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文积累ABC

2009-09-16赵勇新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材料素养课文

赵勇新

作文的提高离不开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丰富的积累。我认为写作文的积累主要从语言积累、情感积累和生活积累三方面人手。

第一,积累语言

《新课标》突出强调了语言的积累。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学生才能准确生动地表情达意。相反语言积累贫乏,将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那么,怎样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呢?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积累是基础。语言是写文章的建筑材料,要有意识的积累,建立自己的“名言佳句”簿,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积累中要善于学习课文的语言材料,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段要积累。语文课本在书前“说明”中指出:“多数课文后面介绍一则与课文有关的,有趣味的小知识,(或小资料,小言论,小趣闻等),以便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随便读读,不检查,不考试。”确实如此,课本的大多数课文的后面,都有一段被学生称为“花边文学”(放在小花方框中)的文字。如在《紫藤罗瀑布》后有一段唐弢关于生命的名段;《梅岭三章》后加上了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名句“人,最宝贵的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在每一篇古文后基本上都有典故,可以丰富我们的古代文化常识。这些语言知识的积累可供学生在记叙文中展开纵横驰骋的联想;可供学生作为议论文的论据,已足以应付一般性的作文需要了。

一篇篇课文组成的语文书,本身就是一本小小的百科全书,文中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人逸事、凡人琐事等都有涉足,只要作一番整理归类,不少内容都可作为写作的材料,真所谓“就地取材”。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语言的积累。要赋予语言生活气息,要能把语言还原于生活,发表一定的见解;在课外阅读中,对自己喜欢的语言,要能大体理解它的意思,摘抄下来;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自己喜欢的语段叙述出来,并注意运用语段中的一些词语。理解了的语言在记忆仓库中处于激活状态,才能犹如整装待发的士兵。才能文思如泉涌,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第二,积累情感

语文素养,不仅包含听说读写能力,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标准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伴随知识的学习,方法的掌握,能力的发展的过程而孕育,并随之发展。情感,不仅是热爱母语的情感,还有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还有人类共同的高尚的情感,如富有同情心、爱心、真善美等。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做真人,从童真的角度去看世界;在阅读中接受真善美的熏陶;在指导表达时,既要指导学生做到表达语言流畅,又要表达真实的情感,真诚的态度和人文价值观。情真始能意切,情真始能洞察人的心灵,情真才能创造出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的纷繁生活。

“情者文之经”,情感是文章的经线,没有情感的文章苍白无力,也无法感动人。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写作中除了要有丰厚的材料,语言的积累外,还必须有情感的积累。唐代诗人元稹说:”每公私感愤,道义激扬,朋友切磋,古今成败,日月迁逝,光景惨舒,山川盛事,风云景色,当花对酒,乐罢衰余,悲欢合散,疾痒穷身,悼怀惜逝,凡所遇异于常者,则欲赋诗。”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揭示了写作的心理体验,即在生活中每有情感“异于常者”,便抓住不放,便想写诗。他在多种生活景象中,无不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情感体验积累多了,写诗情感就多了。人秉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平时积累了这七情,写作时便能根据需要自然的流淌。这样的文字,是浸透了感情的文字,也是有生命的文字。

“无情未必真豪杰”,平时对观察的事物赋予浓烈的情感,赋予真情、深情、纯清、至情,写作时就能情真意切,字字动心。“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只要作者情感的积累丰富,写作自然情到笔至,妙笔生花。如杜甫对诸葛亮十分景仰,写过不少专门颂扬诸葛亮的诗,其中的一首《蜀相》,更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思慕之情,尤其结尾那堪称千古绝唱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把诗人对景仰者的极度的痛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泪满襟”的“英雄”是谁?回答不难,首先应该是诗人自己。

同样,朱自清的《背影》写得感人至深,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者真实地反映了父亲对儿子的真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深情。试想,如果没有这浓浓的真爱深情,只怕很难写出如此优美动人的文章来。

事实告诉我们,有了真正发自内心的“从肺腑中流出”的真情实感,就能做到“写山能情满于山,写海能意溢于海”,甚至让作品富于永久的生命力。李清照“坦荡春光寒食天”一词,虽不着一“情”字,然情采毕出,情味无穷;辛弃疾“落日楼头,断鸿声里”一词,虽未言一“愁”字,然谁不知词人的满腹的“愁”滋味呢?李清照辛弃疾的词何以取得如此好的艺术效果,其中之一是情感的魅力所致。

第三,积累生活

宋朝著名诗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意思是说,真正要学写诗,必须在诗外下工夫,也就是需要生活实践。学诗如此,学文何尝不是?生活中处处有写作的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如果仅仅限于作文课上的冥思苦想,那只能是无源之水。我们除了要在课外积极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作文素材库,有效解决“无米之炊”的问题外,还要指导学生带着思考去深入生活,并能通过生活的表面现象,看到它深刻的本质。

生活的一大内容是读书。美国的约翰·卢保克在《读书的乐趣》中说:“书籍所赋予我们的思想比现实生活所赋予我们的更加生动活泼,正如倒影反映的山石花卉常常要比真实的山石花卉更加多姿迷人一样。”从书中汲取写作的材料,是一条被事实证明正确的道路。不少的现代作家随身带着一个素材本,随手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为日后写作做好了必要的准备。据说,清代的蒲松龄在自家门口专门设置了一家茶亭,欢迎过往客人前来饮茶休息,听他们谈奇闻轶事,为写作《聊斋志异》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因而对生活“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清王夫之的《姜斋诗话》),这些生动的事例告诉我们,写作必须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提取素材,才能有源头活水。日常饮食起居,邻里亲情,迎来送往,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另外,邻里纠纷,市井吵闹,街头巷尾,商场一隅,都市风情,田园野趣,大院清晨,夕阳西下……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总之,写作积累,始终要依赖两条:一是深入生活,心入生活,这是开源;二是阅读,广泛读书,这是引流。两者结合,就是传统经验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精神的继承与弘扬。积累愈厚实,写作就愈有基础,文章就能根深叶茂开奇葩了,我们就不必感叹了,学生也会得心应手的。

(责编 李 晔)

猜你喜欢

材料素养课文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可爱的小瓢虫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材料
摇摇鹅
赠送折纸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