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实践与理念的差异

2009-09-30徐学成

新课程·上旬 2009年21期
关键词:爱因斯坦态度价值观

徐学成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体验,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是当代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然而,笔者在教学实践及教学研讨中,却发现了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是“他人强加”还是“主动汲取”

走出“政治语文、思想语文”的怪圈,《新课标》鲜明地提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就是新课标对人性的尊重,对“人”的终极关怀。

但是,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应是教师强加的,而应是学生真正体验的;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应是教材强加的,而应是学生真正思考的。

是“他人强加”还是“主动汲取”,这是一个理念问题,是能否体现“以人为本”的关键问题。主动汲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可能会熏陶影响着学生的一生,而“他人强加”的情感体验可能会是过眼烟云,甚至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是“墨守文本”还是“适度超越”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面临这样的问题:由于时代变迁等原因,课文作者当时价值观已经迥异于今。这时,作为担负培养祖国未来的建设者、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如何既尊重作者的本意,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又引领学生获得真正的适合于当今时代的价值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时,如果不能结合当今时代反思一下的话,如果不能深入体会林冲精神本质的话,不少学生无疑会在“英雄”的概念上烙下“打打杀杀”的影子,笔者就曾亲眼见到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学完了这课后,课间一片热闹,不少同学都在模仿课文里的棍棒表演,甚至高喊“来,来,来”的景象。

在教学《船长》一课时,我去问这个班的几个学生:“如果你是船长,你会怎么办?”有一个学生这样回答我:“我也要像船长那样,做一个‘船在人在,船毁人亡的英雄。”我呆了……愣了半晌,我抚摸着他的脑袋,说:“孩子,人的生命是无价的,做任何事情只要尽责即可,因为还有更多有价值的事情等待我们。”他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我们有责任告诉学生:哈尔威的确是个令人景仰的了不起的英雄,但在今天并不可取,我们只需要做一个尽职尽责的英雄就行了,而没有必要非得牺牲自己的生命。

所以,重视文本的价值取向,这是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支柱,如果失去了这个价值取向,语文便不能再称之为语文了,语言文字便成了一堆符号的堆积物。但是,如果一味地迁就于课文的价值取向,而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没有适度的“超越”,这无疑是读了“死书”,其害大焉。

三、是“浅尝辄止”还是“深入挖掘”

张庆老师说“教材要钻研,目标要整合,训练要扎实,拓展要有度”。深入挖掘,“钻研教材”,才能教好学生,这几乎是每一个教师的共识,也是一个老得不能再老的话题。然而,就是这个问题,一再地折腾着我们的语文教学,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方面的浅尝辄止一直也不是一个稀有的现象。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一文,课文描写爱因斯坦邋遢外表和可笑的行为,注重了在他的语言和行为中表现了他那颗非凡的“平常心”,而正是这颗伟大的平常心,才让爱因斯坦成为了最受瞩目的伟大的科学家。教学中,教师因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在课文的语言文字间深入品味、游刃有余的话,学生必将深入体会到爱因斯坦作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和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平常人的“平常心”。这时,学生必将对课文有了一个更深刻,更完整的体验。

是“他人强加”还是“主动汲取”,是“墨守文本”还是“适度超越”,是“浅尝辄止”还是“深入挖掘”?前者,是穿新鞋走老路,唱的是新课程的曲儿,走的是原来的路,换汤不换药;后者,则是从课程的根本理念出发,换药换汤,真正的以本为本,以人为本。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县欢墩镇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爱因斯坦态度价值观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成功来自谦虚
勤奋努力的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怎么庆祝生日
态度决定一切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