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

2009-08-21王德林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09年4期
关键词:逆向自主性创造性

王德林

创新教育是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历史赋予学校教育的光荣使命。因此,创新教育就要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主动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等特征的总和,是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而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即主动性是创造性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主动性的培养归根结底还是创造性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小学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呢?下面结合文献和教学实际,浅谈学生学习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一、激发自主性学习,诱发创新欲望

创新性学习是相对于传统的维持性学习而言的,是更自主、更独立的全新的学习活动,必须有足够的学习内驱力和好奇心才能有效地完成。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动力,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自主创新学习的质量密切相关,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创新学习活动质量的前提和保证。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创新学习的欲望。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可先让两位学生上台按老师的要求分长短不等的跳绳,甲生剪去了2米长绳的1/4,乙生剪去了1米短绳的1/2,然后进行了甲乙两生手上的绳子比较。同学们发出了“一样多”、“同样长”、“相等”的声音。这时有学生发问:

“老师,这两根跳绳有长短,分数也不相同呀?怎么会—样呢?”这位同学这么一问,下面的学生也都觉得有点奇怪。老师抓住机会,导人新课,告诉大家认真学习“分数的意义”这一节后便可知道。这样不仅引起了学生好奇心,而且激发了学生对这一知识待求解决的强烈兴趣和欲望,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唤起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想象创造。

二、创造主动性学习条件,萌发创新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使学生敢于创新。这就要求我们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条件。

1营造鼓励性气氛。营造良好的气氛,建立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在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才会萌发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能力。要让创新真正走进课堂,首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一种民主、平等、尊重、理解、关注、赏识的人际关系,使学生身心愉悦,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起来,才能敢想、敢说、敢问,创新的火花才会进发。如经常和学生做“脑筋急转弯”、“猜谜”等游戏,比一比谁聪明。做游戏时,学生情绪特别高涨,大胆猜想。游戏不仅缩短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也为接下来的课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鼓励性提问、质疑。发展智能,培养创新意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质疑问难的良好习惯。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怕出丑,不允许学生提出问题,更不允许学生提与教师的观点及教材结论相悖的意见,甚至教师有时出了错误学生也不敢提出来。这种无原则、无骨气的服从,不能不说是少数教师长期压制和“培养”的结果。教学中教师要鼓励、提倡学生大胆提问题、质疑问难,允许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发生争论,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想象猜测,不束缚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3鼓励性评价。每一个学生不论其个性好坏、成绩优劣,无不渴望得到教师的重视、肯定和鼓励。学生总朝着教师鼓励的方向发展。因此,教师既要热情鼓励学习好的学生,更要想方设法对未成功的学生进行鼓励,决不能简单地批评责备,更不能把他们说得一无是处。教师应满腔热情地分析其合理之处,以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欲。例如:在上“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时,一个学生问老师:“个位上不够减,我是先把个位数字倒着减,再用十位上的数减去倒减出来的数,这样做行吗?”话音刚落。就引来了同学们的一片反驳声。这时,老师要高度评价他善于思考,勇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见解。然后组织学生借助小棒对此问题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这种做法不仅合理,而且有很强的独创性。这样的教学带给学生的将是在学习中不断创新的勇气和信心。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弗赖登塔尔提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1逆向思维的培养。逆向思维是从已有的习惯思路的反方向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表现为逆用定义、公式、法则,进行逆向推理,进行反向证明。逆向思维反映了思维过程的间断性、突变性和反联结性。它是摆脱思维定式、突破旧有的思维框架,产生新思路、发现新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例如:在学生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创设问题情境,“镇北小学245名学生去春游,租来7辆车够用吗?”并给予一辆标示“准乘40人”的大客车,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由于刚学习笔算除法,大部分学生采用245÷40=6……5,小部分学生是用245÷7=35(人)。35(40,从而得出结论。这时有的学生且提出了不同的意见,用40×7=280(人),280>245,说明租7辆车就够了。教师适时引导、分析、比较了三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更敏捷。对于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发现、获取新的知识,打破思维定式,更有利于学生能全面地去考虑问题。

2求异思维的培养。创新求异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在求异思维的培养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用不同的解法来解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由于在课堂上更多地进行没有固定答案的研讨,就会使更多的学生在集体的争论中体验到思维的碰撞。感受数学的美。学生的思维有较大的“自由度”,这样既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培养,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增强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直觉思维的培养。直觉思维就是直接领悟的思维或认识。这种思维在应用题的教学更显得重要,因为它没有明显的过程意识,就需要鼓励学生打破旧的框框,运用联想、类比等方法大胆进行猜想,是一种较好体现创新意识的思维形式。直觉、灵感是人在认识过程中逻辑中断的突然飞跃,这是一种还没有被认识的富于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对直觉思维的培养,这将对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切实做好创新学习兴趣的诱发、自主创新学习环境的营造以及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学生创造意识得到提高的情况下,学生会自主地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学生学习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不断地提升。

猜你喜欢

逆向自主性创造性
自主性数学课堂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无人机自主性分级标准浅析
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碳排放效应
乐学善悟,让数学复习更有效
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及其教学应用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
逆向应用不等式(组)解集的概念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