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写作保驾护航

2009-09-30

新课程·上旬 2009年21期
关键词:落花生花生新课标

徐 靓

《新课标》在给老师写作教学的建议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实情感。”在教学实践中要找到一条吻合儿童语言习惯的旋律,带领他们快乐远航的写作教学路,尊重他们个性上的差异,让写作成为展示他们个人特色的舞台。写作,本应是件很快乐的事,正所谓“我口说我心,我手抒我情”嘛。然而现在学生出现的现状却是:“一看题目就摇头、推开稿纸咬笔头,苦思冥想皱眉头”。学生厌烦作文,如何让学生摆脱这种阴影呢?笔者在实践过程中有点粗浅的认识,在此与同行们交流交流:

一、起锚时,为习作护航

对写作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这是写作的宗旨。针对低年级学生,他们较强的好奇心特点设计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励他们对说话、写作的兴趣。

古代教育家朱熹说:“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低年级的课文短小精练,特别符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学生学习模仿的范文。如在教学《妈妈的礼物》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写话训练:你想和你的妈妈说些什么,试着给你妈妈做一张贺卡。有些孩子们是这样写的:“妈妈,您辛苦了!为了我们能健康快乐的成长,您费尽了心思,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让您开心。”短短的一段话充分表达了孩子们的心声,洋溢着孩子们的热情。从做贺卡到书面语言的表达,这既是一次学的教育,又是一次写话练习,真是一举两得啊!

二、远航时,为习作导航

现代美术教育家刘海粟说:“首先要学习别人的东西,要学会模仿,然后在此基础上寻找适合自己的突破口。”因而在高段的写作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阅历,引导学生通过图书、报刊、影视以及现实生活,广泛了解大千世界,从中积累素材,受到启迪。

语文教学的阅读、欣赏过程,实际上就是写作指导和写作意识的渗透过程。如浙教版第九册中许地山的《落花生》短小精练,于是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资料,如“花生为什么又叫落花生呢?”“除了书本的知识,你还了解了花生有哪些用途?”“你对作者有哪些了解?”等等。在这些问题中,你对哪一个问题感兴趣,你可以利用网络去查找,去图书馆翻阅资料,或请教有关老师等。从课堂的反馈上看,发现学生们查阅过大量的课外资料并获得许多课外知识,这样的方式,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生明确课文围绕“落花生”讲的是“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谈花生”这四部分内容以后,让学生自选内容,自由朗读。

人的观察力、敏捷的思维力和创造力,都是从生活的磨炼中所积累下来的。那要如何才能留住它们呢?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去观察,去积累,因为只有积累,才能有素材,才有可能有新的创造。

三、放飞翅膀,让习作远航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因此,除了借助课文为蓝本,发挥学生想象之外,在写作中应鼓励学生创新意,不同层面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作家往往在不经意间灵感突至,创造出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那么,学生在生活中也会有这样忽闪而至的灵感,只是孩子不善于捕捉,总是让它们溜走,这就要求老师能帮助他们及时捕捉,点燃他们远航的火花。新课标所追求的理念之一就是“构建开放而活动的语文课程”。只有牵着孩子们的小手,以儿童化、生活化的语言来进行写作教学,为孩子们营造出宽松的,自由的写作氛围,伴着永不枯竭的写作源泉,才能带领他们快乐地走进作文的殿堂,让他们扬帆远航。

总之,写作必须拥有自我,拥有灵魂,拥有眼光,拥有情感,拥有思想的人去延续,去充实,去发展。而我们就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现个性,才能真正的享受写作带来的丰富的精神食粮。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大洲小学

猜你喜欢

落花生花生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各极其妙的《落花生》
——许地山、老舍同题散文《落花生》比较赏析
花生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