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字拯救者”王永民

2009-08-13

创新时代 2009年7期
关键词:电脑汉字

锲 舍

王永民是谁?

王永民何许人也?知道的人一定会说:“五笔字型的发明人”。

不!您先别急着回答。

让我们翻开中国史书,重温一下与汉字有关的人和事。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平原,史称“中原”,汉字文化的发祥地。

公元100年,河南郾城人许慎编写了一本书叫《说文解字》,史称“汉字宝典、汉字圣经”,流传至今。

公元1000年,河南人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影响了全世界,史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公元1983年,河南人王永民发明了五笔字型,开创了电脑汉字输入的新纪元,史称“其意义不亚于活字印刷术”,被世人称之为“把中国带入信息时代的人”之一。

岁月久远,记忆有限。关于许慎许前辈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说文解字》的书,有关的背后故事已经不可闻、不可考了,惟有《说文解字》彪炳史册,熠熠生辉,造福炎黄子孙。

至于毕昇毕前辈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的前因后果,幸有同时代的著名科学家兼作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最为详细的记载,给后人留下了一段可以看到的书面历史。不过,据资料考证,当毕昇发明活字时,沈括还是个十几岁的孩子,我估计沈括的记载也是后来的事了,因此他的毕昇发明活字笔记也不过是区区300字而已。还好,活字印刷术让汉字走出中原,走出华夏神州,后来东渡西传,“地球人都知道了”,为中华文化蠃得了巨大声誉。

从刀刻竹简、漆书壁画到纸面印刷、席卷全球,古老的汉字书写了中国,书写了世界,书写了历史的变迁…...掩合史书我在想:方方正正的汉字后面一定有着惊天动地的历史内幕,汉字的每一次书写变革都是在遵循着一条科学演变的规律,生生不息。

这些故事是什么呢?这条规律是什么呢?事过境迁,往事不可追,没有人回答,惟有方方正正的方块字与它同时代的中国人同呼吸共命运。

历史年轮转到了1978年,当汉字的历史命运再一次遇到挑战时,仍然是在河南--- 汉字文化的发详地,河南人王永民出现了,故事开始了,答案开始明晰了。

河南人王永民

人的命运如此多舛。

由于文革,王永民的四年大学延迟了一年才毕业,毕业后的1968年8月,王永民来到辽宁盘锦解放军39军115师农场锻炼,种水稻,直到1970年4月才到四川永川解放军1424研究所报到上班。这是我国第一个搞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究所。

不料工作不久,王永民便因病住进了医院,这一病竟然达6年之久!“走上工作岗位后,就老想找一个体裁,找一个题目,一头扎进去,搞它多少年,在科学研究方面有所贡献。”然而这一梦想竟然因病久久不能实现。无奈之际,33岁的王永民只好申请调回老家南阳工作,当年他写了一首《七律夜别永川》描述了自己的心情,其中的两句是“无才西蜀图相仕,有志南阳学躬耕”。

对于王永民来说,1978年的南阳,虽然生活贫瘠,但是民风依然纯正,文化依然厚重,历史依然延续,家乡南阳是他的休养生息地,是他的乐土,是他日夜魂牵的地方。

回到南阳后,王永民被分到南阳地区科委工作。当时,南阳引进了一台日本人发明的汉字照相排版植字机。但这台机器最大的问题是汉字输入时不能校对,出错就要重新照相制版。有一家仪器厂花了9万元做出了幻灯式键盘来解决这个问题。

但地区科委负责这个项目的王永民对这个“幻灯式”键盘越看越不顺眼,他请问川光仪器厂的总工:“谁能记住24个幻灯片每个胶片上究竟放的是哪273个字,你的姓又在24个幻灯片中的哪个胶片上?”总工被激怒了:“王永民给我当徒弟,还得再学三年!”“王永民是川光厂不受欢迎的人。”

