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走出高职语文教学的困境

2009-09-30

新课程·上旬 2009年21期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高职教育自主学习

钟 菠

摘 要:当前高职语文教学存在着“学生不愿学、教师不愿教”的困境,学生学习效果很差,效率很低。如何扭转这种局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这是从事高职语文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语文教学 自主学习 探究性学习

当前,高职教育因其重技能的培养而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但与此同时,包括语文在内的基础文化课程却因其性质而被边缘化,因此,高职语文处于一种“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尴尬境地。甚至,一些高职院校的领导及一线的语文教师也认为专业课才是重要的,只要学好一项专业技能,以后就不愁没饭吃,其他的基础课程只要过关就行。基于此,高职语文教学的处境就可想而知了。殊不知,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的课程,它能激发学生想象,锻炼创造性思维能力。高职语文教学承载着培养有内涵、有修养的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性技术人才的使命。

如何扭转高职语文教学的不良现状,使之向着“教师乐教,学生爱学”的方向发展,这是每一位从事高职语文教师一线教师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明确职业教育目标,更新教育观念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语文学习是其他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其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学习语文,不仅仅局限在能多认识几个字,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门人文学科的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扎实的语文功底囊括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它会对专业技能的学习、领悟产生积极的作用。可以这么来理解,职业技能是技术,是物质性的;人文思想则是精神层面的。物质重要,精神也不可缺少,高职语文教学就是要给学生奠定精神的基石。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技能性人才。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的培养,绝不仅仅是专业技术的培训。职业技术的培养是建立在对大量的基础学科学习的基础上的,以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宗旨。而单纯的专业技术的培训只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走捷径的做法,这种教育追求对技术的掌握要立竿见影,但缺乏扎实的长效的支持,一般无法经受住时间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考验。

因此,高职院校一线语文教师在新生开学之初,就要让他们认识到这一点,让他们明白学好语文对以后生存、发展的重大意义,使之树立起“学好语文”的决心,自觉承担起学好语文的责任,这一点无疑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与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也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这些都给我们语文教学活动提供很好的启示。一旦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一种学习的热情,促使其去主动学习、钻研、创造,而这些活动又必然会反过来促进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大发明家爱迪生仅受了三个月的正式教育,是他母亲的引导和他自己对一些不解之谜的浓厚兴趣吸引他,最后成就了1000多项新发明。种种事实说明只有兴趣才能提供不竭的、强大的学习动力。语文教学亦是如此,当代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在学生入校伊始就要求学生写日记,并规定题为《学习是一种乐趣》,这种日记学生要从之一写到之九十九。其目的无疑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发掘学习的乐趣,从而自然而然地激发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使之能够保持下去。多年的事实证明魏书生取得了成功,其辉煌的教学成果全国瞩目。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导启发、设置情境、集体讨论、辩论,还可关注一些热点文化现象,启发思考,搜集资料,实现真正的探究性学习。

三、在“放手”中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是教育成功的最好证明。长期以来,教师精心备课,把课文从背景、字词句、段落、中心思想按照标准套路解析得明明白白,学生囫囵吞枣,被迫接受。由此,其思考权、尝试权必然会被无情地剥夺。教育不应该剥夺学生的这些权利,也不应向学生强加什么,而应该为其提供广阔的自由发展、翱翔的空间。教师要经常鼓励他们多读、多看、多想、多写,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思考。教师要变传授知识为激励思考,可以让学生复述故事概况、试讲某些段落、讨论某个问题、留时间给学生查阅工具书、上网搜集相关资料、写读书笔记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能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使其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性,增强自学、自悟的能力,真正改变长期以来“教师主宰课堂——满堂灌”的不良现象。

四、在语文教学中倡导适量的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广泛的阅读情趣,比学生先行一步,才能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教师在开学初,可以给学生列出阅读书目,推荐有代表性的名家、名著,乃至时下报刊的精品杂文。无论教师对课文讲解多么精细、幽默、风趣,但是,光靠教师在课上喂一些“细粮”,对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课外吃点“粗粮”,纯粹的课内“细粮”会导致“发育迟缓,营养不良”。缺乏课外阅读这一源头活水,那么,他们的词汇、语言、思想仍会近于枯竭,自学能力、表达能力仍会低下。相反,阅读广泛的学生,一般接受能力、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比较强,他们反应敏捷。在作文时,他们就不会语尽词穷,而往往能够拓宽思路,有感而发,写出情真意切的好文章。教师应该对课外阅读提出较宽松的建议。要求不可太精细,只要有真情实感,让学生把他的领悟经由口头、书面的形式与同学分享,展开讨论。独立思考是学习的灵魂,表达主体才会是学生自己。

总之,要扭转高职语文教学的不良局面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容易事。它需要一线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坚持与时俱进,本着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综合性技能型人才的目标,积极探索,不断总结。希望此文能给高职一线语文教师一点小启示、小帮助。

参考文献:

1.[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论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张华.《经验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

作者单位: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张家港学院

猜你喜欢

探究性学习高职教育自主学习
探究性阅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策略的培养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