惠也可以很强势
内强外弱共撑美元指数延续强势
机器人强势来袭
智慧派
影像站等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