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润物细无声

2009-09-30留婉珍

新课程·上旬 2009年21期
关键词:创设德育课文

留婉珍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应以课文为载体,以情感体验为手段贯穿于小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古人说:“文以载道,文道合一。”道出了语文教学的显著特点。即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凭借一篇篇课文进行,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既要学到字、词、句、段、篇这些语文知识,又要通过学习,受到一篇篇课文的思想内容的熏陶和感染。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德育的渗透,应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贯穿于小语教学的各个方面。

一、通过课文中的英雄人物事迹,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教材中佳篇众多,有的以浅显、优美的语言多视角、全方位地表现了大自然的美。有的以激昂的笔调描写如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以此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美育是育德的摇篮,是育智的风帆。通过反复地朗读,从中感悟文章灵魂之所在,使学生认识到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和基础。山川河流、文物古迹,是一个国家的组成部分,是民族物质文化的象征。热爱大自然的人必然热爱祖国,真正感受到自然美,把爱景之情升华到爱国之情。比如我在讲授《我的战友邱少云》、《小英雄雨来》等课文时,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灵美、崇高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反映出英雄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发学生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在讲授《古井》、《挑山工》等课文时,向学生讲解那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是通过自己的劳动,给别人带来欢乐、带来方便。使学生认识到:爱国,不仅仅是轰轰烈烈的壮举,更多的则是于平凡之中见精神。以此培养学生树立从小事做起,从实事做起,从今天做起的美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二、通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是一种艺术,需要创设情境,打动学生的心灵,从而渗透思想教育。这就需要小语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情境中产生共鸣。如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实物,有的通过表演,利用音像等手段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意境,让学生入境、入情、悟理。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产生对知识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进一步理解课文意境,具体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德育的渗透。如教学《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我采取图文结合,让学生了解作者画这幅图的背景,仔细观察纤夫的神态、样子,激发了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反动统治者的憎恨。学习《桂林山水》,我让学生学这课前游览了安海五里桥、泉州西湖等景点,渗透了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

三、通过讲解、评析词句,渗透德育教育

每篇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总是蕴藏在字、词、句、篇中,小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理解、分析课文中的关键字、词、句、段,仔细地体会其中所蕴藏的思想感情,以达到明白事理,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这是小语教师渗透德育的最有效的方法。在教学每篇课文时,启发学生品读课文中的关键字、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探究出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何在。教师评讲精彩的语段,突出内在的思想,使品德教育寓在其中。如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我抓住重点词语来帮助学生理解。如: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通过“漫卷”“喜欲狂”“放歌”“纵酒”等词,启发学生体会诗人当时如痴如狂的情态。从“喜欲狂”中理解到诗人听到收复蓟北的消息,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从“涕泪满衣裳”“放歌”“纵酒”“漫卷诗书”等词语中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这样通过讲解、评析词句渗透了德育教育。

四、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语言情感是联系教材与学生之间的纽带,运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丰富的情感,生动的语言,能准确地表达文章的思想,又能把学生带入丰富的想象中来推动感情,语言直观也能推动学生情感,使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得到提高,教师利用导入语、过渡语、点评语、总结语,运用语言的描述,语言的美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范读、导读。加强学生的表情朗读,读中感悟,读中理解,通过教师的语言,生动地描述达到德育的渗透。范读导读带动学生,使学生进入角色,领悟作者的思想。在听说读中陶冶学生情操,从而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

总之,德育教育的渗透是通过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来实现,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去,实现教书育人。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市永和镇集英学校

猜你喜欢

创设德育课文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