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专业成长中的课后问题研究

2009-08-21葛敏芸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09年4期
关键词:习题课题教材

葛敏芸

语文教材在课文后编排思考、练习题的做法由来已久,作为课文的“尾巴”,其实这也体现了编者的思想。课文后习题从最初考虑让学生学习课文之后作一点思考,做一点练习,到今天各家教材把课文后习题作为教材的有机部分来编配,历经了一个发展的过程。但是在一些老师眼中,课文后习题这个“尾巴”仍然是一个“多余”、一个“附件”、一个无足轻重的“小问题”,这就使得课文后习题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未能充分利用,营养的流失势必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

我们围绕教学中发现的问题确立了《苏教版课后练习实效性研究》课题。我们采用自愿加盟的方式,吸纳课题组成员,结果学校语文教师都要参与课题研究,个个都成了课题组成员。

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间同伴研讨,集体备课,定期上研究实验课、同创共享课、汇报课,定期上交研究教案和案例,定期举行课题展示和交流活动,定期对参与课题研究的情况进行评比,明确教师的研究基地就是平时的课堂,课题研究工作就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生的主体参与越来越积极主动,给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必须要有较强的自主发展的内驱力。学生们已经能自觉地用课文后练习来预习课文,并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一位老师在教《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时就有同学举手说:“老师,我觉得国际互联网虽然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并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它上面的游戏使那么多人上瘾,不想学习和工作!”其他同学接着说:“对对对,某某同学昨天就因为打游戏而没写作业!”“网上还有一些图片、文字很不适合我们小学生看!”这种生成性的问题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老师要研透教材,备好学生。深入钻研教材。胸有成竹,是教师有序处理生成环节的根本。教者如能对教材深入研究,对学生思维把握到位,处理就会游刃有余,反之则会束手缚脚,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教师要认真研究习题,在课堂上巧妙处理,不着痕迹。教师可以顺水推舟。根据习题的讨论自然生成问题,灵活地调整教学过程,为新的研究营造氛围;可以偷梁换柱,丢弃没有价值的讨论,避免无效的争论,及时引出习题,进行新的讨论;也可以留有悬念,组织学生带着课文后习题的问题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解决。其次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学习情况。

我们加强对教师专业引领的学习。邀请名师来校讲学,组织观看名师的上课、讲座的录像,外派教师参加各级学习、培训,让本校教师感悟名师对课文后练习的驾驭能力,品味其教学境界,练就熏陶和感染学生的课堂教学本领。组织教师读书。评选“阅读之星”,促进教师向书本学习,鼓励教师如饥似渴地学习和研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获得理念的支撑与专业的奠基。

我们注重引导教师关注课堂,关注教学实践,形成一个个生动的,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案例;鼓励大家时刻处于反思状态,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常对自己或他人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观察、分析、诊断,进行多角度的解读和共同研究。做到自我反思的系统化、经常化。

对新教师而言,鼓励他们将优秀教师如何有效地使用课文后练习、指导课文后练习、布置家庭作业等教学常规和教学策略,消化吸收。我们更注重引导全体语文教师进行科学反思。在每一节课或每教完一篇课文后,进行认真的自我反思,并养成及时动笔,写教后记的习惯。现在我们的老师在教后记中,有的写下自己成功的经验,有的记录自己教学的长进,有的记下自己教学中的困惑,有的仔细分析疏漏或失败的根源,寻求对策,有的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记下学生的独到见解或学习中的困难和普遍存在的问题;呈现的形式更是不拘一格,有写教学日记的,有写教学叙事的,有写教学案例的,有写观后感的,有再次修改教案,进行课后备课的。

我们还注重引导教师保持开放的心态,寻求与同行之间的交流、合作。同事之间相互听课、观摩、研讨活动已经常态化。大家以苏格拉底的名言“生命如不诉诸批评的省察,这种生命是不值得活下去的。”共勉,随时准备接受好的、新的教育观念,更新自己的教育信念和专业知识。每次,老师们都能自觉寻求同行的合作与帮助,听取同伴的意见,反思自己的教学,由扬弃集优走向改革创新,真正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两年来,我校的课题研究硕果累累。《苏教版小语教材课后练习实效性研究》这一课题已被吸收为国家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的母语教育研究》的子课题。课题中期成果汇报对省内外同行开放,我们的做法得到了与会同行的赞赏和专家的肯定。他们认为这个课题有价值,贴近教材。利于教材建设。课题研究贴近新课改,做到问题就是课题。实践就是研究,发展就是成果。教师的专业水平迅速提升,广大语文教师既是教学的实践者,又是教育理论的思考者和构建者。

猜你喜欢

习题课题教材
教材精读
一道课本习题“链式反应”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对一道习题的多角度思考与拓展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关于一道习题解的讨论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研”
从课题指南或总课题中选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