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危机给银行业带来的启示

2009-08-13蔡鄂生

创新时代 2009年7期
关键词:银行业金融机构危机

蔡鄂生

众所周知,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产生于单一的信贷产品,就是次级房屋抵押贷款。然而,在危机之初,大多数投资者和市场监管者,都没预料到单一产品危机会扩散为跨地区、跨市场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并引发经济衰退。

我国银行业在这次危机中未受直接冲击,主要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审慎的监管原则。但我们不能因此置身事外,不能只作为一个旁观者,而是要抓住时机,从危机中吸取重要经验,完善自我,避免重蹈覆辙。

金融创新是金融机构变革机制流程、创造新型金融服务和产品、提高竞争力的行为,是金融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路径。然而,此次金融危机也有诸多诱因与不审慎、不负责的金融创新相关。一些金融创新行为,通过高杠杆衍生工具膨胀出规模数倍于基础资产和实体经济的虚拟金融。并且,对实体经济产生直接影响,造成整体上的经济失衡。过度复杂的金融创新,形成了交易双方的严重信息不对称。在非标准的资产证券化基础下,经过了多次打包、多次结构化的产品,也难以识别其风险。传统的信用评级机制,已不能准确地提供风险溢价参考,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交易价格必然是扭曲的、模糊的、错误的。在风险与水平不对等的情况下,风险也不能转嫁给最佳的接收者,导致了金融机构和投资者过度地承担风险,并在危机来临时陷入崩溃。危机再一次告诫我们,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收益与风险并存。

随着我国市场机制建设不断深入,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活动审慎推进,产品创新和服务能力稳步增强,个人理财业务规模保持持续增长,产品种类日趋丰富,总体收益状况良好。2008年,83家中外资金融机构、银行本外币的理财消费是83.7亿元,银行卡等交易业务稳健发展。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试点工作平稳进行,设立租金公司参股信托公司等也取得重要进展。但我国银行业仍处于改革发展阶段,与成熟金融市场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面对着许多不同的问题。一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还需要系统研究自身创新定位和重点,不断完善金融创新配套体制和严谨创新流程,降低偶发式的创新比重;二是目前金融机构的创新趋同性明显,某些领域的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需要进一步构建自主创新能力;三是金融机构对于金融创新的风险管控机制有必要研究;四是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创新活动,需要履行必要的社会责任,投入更多的力量履行公众教育的职责。

此次金融危机也给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金融创新实践方面提供了重要启示。首先,金融创新的根本出发服务实体经济,必须立足于满足市场的有效需求。其次,金融创新要与金融市场的发展成熟水平相适应,金融市场的成熟程度是由市场基础设施、市场参与者和市场对外关联度等因素共同决定的。金融创新需要与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相匹配,与市场参与者的认知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相适应。第三,金融创新的推动和发展,应符合投资者的根本利益,服从投资者的长期利益,适应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实际的风险承受能力。

中国银监会根据银行业发展实际,在监管实践中始终保持有利于金融创新健康有序发展的原则和方法。一是积极倡导商业银行在开展金融创新活动时,遵循基本原则和行业惯例,坚持成本可算、风险可控、信息充分披露的创新基本原则,要求做到认识你的业务、认识你的风险、认识你的客户、认识你的交易对手;二是强调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密不可分,明确了鼓励与规范并举、培育与风险并具的创新监管原则。商业银行在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加强自我约束、提高风险的自我管控能力,将金融创新活动的风险管理,纳入全行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之中;三是加强监管有效性建设,提高创新监管效率。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银监会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围绕经济主题开展有益创新,更好地为宏观经济服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金融创新,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该增强对于国家战略、政策的研究和理解,明确经济领域的发展战略。对于符合国家经济导向,如农村金融、小企业信贷等,要加大金融创新的力度,提升金融支持的质量和水平;对于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淘汰和压缩的领域,应根据风险状况进行审慎的调整和战略性的退出;持续提高对于金融创新活动的风险管理能力,平衡短期和长期利益;加强投资者的教育,提升金融消费者对于创新产品的认知能力。在金融创新活动中,及时向个人和机构投资者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培训创新产品的基本知识,提高相关水平,同时,帮助投资者树立理性的投资观念。

(作者为中国银监会副主席,根据其在“2009年第十二届中国北京科技产业博览会·中国金融产业高峰会”上的发言整理)

猜你喜欢

银行业金融机构危机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途径
河北省银行业协会
办理银行业务须谨慎
银行业对外开放再定位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危机”中的自信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
给银行业打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