“与其说这是一次羞辱,还不如说这是一次发动。人遇到一种羞辱,遇到一种打击,就会产生一种反作用力。我就要比一比,到底是你,还是我王永民讲科学,我一定要发明一个键盘取代你的东西。”一开始,王永民并没有要开始汉字输入法研究的想法,他想做一个键盘,来解决汉字照相排版的校对问题。

科学的入口从来就没有明确的指南,不曾想,王永民从此与汉字输入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里有个背景需要交代一下。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国“科学的春天”到来了。“向科学进军”的梦想激荡着每一个知识分子的内心,王永民也不例外。

1980年后,一个学名叫计算机、俗称电脑的高科技产品开始风靡全世界,进入中国,世界进入了计算机时代。这时困扰中外的一个巨大的问号是:英文只用26个字母就可以输入一切词汇和文本;可是成千上万、读音简单、字形复杂、方言不同的汉字该如何输入电脑呢?

那个年代,国内报刊上登出了《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的文章。这种舆论是要告诉人们:汉字“走进了时代的死胡同”,该“寿终正寝”了。

一时间,“五四”时代鲁迅先生说过的“汉字不亡,中国必亡”的观点又热烈登场……甚至,我国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始了“只教拼音,不教汉字”的“全拼音化”试点,课文中没有一个汉字!

汉字的命运抉择摆在中国人面前:是拒绝使用计算机呢?还是不再使用汉字?这是计算机对中国文化一次生死攸关的挑战。

当时,在南阳地区科委工作的王永民心急如焚:汉字既是中华文化的血脉之根,又是中国最伟大的文化遗产,怎么能丢弃不用被拼音代替?“怎么办?我决心要研究出一个方法来,至少我想通过研究,来证明:汉字是否真的走进了时代的“死胡同”,是否真的要“寿终正寝”了。”他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汉字与电脑相结合的研究工作中。

1979年,王永民和助手们开始了汉字输入法的研究之路,他们手工抄录了12万张摞起来有10米高的卡片,他们从研究河南出土的甲骨文开始,寻求古老汉字与现代电脑结合的密码。从188个键一步步压缩为138键、90键、70键,1980年7月15日,王永民把键位压缩到了62个,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紧接着又压缩到了36键,成为当时众多输入法中最好的方案。谁知这一切的成果都是在没有计算机的条件下研究出来的!

经过了数不清的失败,1983年农历腊月二十四,26键方案的“五笔字型”诞生了!

“汉字能否进入电脑时代?”王永民用五笔字型回答了:“能!”

“汉字的文化能否继承、延续和发展?” 王永民用五笔字型回答了:“能!”

“中国能否实现文字技术的伟大变革?” 王永民用五笔字型回答了:“能!”

五笔字型的发明轰动了全世界,新华社为此专发了四期内参评价为“不亚于活字印刷术”的伟大发明。

五笔字型这样一个高科技产品竟然在落后的小农经济盛行的河南南阳这样一个“小地方”诞生,颇有些让世人觉得不可思议!

对此王永民的解释是:“落后有落后的优势:说干就干,手续简单;书呆子少,学究味少,学术上没有干扰,没有‘窝里斗,一切从实际出发,只要方向正确,一头扎进去,便能捷足先登。也许,这和列宁所预见的‘社会主义首先在资本主义最薄弱的地方取得成功的道理差不多。”

汉字起源于中原,汉字发展于河南,历史终将证明:河南这块孕育中国汉字的沃土再一次证明了她厚积薄发的功力。

中关村人王永民

直到1984年,盛产小麦和玉米的河南不仅不生产一台电脑,连3台电脑也找不齐。生孩子和养孩子是两码事!1984年,王永民带着他的爱子“五笔字型”来到了全国电脑最多的地方-----北京,开始了他的五笔字型推广之路。

在CCDOS作者严援朝的帮助下,五笔字型移植到了PC上。王永民在府佑街135号中央统战部的地下室7号房间,一住就是两年。“非常苦,一天七元房钱,我都出不起。”

