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可忽视的德育阵地——社区

2009-09-30贾小华

新课程·上旬 2009年21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社会化德育工作

贾小华

多年来,德育工作一直是以学校为主体,忽视了社区在德育中的作用,对社区教育资源的调动、配置不充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德育工作社会化将成为大势所趋,所谓社会化,不仅仅是对社会资源的挖掘、利用,更重要的是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建立社会化的工作运行机制,在保持学校德育工作主体地位的同时,使社区也成为德育的主体。

一、德育要在社区开发空间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一种工作模式:德育依托学校,在学校建立以德育处为核心的组织机构而开展教育活动,这一模式的好处是:学生易于组织,活动便于开展,它的不足之处是:德育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受到了限制。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完成课本知识的学习,不可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校外活动上,导致校外教育的薄弱,而学生在校外的时间每年长达160天以上。但这也启发我们将眼光投向社区,投向社会,到那里开拓新空间。

开拓社区德育的新空间,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合理性,一方面,人的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少年时代出于这个过程的起点。游戏、娱乐、交友是少年儿童成长的需要。他们在社区实践的增多,对他们的社会化大有裨益,但城市比肩耸立的高楼大厦阻碍了他们社会化的进程。

另一方面,一个社会越是进步,它的各个机构的管理越是科学化。这些机构剥离出很多职能还于社会,政府职能越来越单纯,而社会空间越来越大,群众团体社会化成为必然的选择,少年儿童德育社会化也概莫能外。

再一方面,从社会学角度看,现代人正从传统意义上的“单位人”向“社区人”转变,“社区人”的特征集中体现在对社会生活的独立、自主、平带、全面参与上。体现着“共治”“共享”“共有”的特征,人们参与社区事务,“参与”是现代人的一个特征,具备参与能力也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说,德育开拓社区空间,就可以通过在社区开展活动,使孩子们主动参与社区建设、管理与服务,这实际上是培养他们的自身素质、参与意识与能力,培养他们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而这种感受教育最终将升华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二、建立社区德育工作机构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德育活动在社会化方面进行了很多有意的探索,比如:少先队开展的“雏鹰假日小队活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初步积累了一些在社区开展活动的好经验。但是,在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普遍参与化方面还是很有限的,分析原因,主要是社区的积极性没调动起来,表面看活动在社区,但组织者仍然是学校的老师,受工作时间、居住地域的限制,不可能将活动经常化。改变这种状况,办法只有一个:将组织开展活动的主题转移到社区,成立社区的机构,使社区也成为德育活动的组织者。

三、几年来的探索与实践证明,德育在校外是大有可为的,它有三大优势

1.地域优势。社区内的学生居住集中,易于组织发动,尤其便于小型活动。

2.发挥人、财、物的优势。社区内有众多的离退休老同志,他们关心少年儿童教育,乐于做这方面的工作,有专长的志愿者又可以为活动提供各种辅导,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职工重视子女教育,愿意为活动提供物质帮助,社区的活动设施又可为活动提供场所。

3.扩大学生的交友范围。社区内的活动打破了学校、年级、班级的界限,扩大了学生的交往范围,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接触他人,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

四、社区德育活动是学校德育活动的继续,而不是另起炉灶

1.学校德育组织与社区德育组织要加强联系,社区要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学校也要及时了解学生在社区的情况,双方建立联系渠道,及时沟通情况。

2.社区德育活动要立足弥补和完善学校德育活动,在学校受时间、地点、环境限制的活动,可以在社区得到完善。

建立德育的社区工作机构并不意味着学校德育处对社区活动的放任不管,而要仍然关心学生在社区活动中的表现及取得的成绩,并亲自参与他们的活动。

社区建立德育机构,给德育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给少年儿童营造了一个展示自己的新空间,它不仅仅意味着德育工作的拓展,而且体现德育工作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标志着德育工作走上社会化之路。

作者单位:辽宁省阜新市海州区滨河路小学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社会化德育工作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