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如何积累写作素材

2009-09-30王万林

新课程·上旬 2009年21期
关键词:中学生事物课文

王万林

中学生写作,感到最困难的是什么?是材料。材料是文章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怎样才能积累写作材料呢?

一、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有人认为当今中学生接触面太窄,生活单调,缺乏体验,缺少素材。其实,当今中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接触面是宽广的。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各种信息传递手段的日益先进,传播速度的加快,是以往任何时代无法比拟的。学生每天接触的不仅仅只限于课堂上、书本中,有许多是从家庭、社会和他人的交往、广播电视、电脑网络中得来的。他们接受的、脑子里储存的各方面的信息是相当丰富广泛的。学生不缺少生活,不缺少材料,而是缺少对生活的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大胆创新。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一)培养“眼睛”。指导学生写作就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观察的“眼睛”。观察要勤,时时处处,不忘观察;直接间接、具体抽象,都须观察。观察要广,既可围绕一个特定对象做系统的观察,也可由此及彼,进行扩展观察。观察要敏锐,要提高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水平,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他们用哲学的眼光,懂得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眼光”去观察认识事物;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不能用孤立的“眼光”去观察认识事物;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不能用片面的“眼光”去观察认识事物,应学会用全面的、辩证的“眼光”多方位、多角度去观察生活,认识社会。

(二)“运用脑髓”。有了善于发现的“眼睛”,还要有独立思考的头脑,即在观察的同时还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善于从五彩缤纷的生活现象中,从纷繁芜杂的事物中发现生活中美的东西,发掘出事物的本质,寻找出事物的各种原因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勇于创新。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每一次写作都是创作或创新的过程,它需要加工提炼,把观察所得的感性材料加以扬弃,分解出生活的精华和糟粕。写出富有鲜明生活气息、形象生动、见解深刻的文章。

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积累情感素材

积累写作材料,就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引导他们关心热爱身边的事物,激发他们对生活的兴趣和体验,从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体验感受中引出情感活水。当今中学生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思想活跃、兴趣广泛。

同学们爱什么就让他们写什么,写作贴近了学生生活,学生不再感到写作是无米之炊的事了,写作兴趣越来越浓,积极性越来越高。经过两年多的积累训练,同学们都养成了良好的练笔习惯,记生活写兴趣,记思想写感受,作文能力很有进步。

生活是学生写作的主要源泉,而每个人的爱好兴趣又是他们写作的主渠道,学生只要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写作之源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三、引导学生把思维钻头钻入课文,从教材中发现素材

除了从学生的生活、兴趣爱好中帮助学生开写作材料之源外,还引导学生把思维的钻头钻入课文,钻入古今中外的优秀文章所反映的生活中,发掘出社会、人生更深层的东西来。教材上的文章大多选自古今中外名家精品,高度典型概括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内容,凝聚着前人的生活经验,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到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塑造理想人格,还可以让学生从书本中获取许多写作素材,掌握写作之道。

(一)深入开掘题材,让他们写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功过得失,让学生去思考去评说,以提高他们认识和分辨事物的能力,开拓他们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使他们成为“思想家”。

(二)充分利用教材,扩展学生写作空间。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所需的来源。课文中所表现的生活、塑造的形象可以成为学生写作中最好的素材,课文中所描绘的山川风物、自然景观可以成为学生写作参照的对象,许多古诗文中留下来的至理名言、格言,可以成为写作中很好的标题、论据。如表现热爱自己祖国和人民的屈原、文天祥等爱国人物形象,表现爱人民恨敌人的鲁迅等革命者形象,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布鲁诺等科学家形象,祥林嫂、水生嫂、尼洛夫娜等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妇女形象。还有表现人物 崇高气节的孟子的“舍生取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传统美德的“满招损,谦受益”“先天下之忧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等名句,都是学生们写作时极好的素材、有力的论据,如能恰到好处地引进文章中赋予新的内容,一定会使学生写出见解深刻、情文并茂的文章来。

(三)培养读书习惯,丰富学生语言仓库。教材上的文章,无论古文还是今文,不仅是学生写作丰富的材料之源,更是学生学习语言取之不尽的仓库。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熟读、精思、深思的读书习惯作为教学重点,引导他们反复地阅读,冷静地思考,大胆地想象,既深入其中,对所学的知识有深入透彻的理解,又能出乎其外,善于分析、联想、推理,从课文中积累素材,积累语言,学习前人的写作经验,用从书本中所获得的间接的生活经验来弥补和丰富自己生活的不足,充实自己的材料仓库和语言仓库。

作者单位:青海省互助县南门峡镇逸夫中学

猜你喜欢

中学生事物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背课文的小偷
奇妙事物用心看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