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佤族农户经济行为的心理因素研究

2009-10-22陶红梅

商场现代化 2009年22期
关键词:心理因素

陶红梅

[摘要] 佤族农户的贫困现状,虽然不乏一些客观原因,但不可否认这其中有我们对影响农户行为的心理因素缺乏科学的分析和认识。在当前,正确认识和把握影响佤族农户行为的心理因素,对正确制定扶贫开发工作的方针政策,全面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西盟佤族农户 经济行为 心理因素

佤族农户底子薄、起步晚,再加上环境的、文化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发展较周边农户而言十分缓慢,投入产出低,资源配置不充分,贫困面大,至今仍有部分农户在温饱线上徘徊。佤族农户的贫困现状,虽然不乏一些客观原因,但不可否认这其中有我们对佤族的心理因素缺乏科学的分析与认识。为了更科学地引导佤族农户优化其经济行为,笔者通过观察、参与式观察、问卷调查、访谈与深度访谈等方法,对全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西盟佤族自治县的部分乡村共做了有效问卷250份和近30个深度访谈,在此基础上得出一些结论,希望有益于佤族农户的脱贫奔小康。

一、影响佤族农户经济行为的心理因素

影响农户经济行为的心理因素包括个性倾向性和非倾向性心理特征。这些因素会极大地影响农户的经济决策并出现非理性的经济行为。

1.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即心理过程的倾向性,指农户对客观事物的意识倾向性,包括兴趣、爱好、态度、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世界观等。经过慢慢历史长河的涤打和磨练,佤族农户在生活中有三方面突出的意识倾向性:

(1)非经济的伦理价值。佤族农户未来预期取向是获得社会认同和伦理,而不止是指向提升物质生活。笔者分别在代格拉村、英腊村各随机抽取100人调查访谈,结果如下表(表1):

第一问——以前分牛肉见者有份好不好?两个村子所有受访农户无一例外的回答“好”。 事实上,翁嘎科乡英腊村所有的村民小组中,整个组都没有人养猪。村民解释说,养猪不划算。饲养者辛辛苦苦将猪养大,到年终杀猪时都要按传统参加分食,自己却所剩无几。这样算来养猪不如养鸡,养猪是大家吃,养鸡则是自家用。可见,养猪的期望值不如养鸡,难于调动农户养猪的积极性,所以尽管养猪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目标,但结果是整个组都没有人养猪。一部分佤族农户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财富迅速扩大,对佤族社会结构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这些社会财富的扩大,并没有完全转化为物质资料和生产资料,其中很大部分被“共食”的习俗最终转化为一种社会伦理资本,在人们的物质生产生活之外消耗了,而这种状况基本扼杀了榜样的产生和影响,这种预期很自然的导致行为惯性,最终遏制了佤族农户经济意识的提升。

而第二问——一个人想办法发财致富好吗?两个村子有一部分人有所顾忌。第三问——在生产生活中是否需要得到帮助?两个村子都作肯定回答,表明西盟佤族农户至今仍保持着较为浓厚的以村寨共同体为核心的伦理体系,村寨内部的紧密联系和团结互助在人们心目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农户在经济领域里的独立性不足问题。人们在从事家庭经济活动时,仍然相当在意村寨的认同与否。非经济的伦理价值还在日常生产生活的深层继续发挥着作用。

(2)从众心理。佤族农户的经济生活长期处于一种简单、自然、自给自足的初级阶段,具有较强的民族认同、较浓的血缘观念,以及形成了农户对群体的依赖性和集体导向的思维特点。这样的环境下,由于受群体的影响和压力,农户往往放去自己的意见而向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即形成从众心理。笔者2008年7月在代格拉村和英腊村的调查可见一般(见表2):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农户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普遍模糊、漠然。问及优点和缺点时,所选的优点中,说不清的农户占54%以上,没有优点占2%;所选的缺点中,说不清的农户占51%以上,没有缺点的占1%。上述问卷回答情况说明佤族农户由于缺乏其他社会群体作为参照来进行比较,因此,缺乏自信,自我意识模糊。这直接反映出环境闭塞、社会群体结构简单,社会交往缺乏、信息缺乏的现实。佤族是个民族认同感比较强的民族,作为民族群体的自我评价模糊,很容易导致自我否定,这是值得重视的一点。对“自己有好处的事,别人说闲话,会去做吗?”一问的回答大部分不做肯定回答,而第三问“自己觉得有能力改善生活吗?”能作肯定回答的更是凤毛麟角。这些充分反映了佤族农户依重群体,而这种依重恰好反证出个体(农户家庭)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薄弱。这种从众心理压抑了个性、束缚了思维,扼杀了创造力,逐步强化了佤族农户安于现状的心态和思想观念。

