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营造合道德的物理课堂

2009-09-30杨世乐

新课程·上旬 2009年21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

杨世乐

摘 要:课堂教学,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应高度重视课堂教学过程本身的道德性,物理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物理学科知识,同时也担负着育人的责任。物理课堂也应该“让学生过合道德的课堂生活”。

关键词:合道德 道德课堂 课堂生活 课堂教学

学校是文明生活的传播者,是人格成长的引导者,是个人发展的促进者。真正的学校,始终是充满德性力量的学校。

作为学校教育主阵地的物理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不能只注重物理概念、公式、规律的理解和运用,片面追求物理学科知识的逻辑性和完整性,也要担负起培养“道德人”的重任。应高度重视物理课堂教学过程本身的道德性,“让学生过合道德的课堂生活”。要让学生从课堂生活中“得到愉快、幸福与满足;得到自我的充分发展与自由;得到唯独人才有的一种最高享受”(鲁洁语)。

一、尊重与关怀——体现物理课堂的生命性

合道德的课堂,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关怀,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友爱,人格力量的彰显和培育,智慧的开启和弘扬,表征学校独有的人道主义情怀。对学生要有爱心,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

物理教师不应该只从物理教学的目标出发约束或拔高学生,相反,教师应该走进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的学生的生命世界。物理教师负有关怀学生的责任,只有关怀的行为才是建立师生间信任关系的基石,只有关怀的行为才能给学生被关怀的温馨感受。在物理知识的教学中,教师最关心的也不应该只是冷冰冰的物理概念或定律,教师要通过发掘物理学科与生活的关联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打消其对物理学科的隔膜感和无用感,促进学生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增强物理知识的亲和力。

物理学史本身就是一部科学创新史,科学家一丝不苟、锲而不舍、不惜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可以使学生受到意志品质的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物理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有关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完善学生的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操,用物理学家的人格美来激发学生献身科学的热情,提升学生的道德理想,“关注人的生命的整体发展”,“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二、体验和交往——体现物理课堂的生活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误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事实上,道德产生于交往,没有交往,没有体验,一个人就不可能获得由交往所生发的心灵体验,也不可能真正懂得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同样也就不可能懂得体会生活的真义。

物理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充满着“活力”的人的世界。让学生参与大量的动手活动和体验,绝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一些操作技能,而是让学生在动手和体验的过程中获得探求真理的热情,甚至狂热的情感体验,“在活动、实践基础上通过交往促成学生的发展。”在进行抽象的物理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构建学生体验的活动情景,使物理走进生活。例如,在学习“超重、失重”时,我让一个学生站在体重计上,先让这个学生与其他同学猜想其下蹲时体重计的示数变化情况,然后又让几个学生体验下蹲动作,通过他们的体验来验证他们的猜想,并以学生的体验获得的结论为材料展开失重、超重的教学。通过体验使学生体会到:决定超重与失重不在于物体运动方向(现象),而在于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本质)。通过这样的在一定情景下的体验,使教、学成为一种享受和一种愉快的体验,使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学习转变为生动的、形象的问题的探究和解决。通过这些学习活动,使物理学习的内容接近生活,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世界,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与物理有关的问题,使物理概念、公式、规律不再是死的知识,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活的工具”。在不知不觉中从物理课堂走入现实生活,在经历生活体验中建构物理知识体系。

三、对话与交流——体现物理课堂的平等性

对话可以达成双方平等的交流。对话是两个主体间真正的交流,这样的交流是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之上的。它要求师生之间营造出一种活泼生动、和谐融洽的教育氛围。对话需要师生真诚投入,唯有真诚,才会使师生双方,特别是学生敢于、愿意敞开自己的心扉,随时准备倾听甚至接纳教师的观点,并不因改变自己而难堪。对话需要师生双方,尤其是教师不断地自我反省,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并愿意自我反省。只有以自我反省为基础的师生对话才能真正促进双方的发展。智慧常常是在相互交流、撞击中产生,在相互启发、补充中完善。教学活动中师生情感交流和谐融洽,教师课堂上和学生的谈话和蔼可亲,对学生回答问题时,答对的教师应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使学生感到愉快、有信心;答错的或不会的,要给予启发、引导,使学生在欢快、轻松、民主的气氛中学习。教师以极大的热情和责任心去感染学生,使学生愿意学物理,把学习物理作为一种志趣而不是负担。

保罗·弗莱雷认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意义的教育。”合道德的课堂追求一种主体间的平等互换的对话语境,期待着师生真正达到“面对面、心对心”的交流。

四、独立与自主——体现物理课堂的主体性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只有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让学生以主体介入教学过程始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让学生做学习过程的主人,才能真正实施合道德的教育。

物理新课程倡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倡导“教学方式多样化”,渗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充分肯定和尊重学生,开发和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创造和张扬学生的主体价值要把尊重主体和引导主体、开发主体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为学生学习的个性化指明了方向,也为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搭建了平台。

合道德的物理课堂在本质上是一个以提高个性生活质量以及生命价值和意义为宗旨的特殊的生活实践过程,是每个学生实现其人生发展的一种心路历程。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显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提升自己生命的质量,进而焕发生命的活力,活出生命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J].教育研究.1997.(9)

2.侯晶晶,朱小蔓.诺丁斯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2004.(3)

3.鲁洁.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塑造知识人〔J〕.教育研究.2004.(6)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百祥路148号江苏省邗江中学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
从“会读”到“会写”的课堂教学策略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高校课堂教学探讨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高效课堂教学中的活与实
课堂教学中示范应注意避免的四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