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课堂乘着情境的翅膀飞翔

2009-08-21朱以秀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09年4期
关键词:南郭先生自然段想象

朱以秀

在提倡培养创新人才为教育主旋律的今天。我们作为教师,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创新,意味着我们要把课堂变成学生思维最活跃、学生的思考最能体现自我独特个性的课堂,激励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智慧大胆质疑、大胆发现、大胆表达自己虽然带着稚气童真却充满想象、充满灵气的心声。

一、想象活动——促语文知识生活化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总是伴随着想象,有了创造的想象,才可能有创造的行动。如我在教《小镇的早晨》时,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几个问题进行有机训练,深化了主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学完写“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这一自然段,我启发学生一边想象,一边轻轻用铅笔画下来:一条穿镇而过的小河,架着一座半月形桥洞的小石桥,桥下有小船悄悄摇过,太阳出来了,它把光辉洒在楼房顶上,洒在绿树上。远处的树林里,一群早起的老人们正在展练呢!这是一幅多么详和而又迷人的画面啊!学完“小镇的早晨是热闹的”。这一自然段,我让学生自己去想象,让他们置身于繁荣的小镇中,学生们立即自告奋勇地充当了摇橹的船民、卖菜的小贩、摆小摊的主人……学过“小镇的早晨是紧张的”这一自然段,学生在我的引领下,插上想象的翅膀:读书的孩子用功地学习,希望自己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上班的人们尽心地工作,希望全家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渔民忘形地撒网,希望今天能卖上一个好价钱……

二、趣味活动——促语文知识趣味化

将语文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活动中,符合小学生好奇、好胜和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语文课本通常注重知识的文学性、系统性而忽略了趣味性。我们应根据儿童特点活化趣化教材内容,教学中可适当创设一些趣味性活动,如我在教《黄山奇松》这一课时,有学生问:“课题中的‘奇是什么意思?‘奇松是什么样的松树?”针对学生的问题,我先让他们查字典理解“奇”的意思,而后引导学生读一遍课文,比一比谁做导游最合适?听了我的话,学生们立即饶有兴趣地找出课文中写到的黄山奇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学生由此对黄山奇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不但能准确无误地认出哪些“奇松”,还记住了它们的名字和特征。

三、操作活动——促语文知识形象化

历来的语文课注重动口动脑,但却不太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思维往往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最容易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要为学生多创设动手操作活动,让他们动手划划、做做、填填,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操作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寻找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问题。如我在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三个训练项目:一是动手划,圈划重点词语或是不理解的内容。二是动手填,在备课的过程中,我精心设计表格,将文中的内容以表格形式出现,在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把关键词语填入表中。三是动手切,让学生自己来横切或者竖切苹果,并且让学生思考自己切过后想说什么。这样,既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更让学生用自己的实践行动证明并运用了“创造力”。

四、质疑活动——促语文知识问题化

问能解惑,问能知新,任何科学的发现无一不是从问题开始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能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学生比只能解答问题的学生更聪明。其聪明之处就在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包含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多创设学生的质疑活动。同时还要认真发现和捕捉好的疑点让学生质疑,带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学习《我也是普通的一兵》这一课,有位同学提出:“我觉得用‘我也是普通的一兵做题目不够准确,因为它做题目只能概括文章前一部分的内容。但是这篇文章全文一共是9个自然段,有6个自然段写发现民船遇险时,刘少奇同志下令‘立即停船抢救,写了他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和大家一起全力抢救人民群众的感人事迹。所以应当把它改一下,用刘少奇同志说的另一句话‘立即停船抢救来做文章的题目。”听了这一位同学的发言,另一位同学也提出:“我认为,还可以用‘抢救群众要紧做题目。这篇文章重点写的是在人民群众出现生命危险的时候,刘少奇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严肃地对船长说‘抢救群众要紧,反映了刘少奇同志关心群众胜过自己的高贵品质,用‘抢救群众要紧也可以。”听了他们的发言,我觉得这两位同学不但很好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而且说得非常有道理。