王永民推广五笔字型的方法是一个部委接一个部委讲五笔字型,虽然不少部委在自己的机器上移植了五笔字型,但大批人员需要培训。“谁请,我都去讲;中午有饭去,中午没饭也去;讲三天,讲五天都行。我全部费用自理,一分钱不要。”

1984年8月,仍旧住在北京地下室里的王永民应邀到联合国去讲学,参加全美电脑展览会,在那里展示了中国汉字最新输入技术五笔字型。我们的操作员手拿“世界日报”,当场每分钟能打出100多个汉字,联合国的官员们大为吃惊!一位官员,居然下意识地把王永民带去的键盘翻过来看看,他以为键盘底下有什么“猫腻”呢!“我告诉他们,我用的是你们的原装标准键盘,一个螺丝钉都没有动!”

由于天天吃馒头夹咸菜,最终由于劳累过度、缺乏营养使王永民肝病复发。祸不单行,这一年,有34个汉字输入法方案在北京中联部礼堂参加“全国汉字输入法评测”,由于受到了不公正对待,成绩名列榜首的五笔字型被公然从最优方案中删除!此刻,倔强的王永民做出了让大家都惊讶的举动,他写了一份6000字的遗嘱,随时放在衣服口袋里,其中写道:“烧死布鲁诺的大火,没有把地球变成发光的太阳,五笔字型一定会放出光芒,造福中华!”

终于在1986年年底,世界上第二大电脑公司-----美国DEC公司派专家来地下室谈判,花数十万美元购买了王永民的专利。从此,中国一个姓“王”的人发明的“五笔字型”编码,在世界上被称之为“王码”。

1987 年3月6日,王永民从地下室搬到远望楼宾馆。这一年,国家科委发了“红头文件”,向全国推广五笔字型,并于1987年12月在北京远望楼,召开了有100多个部委级单位参加的“全国五笔字型推广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济慈出席了会议。

1988年,国防科工委向国防系统和全军发文,正式推广五笔字型,使五笔字型在国防现代化方面也发挥了作用。五笔字型的推广,加快了中国的出版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迈进“光与电”的进程。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国IT市场开始走向成熟,国内掀起学五笔的浪潮,专门教五笔字型的学校遍地都是,“学电脑就是学五笔”成为当时流行现象,是否会使用五笔字型,成为当时用人单位招聘时的一项关键要求。到了1992年,王码公司净利润达到1000万元,用王永民的话说,挣的都是“洋钱”,因为支付给他专利使用费的大多是微软等外国公司,与此相对照的是,国内公司却盗版成风。1992年4月10日,王码公司向非法预装五笔字型软件的近百家厂商发送律师函和通知书,要求这些厂商向王码公司支付五笔字型知识产权使用费,但是没有一家公司向他交纳专利使用费。

1992年12月,王永民向北京市中级法院起诉东南公司,认为东南公司出售的汉卡侵犯王码公司知识产权并要求索赔。官司从1992年一直打到1997年,最后竟然以败诉而告终。从此,王永民不再打知识产权官司!王码公司也一直仅仅依靠外国的专利费而活到现在。

“汉字拯救者”王永民

对于第一代中关村村民王永民来说,浸淫中关村20多年来,王码公司的确没赚到什么财富,他失败了么?

成功与失败对于大多数人和事来说是当下的判断,但是对于王永民来说,却是个例外。

2000年11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王永民对外发布了“五笔数码”重大科研成果,这是汉字输入的第二次革命,使汉字文化真正迈入了数字时代!有效地解决了当代汉字的“三大困惑”———输入难、查字难和“提笔忘字写字难”。这一原创性的重大发明正在手机、电话机、税控机、机顶盒等产品中推广应用。

2008年1月8日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大礼堂隆重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王码五笔字型被授予200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

然而在市场中,五笔字型的地位除受到了盗版五笔的冲击外,还受到了免费的拼音输入法非常流行的、强有力的挑战。

王永民必须为他的五笔字型回答用户的问题:“为什么一定要用王码五笔?”