(3)归因偏倾——习得无助。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的归因,不总是正确的,有时会出现错误、偏差。这些错误、偏差有些来自动机,有些来自认识。笔者在英腊村、代格拉村走访时发现部分农户在生产中存在归因偏倾的情况,如部分贫困农户贫困的原因不是“愚”,而是“不肯使用新的生产技术”,对于农技推广人员认为只要做一点“努力”就能学会的技术,他也不学。为什么?因为以往失败的历史,使他得出结论,任何努力都是无济于事的。这就与以往对“失败”的归因有关。当他认为自己是没有能力的时候,他就不再做任何努力,甚至连“尝试”都不做。他们曾经挣扎过,然而,他们没能战胜困难,并得出自己缺乏能力的结论,形成了习得无助。

(4)风险厌恶。在现实生活中,风险对佤族农户造成负的刺激度远远高于同等收益对农户正的刺激度。典型的情况是农户耕作者力图避免的是可能毁灭自己的歉收,并不想通过冒险获得大成功、发横财。用决策语言来说,他的行为是不冒风险的,他要尽量缩小最大损失概率。而这种状况使佤族农户选择生产的什么、如何生产、怎样生产的“自由”减少,为减少风险,维持原有的生活方式,佤族农户普遍放弃“新”的尝试,用拥有的技术资源在土地资源上劳作,这就形成了贫困的“马太效应”,自我发展能力无形中被剥夺。

2.非倾向性心理特征

非倾向性心理特征,即心理过程的特征,主要包括气质、能力和性格。气质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是神经类型的反映,是先天决定的因素,能力则是完成每项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而性格是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完全受后天环境因素影响形成的,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部分,对气质和能力影响很大,通过性格的整合,使个性的心理特征成为一个整体。

大多数佤族农户的性格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既表现出热情好客、质朴善良、热爱和平、团结同享等积极的一面,又表现出安于现状、经济化意愿,以及经济化努力薄弱、社会经济活动的参与度低、害怕冒风险、自我评价低等消极的一面。

如笔者在走访新厂乡代格拉村时,发现在这个村的686户农户中,拥有汽车、大中型拖拉机、手扶拖拉机有25户人家,这些人家通常还有一定面积的茶叶、蚕桑等产业。而其中的167户人家完全靠农业生产度日,没有能力发展茶叶、蚕桑等产业,所生产的粮食吃到来年的5月基本上就没有了!笔者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问:为什么粮食不够吃?回答土地原因的占38%,回答资金短缺,无法买化肥、种子的占54%,其他原因的占8%;问为什么不发展茶叶、蚕桑等产业?回答没有地的占27%,回答资金短缺,没有条件的(如养蚕需要房子、需要保持一定的湿度和温度)占67%,其他原因的占6%。事实上,无论在岳宋乡、翁噶科乡,还是新厂乡,很容易听到农户这样的声音:没有钱什么都做不成,想做但没有钱,等到有钱再作打算,等等。这些回答既反映了贫穷有世代效果(古允文,2001),也就是说,父母亲这一带的贫穷,可能会持续影响到下一代的贫穷,世代陷入贫困的生活中而不易脱离。这些资金短缺的佤族农户,因为缺少资金,无法扩大再生产,无法获得充裕的资金,结果影响到父母亲这一代人提供生活所需与教育机会给下一代人的资源,容易产生健康与教育水准教差的下一代。而由于健康与教育程度较差,制约其思想意识和生财能力,又使之不容易脱离贫穷的进一步循环之中;反映了一些扶贫性质的贷款不太理想,使农户利用社会资金的渠道不畅,无法自救,也很难找到他救的途径,从而使农户陷入资金严重缺乏的泥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农户对政府过度依赖、不愿冒风险、主体意识淡漠等,使自己陷入“自己没有能资金——依赖政府——‘等靠要甚至不要——自己还没有资金”的恶性循环。

二、主体意识和能力和培育是优化佤族农户经济行为的重要方略

“人性问题”是解决人的问题的前提。一谈到“人性”,很多人甚至一些干部和学者认为:佤族农户生来好逸恶劳、不求上进、缺乏理性、习惯于“等靠要”,即符合X理论假设。于是,叫响了两句口号:“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然而,这两句口号的确是反映了问题,却没有反映问题的真正根源。因为佤族农户既不“愚”也不“昧”。西盟农户经济行为中的问题,实际上是复杂多层面的,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样的。因此,如果我们不加以引导唤醒主体,那么,不仅不利益调动广大佤族农户的积极性,而且还可能导致贯彻与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际上不到位、影响政府发展战略的设定,加大政府与农户之间的阻力、伤及民族自身长久的发展基石,伤害民族的自尊和自信等后遗症。笔者认为,佤族农户主体意识和能力培育的方略主要有:

1.顺势而为,挖掘、发扬阿佤理

“阿佤理”是千百年来佤族生产生活经验的结晶,是佤族社会关系背后的文化纽带。历史上无论生老病死、结婚离婚、纠纷处理、崇尚禁忌、年节礼仪,都要按照“阿佤理”行事,否则要遭受惩处或被舆论谴责。“阿佤理”特别是其中重要的传统价值准则,一直在民间根深蒂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例如大家要团结互助、同甘共苦、尊老爱幼等。但由于他们认为世界万物皆因鬼神使然,因而,面对贫困的生活、艰难的人生时,他们又表现出无助、无为、缺乏进取、顺其自然的消极的个性品质和宿命论的世界观。我们要依据价值判断趋同的特点,顺势而为,引导农户对各项生产项目的选择和实施做出理性判断。如推广新技术时,推广人员应主要将技术传递给进步农户,再将进步农户成功经验传递给比较进步的农户,在示范效应和价值判断趋同效应(从众心理)的影响下,推动新技术的主动传播。

