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刍议

2009-08-21刘海丰王长义于静华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09年4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劳动习惯

刘海丰 王长义 于静华

一、提高对养成教育的理解与认识

加强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的课题很多,其中最需要解决的是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问题。什么是“养成教育”呢?首先理解“养成”一词,就是通过抚养、教育使孩子成为合格的人。“养成教育”是一种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教育,是基本技能的教育。

“养成教育”不是人的一时一事的教育,它要伴随人的生命的始终。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身体发育、变化、知识增长、智力发展、经验积累和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因此“养成教育”具有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发生时空的广阔性。人的成长客观上存在阶段性,由此,“养成教育”具有一经养成,长远受益,终身养成,终身受益的优点。中国古代就有“三岁看到老”的说法,这从某种意义上也反映了这个道理。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

“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这也充分强调了行为习惯对于少年儿童的成长及其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许多教师和学生的家长对少年儿童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发展远比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重视。可以容忍孩子偏食、不劳动、不讲卫生、公共场所大喊大叫甚至打架骂人习惯的存在,却难以容忍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这是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不及时转变,必定会影响一代人的成长。培养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不但是成功的“养成教育”的有效结果和主要途径,更是关照未来的历史价值和深远意义所在。

二、探索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

学校教育是对儿童进行全面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养成教育”的主要途径和主导力量,就是要将学校教育放到当今中国社会的大课堂中去考虑,重实际,讲实效,从社会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养成教育”的课题、教育阵地、教育力量、教育方法,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建立起学校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网络。

家庭教育是“养成教育”的基础,在学校占重要地位,家庭教育是人生最漫长的教育,是造就人才的三要素之一。

应该看到,家庭不是栽培花朵的温室,也不是知识的封闭室,而是体察人生的社会之窗。因此,学校教育应向家庭渗透。通过各种方法,各种渠道,增进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理解,提高家长对孩子养成教育的水平,从而也促进学校的管理改革。

让学生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参加多种形式的实际活动,观察了解社会上的各种现象,进行生动、具体的教育,锻炼勤巧的动手能力等,特别是使学生们的生活为振兴当地经济服务。使从小爱家乡,爱劳动,长大为祖国做贡献。根据本校实际,创造条件,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三、如何培养少年儿童的行为习惯

“五岁成习”、“六十亦然”,可见习惯具有多么大的力量。少年儿童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时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其人生道德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以知导行,从小训练。一年级小朋友生活刚入学时,普遍具有新奇感,很希望自己被别人喜欢。这个时期,要抓紧对他们进行“礼仪规范”的“养成教育”。要教他们了解“请、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并逐渐使用用语。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训练,小朋友们会自然地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

2正确启发,抵制劣行。少年儿童生活在社会上,而社会是纷繁复杂的,文明的行为每日都在感染着他们,不良的行为也每日都在影响着他们。通过对比,帮助他们明辨是非,鉴别美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是含有深刻道理的,引导少年儿童举出大量的社会现象以及自己行为的表现,真正体会这两句话的含义,懂得文明行为对增进团结、加深友谊以至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懂得不文明行为给人们的学习及社会生活带来多大的消极影响,在比较中鉴别,印象是深刻的。

3寓教于行。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教育活动。主要包括课堂教学活动,对社会、学校有益的,为社会所必须的、有组织的劳动。如完成班上和学校交给的任务,美化和绿化学校环境,栽种花草树木,参加学校、街道的劳动,收旧利废、采集树籽等,通过参加这些劳动实践活动,培养了少年热爱劳动的习惯。

我们正处在一个全面改革和不断更新的历史时期,时代不断变化,新的问题不断出现。在任何时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放松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抓住了这一点,就抓住了全部工作的一个基本点,就有希望不断探索,开拓养成教育的生机勃勃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劳动习惯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习惯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上课好习惯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好习惯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