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的激励式分层教育初探

2009-09-30贺耀葵

新课程·上旬 2009年21期
关键词:分层家长同学

贺耀葵

新课标要求学生应该成为课改的主题,应该成为课堂积极的参与者。但学生初进中学时,水平参差不齐。通过对数学兴趣问卷调查,有许多学生厌倦书写。其实这批学生有足够的能力解决数学课上的问题,关键是数学课上并没有给他压力,他也不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所以在行为上出现了问题,不够专心,讲闲话,让老师头疼,有老师在这一反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如何分层订目标,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呢?可以把一个班的学生按水平分为A、B、C三个小组,对于每个小组的学生制订不同的目标,制订评价标准,规定学习的期限,这样,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勤奋起来。数学对他们来说不再是感到困惑、害怕,给他们多一点学习数学的权力,而不是老师一定要他们完成多少,让他们选择学什么和怎么学。这样就能促进他们的数学学习。A、B、C各个小组的学生可以自由跨越。当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跳到A层,也可以降低要求退到C层。具体实践下来,大多数学生不再害怕数学了,都能够尝到成功的喜悦。课堂上增加了学生的个人成长记录袋。因为所有的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是独特的、丰富的、具体的。运用成长记录袋可以鼓励每一位学生好好地学习数学。成长记录袋可以记录学生课堂上最有价值的一次提问,也可以把最好的一次作业或最理想的一次成绩、优良或最好的一次作品收集起来,也可以把自己不成功的经历总结起来,老师可以在每一个阶段给学生进行一次有价值的评价,也可以帮助学生收集到一些有利于他们成长的证据。当学生看到他们的成长记录袋时,看到他们学习数学的一些历程,想必每一位学生都会热爱数学。

还有的老师为了帮助每一位学生,激励每一位学生,让家长参与了教学工作,成立家长委员会。有许多家长一开始并不愿意到学校来,他们认为到学校来只会听到同一个声音:你的孩子很笨,课堂上不遵守纪律,学数学不开窍。或也有家长谈到数学好难,我小时候数学学不好,对孩子也没有信心。我们老师在这一方面做得很好,善于与家长沟通,以实际行动感化家长,积极大胆地请家长参与教学工作中来,一起观摩数学课,还要求家长誊批作业,为学生创建了一个稳定的家庭学习环境,家长的参与大大提高了各个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极大热情,也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发展。有些家长甚至还请来了教育专家对孩子们进行了心理辅导呢。

在作业方面,我们老师通过集体备课,尽量设计少而精、多功能。趣味性强的作业,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如果老师像指挥官一样发布同样的作业指令,所有的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写,长期如此只能不断地淡化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为避免如此,严格控制作业数量,尽量减少机械重复的练习、补充性的学习、取舍性的练习、条理性的练习、概括性的练习,以适应学生喜欢多变的特征。练习分层次的设计,高层次的同学解答难题,低层次的同学解答一般性的题目,鼓励低层次的同学解答难题等等。高与低、难与易都是相对的,关键是让每一个同学都主动参与学习,在班上逐步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风,即在两者不断转化过程中,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得以提高了。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三角形ABC的两边a=3 b=4,求c。有许多同学会答c=5。这就让低层次的学生通过这个问题把其思维过程中存在的“潜在假设”现象暴露出来了。学生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层次高些的同学能够马上意识到题设的三角形并不是直角三角形。老师接下来还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在直角三角形的两边a=3 b=4,求c。此时还会有部分同学回答c=5。“潜在假设”再次出现。层次好的学生马上就会意识到要分清情况讨论1.如果C为直角,则c=5 2.如果B为直角,则c=■但是会有学生出现第3种情况,如果A为直角,可能吗?学生出现了“思维定势”,通过分析,A不可能为直角。学生能力得到提高。进一步,老师课继续设计这样一个问题,abc是锐角三角形ABC的三边,a=3 b=4,求c的取值范围。这个问题可作为程度好的学生的思考题,这个问题也会激发所有学生的热情,都会想去挑战。这样分层设问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

在处理教材上,老师也会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情况,课堂上巧妙地采用心理战术,使每一个同学都能投入地学、主动地学。例如鼓励低层次的同学大胆发言,用相对容易的问题激发他们学习的信心,对每一次的回答都应予以分析和表扬,鼓励各层次的同学解决较难题,及时引导,树立解难题的信心。

要真正实施分层激励式数学教学还要改善我们的课堂教学。为此,我们老师要经常在一起研究教材、研究教法、写出教案进行评价,切实可行地实行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来,“问”起来,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各个层次的问题。激励式阶梯教学法教案的设计要以“问题”为中心,层层问题要调动各个层次的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有点难度,为什么呢?问题要怎样给出,是学生提出还是老师设问,问题有没有针对性,能不能达到效果,针对程度好的如何设问后进生,如何设问才能调动积极性。为此,我们教师不断地进行听课、评课、改正。最后总结出1.问题应该由学生提出。在我所教的班级里,我曾经尝试过,老师精心备好课,课堂纪律也很好,学生也真正听了课,但往往有这种感觉,学生模仿能力强,往往涉及到单个知识点的题目,学生做得很好。但一旦往后学,学生就苦不堪言。为什么?前面的知识忘了,公式怎么用也不会了。我想,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没有针对性,学生也处于被动的地位。程度好的学生吃不饱,程度差的学生没有真正弄懂,成绩不理想,越发失去了学数学的兴趣,根本谈不上“分层”教学及“激励”教学了。后来改进了教学方法,让学生提问,要学生提问,必须让学生自己学习。我出若干个问题,引导那些“差”生去学习。根据学生的问题,老师答题,最后整理。这样,学生学得轻松,能够理清自己的思路,把要学习的内容真正地化为自己的知识,慢慢的大多数学生都会进入学习状态,就会有更多的问题提出,从而让“每一个学生发展”;2.对于老师要制定一个长期计划,改变评价学生的方式,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未必能马上尝到考试的甜头。如果老师过于关注分数,必然使学生的自信心受挫。有很多学生认为自己笨,再也不敢向老师提出问题了。那么老师一定要经常给学生讲道理:分数高并不代表学得好,学习也不仅仅是为了分数,而学习的过程将会多么的有趣。从而让学生去体验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让学生关注的是学习态度、学习的习惯。要求学生个人多进行纵向比较,自己是否进步,引导学生克服对学习的畏惧心理,体验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及通过自身的努力解决问题后的兴奋感,逐步增强自信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追求的是个体的心理体验及对个人能(下转第44页)(上接第43页)力的挑战,比较容易地激发学生的积极的心理动机。此外,这种方式,容易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让“每一个学生发展”;3.要让学生的问题有价值。这就要求老师研究好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学会引导学生解题,而不是直接告诉他答案,要他学会质疑,学会分析,明白数学题目是一个连续的推理式的行为过程。一定要让学生完整地体验分析过程,获得经验,增强信心,提升能力,有“价值”的问题才会慢慢出现,不同层次的学生才会发生质的飞越。在进行分层教学的过程中,也有不少的疑惑:1.班级学生容量太大,老师在实施过程中优势不能面面俱到,感觉非常辛苦。2.课堂时间缺乏,往往不能完成教学任务。3.有许多方案必须要得到学校的全面支持才能得到实现,而现实往往条件不成熟。尽管这样,激励式的分层教学的效果是好的,值得在广大教师中推广。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第四中学

猜你喜欢

分层家长同学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雨林的分层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家长请吃药Ⅱ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