五、讨论活动——促课堂教学合作化

讨论可拓宽学生的参与面,是调动全体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有效手段。讨论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设亲切和谐、平等互助的课堂气氛,还可进一步完善健康的人格。据此,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设计能拓宽学生思路的问题,引导学生变换角度灵活思考,开展不同意见的争论。如教学《滥竽充数》一文时,我引导学生广开思路,说一说:“南郭先生逃走后,他会怎么办呢?”学生纷纷开动脑筋,积极发言,有的说:“南郭先生一回到家就后悔了,他决心刻苦学习吹竽,最后他终于又回到了宫中,而且吹得非常出色。”有的说:“南郭先生回家后什么事也不做,活活地饿死了。”有的说:“南郭先生回家后,用了几年时间学会了吹竽后,可是齐泯王意外死亡了,他的儿子不喜欢听吹竽,南郭先生又只好回家了。”有的说:“南郭先生想通了,他不但学会了吹竽,而且不再去宫中了,天天在街上吹给过路的人听:”还有的说:“南郭先生请教两位在宫中吹竽的人,可是那两个人也是‘鱼目混珠,也只是鼓着腮帮,接着竽眼儿而已,南郭先生心安理得了,又大摇大摆地混进宫中啦。”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看哪一种想法最符合实际,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最后一致得出:“南郭先生回家后用心学吹竽,最后还是回到宫中”这一结论。这样一来,既鼓励学生求异又重视学生求佳。而后,我又让学生谈谈学习这则成语故事的感想,学生的想法也是五花八门:“不会就是不会,干嘛要假装会呢?”“这位南郭先生胆子真大,他居然敢在宫中混饭吃,难道他就不怕杀头?”“南郭先生还有点自知之明,还知道逃走呢!”“我们不能学习南郭先生,在学习上我们千万不能不懂装懂。”有个学生还说出了这样颇富哲理的话:“齐宣王和齐泯王难道就闲着没事做吗?干吗要这么多人专门吹竽给他们听呢?”这些发散思维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六、比赛活动——促课堂教学竞争化

根据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教学时,我常根据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创设比赛的环节。开展一些“争红旗”、“上长城”、“抢蘑菇”等小组或个人的竞赛活动,使学生在练中有争、练中有乐,在紧张和兴奋中品尝一节课的收

获,享受成功的快乐。《小儿垂钓》后两旬“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中“招手”之意历来存有异议。我认为,这正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萌生探究欲望、进而实现自主学习的良好契机,便导演了一场有趣的“辩论赛”。我告诉学生:“‘招手一词历来有两种理解,一种意见认为,‘招手指摆手,意思是:呀,别过来,别吓跑了我的小鱼儿!另一种意见认为:‘招手就是招手,意思是:嘘,别出声,凑过来,我指给你看!”数百年来,许多专家、学者争论不休,至今没有定论。今天,同学们有信心来论一论吗?虽然只是简单的两个字,但理解起来意思完全不一样。思考一会儿后,两方学生都开始用自己的语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就在双方争论不休时,我适时地说“诗歌是以前诗人留下的,具体的解释谁也说不上来。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想象。只要合乎情理,都是正确的。”我这样一说,学生们都想通了:哦,原来这两种理解都行。

七、评价活动——促课堂教学反馈化

实践证明,教学中反馈信息越畅通越及时,教学成效就越好。为了缩短信息反馈周期,提高教学效果,应创造多种评价活动形式,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如读课题《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擀时,我没有范读,而让他们自己体会:朗读这句话时,哪个字读重音最能表达课文的意思?结果,同学们据理力争,有的说:“我把‘你字重读,意思是父亲叫儿子去做。”有的说:“我把‘必须字重读,意思是儿子一定要做。”有的说:“我觉得‘这条鱼字重读更好,意思是这是一条不能带回家的鱼。”还有的说:“我觉得‘放掉字重读更好,这表现儿子应该按父亲说的去做。”同学们都针对自己的读法说出了理由,这几种读法都是最佳的。这样,学生在课堂上都主动参与了学习,不但开阔了他们的思路,还培养了他们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

只要我们教师创造性地挖掘、研究和使用课堂中的创造性因素,创造性地教,就能够唤起学生创造性地学,教与学就能碰撞出创造的火花,使语文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广阔天地。采用多种手段创设语文情境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想象和思维。促使智力和语文能力的发展。这是一种自主、自动的学习。同时,教师创设的富于感情色彩的情境容易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震动,切身的体验,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受到了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在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习变成一种自在、愉快的情感交流活动。知识、能力、智力、情感多方面的培养揉合在一起,才能得到和谐发展的整体效应。

猜你喜欢

南郭先生自然段想象
唉,真是报应啊
快乐的想象
一生
秋天
滥竽充数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美丽的秋天
续写《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后传
想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