这个问题显然不同于20年前五笔字型刚刚开始推广时,那时五笔字型一枝独秀。

2005年10月11日,王永民和新华社《瞭望》周刊编委杨桃源共同在《光明日报》上撰文指出:

“最近,某报对近两年来该报刊出的所有《错误与更正》做了分类统计。在对这些文字错误进行量化分析之后,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果:‘拼音输入法的错误率是‘字形输入法的9倍。”

“另外一项调查显示:在我国长期使用‘拼音输入法,的用户中,有‘提笔忘字经历者超过95%。这是因为许多人长期在电脑、手机上‘打拼音,已经习惯了用拼音‘代替汉字。越来越多的人‘提笔忘字,甚至不会写字,这是千百年来中华文化中从未有过的一件怪事,这种现象与‘拼音输入法有极大关系。”

“在计算机时代,键盘输入取代人工书写已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英语的输入和书写,基本上是用字母,输入的就是书写的。所以,使用英语的人不会因为长期使用电脑而‘提笔忘字。而我们用‘拼音输入法输入汉字则不同,输入的并不是书写的。 ”

“造成这一危机的根源,就是把拼音字母当成了思维和书写的载体,而汉字的笔画和结构,却变成思维和书写的客体,汉字因此蜕变成汉语的‘第二层衣服,亦即成了拼音字母的衣服。这种主客易位、本末倒置的做法,是对汉字的自我疏远,是对运用汉字能力的销蚀。”

“拼音输入法”虽源于“汉语拼音方案”,但两者不是一个概念。“汉语拼音方案”的贯彻,为推广普通话,为规范统一汉字的读音,发挥了划时代的作用。然而,汉字和汉语拼音的“主—辅”关系,是早有定论的。早在1958年,周恩来总理就强调:“首先,应该说清楚,汉语拼音方案是用来为汉字注音和推广普通话的,它不是用来代替汉字的拼音文字。”

王永民在很多场合大力呼吁:“警觉拼音输入法对运用汉字能力的销蚀!”

有人说他垄断,王永民回答说:“没办法,我的专利就带有垄断性。”

一石击起千尺浪!王永民说:“真理总是越辩越明的。对于远离我们的文章,一些人在网上表现出的各种‘文革式的激烈反响,我不作评论。仅说三句话:第一、激起千层浪,首先是因为存在‘又深又静的水,那就是长期以来,在这个学科领域谁也不敢碰的一潭死水!第二、中外科技史上的新理论、新发明,包括电灯、汽车、电报和太阳中心说,一开始不遭非议甚至围攻的,并不多见。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问世后,欧洲科学界的大牌权威们,专门成立了‘反相对论公司,激起的‘浪可谓大矣!然而历史证明,他们都错了!第三、科学是不带感情的!科学只依据事实和数据,与肤浅、浮躁无缘,尤其蔑视愚昧和偏见!”

说这话的王永民到底是一个商人,还是一个科学家?

王永民永远的定位是:“一介书生,半个农民”。

请仔细想想:还有谁比得上许慎《说文解字》传人、当代毕昇王永民更了解汉字?更爱汉字呢?当然,王永民深深知道,汉字的传承不光靠他一个人,还需要越来越多的用户们。

王永民说:“‘形码输入应当成为中小学生的基础素质和必备技能,应当尽快将依照字形对汉字编码的输入法和检索查字法,纳入中小学和对境外汉语教育的基础教学之中,使人们每输入一个字,每查一个字,就等于巩固一次书写。”

2009年6月14日,笔者采访66岁的王永民时,他说:“我现在很忙,20天内都安排满了!我正在组织全国性的五笔大赛,我是总策划,每天只睡4个小时……”

猜你喜欢

电脑汉字
电脑
电脑节来了
电脑能够自己思考吗?
都是电脑惹的祸
强化学习及其在电脑围棋中的应用
“没收电脑”体现了生硬的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