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作指导中,教师语言的趋向性

2009-09-30朱从浩

新课程·上旬 2009年21期
关键词:习作作文语言

朱从浩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的习作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乐于表达,易于表达”成为一种教学取向,这是不容置辩的。但课堂上教师的语言是否也是乐于表达,想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呢?这倒值得商榷。

一、情境渲染的对话中教师语言要有指向性

习作是一项很艰苦的劳动,把习作的过程演化为一种轻松而愉悦的生活或者是游戏的过程,这确实是习作教学的一次伟大的进步,但时下的习作教学过程中,让我们看到的仅仅是一些热闹的场面,特别是对话教学中,让我们明显感受到只是教师和学生的话剧式的对白,而缺少教学的本质——指导学生说话,指导学生习作的痕迹。

在一堂写人的习作教学伊始。

师:我长得怎样?

生:你很酷。

师:谢谢。

生:你的个子很高。

师:是吗?

生:你长得“非常6+1”。

师:好。

……

如此单一对话,没有深度,更没有指向。既然是围绕“长得怎样”来说,就应说具体,如我酷在哪呀?指导学生说话要言之有物。个子高,怎么高呀?和谁比的,教给学生“对比”的方法。力争“一话”“一得”提高对话的分量和质量,而不在于追求对话有多少个回合,避免为对话而对话,让对话真正为习作服务,成为在习作环境中有指导的、有目的的有效说话。

二、习作要求的阐释中教师语言要有规定性

当前的习作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空前的尊重,最明显的是教师的话语霸权没了,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是伴之而来的却是学生的话语霸权在慢慢滋长。

苏教版第十册语文课本习作1:“请你观察一种自然现象,如朝霞晚霞,月圆月缺,春风春雨,雾起雾散,等等,把它的变化特点写出来,题目自己定。”

教学中,教师先指名学生读要求,其他学生思考这次习作要注意哪些?有学生说,“写自然现象”,可以写风、雨、雷、雪,还有学生说可以写霜、冰雹、海啸、地震等,老师表示同意。这时有学生提出可以写风、雨两种自然现象,有学生甚至提出可以写在风雨中发生的一件事,老师思索一会,没有表示明确反对。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被改革到不敢说话的地步了。事实上学生后面的两种说法是明显错误的,因为习作要求中规定性很强,只能写自然现象,并且只能写一种,这是习作的硬性规定,不可动摇的。可此时的教师却该出手时不敢出手,难道这也是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吗?

三、学生习作的评价中教师语言要有真实性

“如今学生的习作是越写越好,就看那一张张小嘴,真是说得你心花怒放,哪还有什么用词不当,语句不通的毛病呀!”有这么一段习作教学的评价对话。

生:王老师长得太可爱啦!孙猴子的眉毛,猪八戒的耳朵。

师:真形象。

生:老师一副脸孔好可怕呀!如果在晚上让我撞见……真不敢想象。

师:说的好,说出了真实的想法。

……

学生的两句发言真得就是如此的“形象”“真实”吗?他们说话的语气,用词的感情色彩难道就没有什么可以商讨的吗?

我想每一位有良知的语文教师心里都应该有数。当前的作文评价是一路绿灯,很少再有老师干“傻事”——在学生的习作上写不及格这样的字眼了,有的老师甚至是名师还加大绿灯的功率,觉得百分制有局限,给学生的作文打150分,200分,280分。这种评价是否可取,我不能一票否决,但是我认为这种一味的“高分”,最终带来的结果是“晕倒”了学生——不知好作文的标准,“晕倒”了老师——不知如何评价习作,“晕倒”了纯正的小学习作教学实践——不知何为一堂好课。

平平淡淡才是真,如果想让学生写出真实的作文,首先从教师的真实评价开始。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长征小学

猜你喜欢

习作作文语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