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该是“越来越清晰”

2009-09-30陈允斯

新课程·上旬 2009年21期
关键词:商榷古诗

陈允斯

摘 要:对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望天门山》的后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意思,在《教师教学用书》中给出一个解释,本文主要是对这个解释提出一些供讨论的意见。

关键词:望天门山 古诗 教师教学用书 商榷

《望天门山》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如下: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它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

在这课的课后第二题要求学生来说说《望天门山》后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意思,再想象一下诗句描写的画面。为了给教师作参考,在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教师教学用书》第110页中给出这两句诗的大致意思:“两岸的青山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边驰来。”

对后一句诗“孤帆一片日边来”的解释:“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边驰来”,是非常贴切的。虽然句中并没有形容“小舟乘风破浪,飞驰而来”的字眼,但从诗歌第一、二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中,能让读者感受到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以及由于两山夹峙,宽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水流湍急的奇观。可以想象得出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人坐在小舟上,随江直下,自然会产生一种乘风破浪,飞驰而来的感觉。然而对于前一句诗“两岸青山相对出”,解释为“两岸的青山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则有值得商榷之处。

首先,从诗句的意思来看,这一句写的是诗人随舟顺流而下时,望中所见夹江对峙的雄伟的天门山越来越近,从而产生一种两岸的青山相对而出的感觉。对此一句诗,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中提到:“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而《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解释,则让人有种“雾中望山,若隐若现”的感觉,未能体现出“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的那种“相对出”的感受,也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

其次,从作者运用的艺术手法来看,在这一句中运用了动静手法,化静为动。《唐诗鉴赏辞典》中指出:“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在这里,诗人单用一个“出”字,就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而《教师教学用书》的“两岸的青山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的解释,则少了一点诗中所描绘的那种“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的美感,也反映不出诗人在句中运用一个“出”字,化静为动的艺术手法。

最后,从实际情况来看,诗人“望”的立脚点是在小舟上。舟行在宽阔的江面上,人在舟中,可以放眼四望,“青山”“碧水”“夕阳”等景物应该是一直都在视野之中。诗人坐在小舟上,顺流而下,两岸的青山因“由远及近”,应是看得“越来越清晰”,而不可能是“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

对“两岸青山相对出”这一句诗,是否可以仿照《唐诗鉴赏辞典》所讲的那样,给出其意思:“两岸的青山扑进眼帘,显现出越来越清晰的身姿”。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孩子,给出这样的解释,他们可能不容易一下子弄明白。但如果引导他们回想一下,平时他们坐在飞驰的火车或汽车上,张眼往窗外望,路两边的树木、房屋等景物,是否也会有一种扑面而来的感觉。这种联想,将会有助于他们对这句诗的理解,也有助于他们想象出诗句所描写的画面。

参考文献:

1.语文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开发研究中心: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三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

2.俞平伯等人.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12月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猜你喜欢

商榷古诗
古诗中的鸟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应是易安居士“憔悴损”
人教实验版高中《语文》(必修1)指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