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班主任与家长用“七变”缓解青春期逆反

2009-09-30王则光

新课程·上旬 2009年21期
关键词:身教管制劳动

王则光

1.变说教为身教。许多孩子很反感父母和老师的说教。但比说教更有力的是身教。比如有的家长天天玩电脑游戏、打麻将等没有节制,却要让孩子控制玩游戏,孩子当然不服气。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多说还不如少说多做,一边亲自做一边让孩子看,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变命令为商量。班主任和家长习惯对班上学生和自己孩子用命令形式:“你应该去干什么……!听到没有!”,青春期的孩子对这种带有强制性的命令公开反抗。如果遇到问题经常换成商量的口气和孩子说话,比如“你是不是该学习了,家庭作业能否完成?”等,这会使孩子心理平和,容易让他接受。

3.变否定为肯定。家长和班主任总是无意中用否定句来否定孩子,这样负面标签会让孩子感到自己很怨。孩子是不可能不犯错误的,但孩子同样有许多优点,我们在教育转化中是否可放过孩子不好的一面,抓住好的一面给予肯定呢?让孩子看到希望,孩子也会在班主任、家长不断的肯定、表扬、欣赏中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4.变唠叨为关爱。青春期的孩子反感家长和老师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感受不到父母、老师的爱,因为这种爱被没完没了的唠叨、指责、说教给隔断。这个时候,老师和家长如果试着把自己的心态放回孩子小的时候,那么,相信老师、家长这种无条件的爱是可以软化孩子与你的对立,在点点滴滴、润物细无声的感化、期待中向美好的方向发展。

5.变管制为放手。家长认为孩子还小,所以需要早点严厉管制,不管就会没规矩,把心玩野了;老师觉得不管,会产生个别影响班级整体的情况。殊不知这样的管制,反而让孩子失去了责任感,使孩子的自制力无从培养。为了挣脱束缚,寻求自我空间,孩子就会和家长、老师对抗。所以,家长和老师与其抓住不放,不如该放手时就放手,教会孩子去为自己负责,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这样让孩子在体验中感悟,在实现自我空间中合理成长。

6.变主角为配角。孩子小的时候,家长习惯于在前台当“指导”,总不放心。但孩子大的时候,老师、家长就应该移身幕后,放手让孩子上台主演。这个让位很重要,是让给了孩子尊重、民主、平等、信任,是给孩子让出了成长的空间,同时也赋予了孩子在今后发展过程中的责任。

7.变包办为引导。不论是在家庭还是学校,家长、老师要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许多劳动活家长、老师不能越俎代庖。要引导他们独立完成适当的家务活和学校公益事务,这样不仅促进孩子的智力发育,增强体质,形成良好的品质,还能培养对父母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体会劳动创造世界的真实含义,从而促进良好个性、道德品质的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武威第六中学

猜你喜欢

身教管制劳动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浅谈在教育中身教大于言传
热爱劳动
言传不如身教——漫谈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师角色
放松管制
身教重言传 最美孝为先
药价管制:多元利益目标的冲突与协调
不同地区开发商群体的囤地行为机理及其管制
身教重于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