2.帮助农户建立良好的归因模式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们对于贫困总是寻求原因“归因”。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失败看成是必然的,自己无能为力的,就会降低自己以后从事同样行为的动机;反之,如果将失败看成是偶然的或是自己可以主动控制的,就可能保持甚至是增强同类行为的动机,并有能力去争取成功。因此,帮助佤族农户走出贫困的方略之一,就是帮助农户建立起积极的归因模式:将贫困归于农户的不“努力”、不“尝试”,并具体地帮助他们积极行动,取得成功。对于更贫困的农户,则应将失败归于任务困难,调低起点,因人点拨,使他一步一步赶上来。

3.引导农户主动参与

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以美国行为科学家利克特为代表的“参与式”思想的核心强调:发展的焦点是人的发展,人并不是一个被动和消极的客体,而是发展过程的主体。只有人的发展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得到强化,这种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参与不是简单的介入,首先,政府要逐步放手,给予锻炼机会。只有放手,主体才能真正站起来,重新恢复并加强其独立性,养育出自我发展的能力;其次,政府要因势利导,为农户搭建主动参与的平台。也就是要下工夫思考在扶贫项目的选择上要考虑如何与传统文化自然对接,如何实现伦理价值与现实经济价值相统一。在这方面是有成功例子的,如源于NGOD扶贫“小母牛计划”的扶贫项目,在澜沧县实施较好。其主要特点是,以繁殖成功后把小牛和自己的经验无偿提供给下一家为主要“条件”。通过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养殖户既实现了对扶持投入的负责、对自己的收益负责,而且通过帮助他人实现了共同富裕的伦理传统。 再次,“天助自助者”,农户在自我教育、智力精力投入方面要增加投入,用知识武装自己,从而更好地参与到各种经济行为中。

4.激励

激励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就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米切尔拉伯夫经过20年的调查和研究,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即“人们会去做受到奖励的事情”。在怎样激励佤族农户方面,作为最主要的激励理论之一--北美著名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罗姆(Victor H.Vroom)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是最值得推介的。弗罗姆认为:某一活动对于调动某一人的积极性,激发出人的内部潜力的激励的强度,取决于达成目标后对于满足个人的需要的价值的大小—效价(Valence)与他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判断能导致该结果的概率—期望值(Expectancy),即激发力量=效价×期望值。西盟佤族生产行为中反映出的:有愿望,但是所想的没有能力去做,成为空想;在发展项目上只顾实惠,满足于短期效益等,都是激发力量不足造成的,而不应简单的用“愚昧”去涵盖。因此,政府部门要根据农户的现实需要和现实能力,制定农户有能力完成的目标或项目,只有农户认为某种目标或结果对他有重要的价值,而且他估计通过自己的努力有很大把握达到这个目标,那么这个目标激发动机的力量越强烈。他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激发,使他能力去实现这个目标。如果尽管效价很高,但农户估计达到目标的概率很低,或者尽管个人估计有很高的达标概率,但个人认为该目标对自己并无意义,在这两种情况下均不能激起他的行为的积极性。

5.帮助农户学会学习

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1964)第一章开篇指出,一个像其祖辈那样耕作的人,无论土地多么肥沃或他如何辛勤劳动,也无法生产出大量的粮食。一个得到并精通运用有关土壤、植物、动物和机械的科学知识的农民,即使在贫瘠的土地上,也能生产出丰富的食物。政府有关部门人员首先要树立起农户从文化知识中得到的好处是很多的,而且其中的某些好处还会扩散的意识; 然后再树立起学习不止是学校学习,不止是各种短期培训班,很多方式,像农户进城其实是很有效的学习,农户耳染目睹通过感知、领悟,主动模仿、应用自然地学得。

佤族是优秀的、勤劳的、有智慧的、勇敢的、有力量的,我们要深入研究佤族农户的经济行为,用科学的发展观引领其经济行为;用更加开阔的视觉,更加辨证的思维,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潜能,给他们发展的机会、锻炼的机会,从而真正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组织行为学编写组.新编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6.1

[2]段世琳:佤族历史文化探秘[M].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7

[3]谢伟刘军梁荔韩军学:文化要发展——西盟佤族经济文化现象透析[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12

[4]赵富荣:中国佤族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3

猜你喜欢

心理因素
城镇化背景下职业学校学生适应不良综合症具体表现、成因及对策探讨
浅析心理因素对日语学习者的影响及其对策
如何提高中职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浅析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就业心理
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因素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及措施
创新教学模式 培养学习兴趣
鞍山市高中学生足球运动技术学习影响因素分析
浅析中职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心理因素及其对策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对学生心理产生的影响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