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看待小学生“篡改”歌词

2009-08-21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09年4期
关键词:童谣小学生家长

张 创

在很多校园里,私下流行着这样的童谣:“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每天起床最早、睡得最晚的人是我是我还是我。”“太阳当空照,骷髅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我去炸学校,心情特别好。一拉弦,赶快跑,轰隆一声学校炸飞了。”“现代老师武艺高,个个都会扔飞镖,教学更是有法宝,不是作业就是考……”

这些童谣内容,有的诙谐,有的抱怨,但多数是学生们的生活及心理写照。《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的编辑们,从这些童谣中品出了孩子们的幽默、快乐和苦恼,于是专门收集了31则童谣,没有修改和润色,原汁原味地端给了读者。有的家长说这是在糟改唐诗,有的老师说唱这种童谣,让我们还怎么教课?

就在媒体和读者为这些童谣的健康与否争执不休时,《少年儿童研究》杂志近日分别召开了小学高年级学生、家长和老师的座谈会。有的孩子说,挺好玩的,我们早就唱了;有的说,我看了笑得在床上滚来滚去;但没有一个孩子说,因为传唱这些童谣,让他们更加仇视学校。

老师有些担心学生传唱这样的童谣会加剧老师和孩子之间关系的紧张度,家长则希望自己的孩子最好接受纯净的教育,不要听这些调侃和牢骚,更不要向他们推荐变了味的“唐诗”。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专家孙云晓认为:沉重的学习压力,不尽如人意的师生关系,尚未改革到位的教育教学方法等,是引起学生诸多不满的众所周知的原因。孩子们通过童谣的形式来发泄自己的不满,从心理学角度看,是种自我防御机制。能借此使紧张的心理得到放松。唱这类童谣的孩子大多都有—个较为平和的心境。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陈会昌教授说,童谣自古就有,是孩子们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现在的童谣流传势头比以前要广得多,这是一种校园的亚文化或亚亚文化。单靠禁止是禁不住的。出现这些童谣的原因应该有两点,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大,为了减轻压力,编一些校园童谣来说一说,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另外,现在孩子个性开放,生活环境多元化,自由度也超过以前,他们压抑自己的程度比以往要少。

对于童谣,陈教授说,“我觉得它就像前一段时间在学生中流行的电子宠物。孩子拿到宠物时,心情大多很放松,情绪处于愉快的状态。只要是孩子们感兴趣的东西,都有这种效果。童谣是孩子们自己编的,不可能都有教育意义。当然,对于个别不大健康的童谣,要加以引导,对于一些消极的内容。老师们也可以反思一下。”

著名儿童诗人高洪波说,新童谣表现了当代孩子智商高、会观察、语言幽默、心灵健康的特点,表现了他们健康的生活态度。小孩子唱一些对大人不满的童谣,我们不必如临大敌,童谣只是提醒我们还存在哪些问题。有些成年人之所以恐惧,也许因为不了解童谣的特点,正剧、喜剧、闹剧、悲剧等形式,在童谣中都有所表观。有些童谣并无什么意义,只是音律铿锵,节奏明快。其实,宣泄压力或幽默本身就使童谣包含了某些意义。

笔者首先认为,小学生用流行歌曲的韵调,套上自己的真实生活,唱出了他们沉重的学习负担。其实,童言无假,言为心声,歌词反映了小学生的真实思想。

其次,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一下积极措施:

一是作为学校,应真正贯彻素质教育精神,切实减轻小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把学校办成儿童健康成长的乐园。

二是作为教师,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教师们应记着这个公式:教学效率=学生学业成绩/(教量教时+学生学时),要提高教学效率就要缩小分母,即缩短教师教课的时间和学生学习的时间。教学也应遵循低耗高效的最优化原则,教师要爱教、会教,优教,学生则爱学、会学、优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气氛中消化理解、掌握课堂教学内容。

三是作为家长,应扪心自问,我们给了孩子多少快乐?他们觉得一回家就有安乐和幸福感了吗?可以说,没有。学生一进家,许多家长就督促做作业,作业做完了不是温习课本,就是让弹琴,学电脑,学英语……总之,剥夺了孩子玩的权利。在家长的逼迫下,出现了家长打死自己亲生儿子,儿子杀死自己亲生父母等怵目惊心的事件。家长们应还给孩子们真实的儿童世界,让孩子在自己的家里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和谐的发展。

孩子是有思想、有活力、有情感的,他们应在宽松、舒适、愉悦的情景下,在人文关爱的享受中,度过自己金色的童年,应该在自主自觉的和谐气氛中学习成长。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当遵循人的成长规律,顺应童年的特点,采取各种合适的方式,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有可能健康地成长。

猜你喜欢

童谣小学生家长
快乐童谣
家长错了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家长请吃药Ⅱ
我是小学生
犯错误找家长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