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对话”进行到底

2009-09-30

新课程·上旬 2009年21期
关键词:对话

朱 枫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了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对话”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对话 钻研教材 有声对话 无声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于是那种“一言堂”“你问我答”的现象便悄悄地隐退了,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生本之间不厌其烦的对话交流。下面就我所理解的“对话”,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平时我们常说,教师要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这实际上就是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只不过是一种无声的对话而已。文本是教学的载体和凭借,所以这种对话的深入程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只有好好解读文本,潜心深入文本,才能找到教学的主线,才能理清文章的思路,才能抓住教学的重难点,才能把握文章的内涵,这样才能更好地组织教学。否则只会信马由缰,脚踏西瓜皮,滑到哪算哪。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引导了一遍又一遍,可学生始终就是无动于衷,没有半点反应,即使有了一点回应,说出的也是一些与老师设计意图背道而驰的话。于是我们就将责任归于学生,责怪学生启而不发,责怪学生不能与老师默契配合。其实出现这种情况往往都是老师在与文本对话时,没有将自己“下放”到学生的位置,没有设身处地地去考虑学生是否能接受。作为教育者,如果我们一直高高站在讲授的台上,以为只要自己读懂了课文,领悟了课文的主旨及内涵,就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地任意发挥,那么这种想法就是大错特错。不难想象,同一个教育者,对于不同的被教育对象,教育的方法绝对不该是一样的。实际上老师在与文本对话时,应该预设到学生可能会出现一问三不知的情况,而怎样在教学中将“一问三不知”转变为“滔滔不绝”,才是老师首先必须考虑到的。倘若老师考虑到了这一点,就会很快将学生的冷场局面调整过来,当然也就不会出现开始的那些抱怨了。

二、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有了教师与文本对话的基础,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就有了依托和平台。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点拨引导直接影响到学生思维的火花是否能点燃,直接影响到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效果。曾见过这样一个教学片段:一位老师教学柳宗元的《江雪》,当学生读懂了诗句表面的意思后,为了让学生更深一层地领悟文章的内涵,这位老师打破了传统的引导模式(即你能说说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吗?),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你们想一想,这么冷的天,这位老人真的是在钓鱼吗?”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说:“老人是在独自欣赏雪景。”有的说:“老人内心孤独寂寞,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啊。”有的说:“我觉得老人是在磨炼自己的意志,因为天寒地冻可以锻炼人。”还有的说:“他在钓一个春天,因为他盼望春天”……真可谓异彩纷呈!这首诗的背景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政治上失意,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的苦恼和愤懑。这种情感的体会如果老师直接强加给学生,学生显然难以接受,毕竟柳宗元的时代太久远,那种情感体验是现在的孩子无法触及的。但是这一教学难点经过老师独具匠心的一个提问,就化难为易了,学生的这种精妙的情感体验是与老师巧妙的引导分不开的。

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上,我们也不难看到与此相反的“垃圾对话”。有人认为对话就是谈话,于是整节课都在老师和学生的一问一答中度过。乍一看,课堂上热热闹闹,师生互动不停,看似关注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气氛;再一听,完全是脱离了文本的谈话,完全跑了调,真是“对话千言,离题万里”。其实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理解对话的内涵。钟启泉先生指出: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教学对话是多元对话,其主体有教师、学生、文本、教材的编者和作者,而不只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多元对话的基点应该是教师和文本、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它是进行生生、师生对话的前提和基础,一切忽视文本的对话都是虚浮的,都是空中楼阁。

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1.有声的对话,也就是在师生对话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自身的积累,对文本进行读悟,进行再创造,外在表现为针对文本发表看法。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并没有全身隐退,该现身时还是要现身的,学生的经历以及阅历都是有限的,教师适时点拨是非常重要的。除了使学生敢于说乐于说外,教师还要适时打断甚至是“制止”学生说(要转移话题,不让偏轨,当然这种制止是要讲究方法的,以不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为前提)。教师要善于引导,要不动身色地让学生围绕“目的”畅所欲言,使学生与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

2.无声的对话,也就是学生不发表看法。常常看到这种现象(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上)老师为了达到认定的目标,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轮番轰炸,步步紧逼,仿佛一定要问出个子丑寅卯来才肯罢休,最后甚至干脆将答案强行硬塞给学生。殊不知,语文中有些意境是说不出所以然来的。就像朱自清的《匆匆》一文,原来是出现在初中课本中的,现在编入了小学六年级课本。对于小学生来说,它丰富的思想内涵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再如一些古诗词,那都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有的是“十年得一字”,就凭小学生的文化底蕴,是不可能领悟到位的。因此遇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地时,我们教师应该“嘴下留情”,就让一切都在不言中吧,就让潜移默化去发挥作用吧!

其实,教师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环环相扣的,缺一不可,它们就像一个个桥墩,架起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桥梁。

作者单位:安徽省怀宁县马庙镇中心学校

猜你喜欢

对话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