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孟子思想与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2009-09-30胡登高

新课程·上旬 2009年21期
关键词:人生观中学生价值观

胡登高

摘 要:孟子的“仁政”“舍生取义”“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人生观,直到今天,仍然闪耀着现实的光芒,对今天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此我们在思想史的教学中应大力弘扬。

关键词:孟子思想 中学生 人生观 价值观

在高中历史思想史的学习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加强对中学生古代思想精华的教育。孟子的“仁政”“舍生取义”“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人生观,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直到现在,这一思想仍然闪耀着现实的光辉,对今天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学习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尚公精神境界,增加中学生社会责任感

在《孟子·梁惠王下》节中,孟子劝齐宣王“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就是“民亦乐其乐、民亦忧其忧”,这是孟子的与民同乐思想。末一句“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不仅是对宣王,而且是对一切统治者或更多的人说的,是与国家、民族、人民同欢乐、共命运。孟子提出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体现出孟子高尚的精神境界。孟子这种思想在当时的历史中虽然有维护封建制度的作用,但在另一方面,将国家、人民、乃至社会的利益置于第一位,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以及强调个人对国家、民族、人民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等,这些高尚思想都应加强中学生人生观教育时大力弘扬。

二、学习孟子“修已修身、反求诸已”的人生观,加强中学生自身修养

孟子在“性善说”中,认为人性中具有善端,提出“仁、义、理、智”四德,而重在人为。孟子还提出了扩充善端的修善途径,即“寡欲、养气”等。“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根据。孟子还提出了“反求诸己”(《孟子·离娄上》第四)“内视”等原则方法,“反求诸已”,包括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等。只有受教育者主动积极的参与,经常进行自我反省,才能实现内化,进而进行自我教育。这一点对当前加强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有着很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三、学习舍生取义、重义轻利的浩然之气,做一个一身正气的人

孟子十分重视人格的尊严,重视人的志气,反对出卖人格,出卖灵魂丧志以求荣。孟子提出“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无论是处于贫贱还是富贵,都应保持志的不变,这便是中国人应具备的正气、骨气,亦即浩然之气。在历史思想史的学习中,我们要教育学生生就要生得光明正大,顶天立地,死也要死得其所,为民族、为公义而死,义无反顾。“舍生而取义,杀身以成仁”,光照千秋,这样才能为世人所景仰,更值得在中学生中大力弘扬。

四、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生存与发展观,不断磨炼中学生的意志品质

孟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聪明才智,都是从艰苦和患难的锻炼中得来的。人之所以有道德、智慧、本领和才能,是由于他经常处于灾难逆境之中,他们时常提高警惕,考虑患害也深,所以他们往往通情达理。孟子说“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一个人只有终身处于思虑之中,才能避免随时可能发生的祸患。人常在困难忧患中生存成长,要发奋有为,时刻处于兢兢业业之中,勇于斗争,以此修已,则可以造就英雄,以此治国,则可以免患图强。这一认识在当今社会仍然很有借鉴意义,它反映了道德教育与修养中的一条规律,在实践中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与道德品质,乃是造就一个有所作为的人的必备条件。

总之,在高中思想史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加强对我国古代思想史的学习,取其精华,将其与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结合起来,并以此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在推动高中思想史内容学习的同时,更好地为现实服务,以加强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作者单位: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区一中

猜你喜欢

人生观中学生价值观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