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科大:产学研“大合作”模式支撑国家冶金产业发展

2009-08-13谢建新

创新时代 2009年7期
关键词:冶金产学研研究院

谢建新

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当前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国高校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不断深化和拓展产学研合作,促进大学与企业、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人才培养和科技共享,是积极发挥我国高校科技和人才优势,加快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方向。

北京科技大学(简称“北科大”)是教育部直属高校,牵头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重大工程材料安全服役研究评价设施,并负责筹建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的院校。在解决钢铁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创新技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材料、冶金、资源等一批全国名列前茅的优势学科。

近年来,北科大积极探索产学研“大合作”的新模式、新机制,整合学校学科的优势资源,力争打造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和地方经济服务平台,在为行业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发展。

组建冶金工程研究院

产学研合作进入新阶段

2005年5月,我国《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出台。该政策明确提出,我国钢铁工业今后的发展重点是: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改善产业布局,发展循环经济,降低物耗能耗,重视环境保护,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把钢铁产业发展成在数量、质量和品种上,基本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经过对我国钢铁工业的深度剖析,北科大认为,21世纪的中国钢铁工业要跟上国际形势,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来实现新型工业化,重点抓住三项国家重要需求:一是通过钢铁新流程和创新技术,解决目前钢铁行业对资源、环保、能源等方面带来的巨大压力;二是通过重大工程材料结构安全服役行为研究,解决保障国家重大、重点工程安全可靠、高效长寿运行的迫切需求;三是通过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和环境友好的新技术研究,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面对这三项国家重要需求,必须实现学科之间的高度交叉、集成和研究资源的全面整合,转变原来单兵游勇的科研状态,形成集团军力量,通过整合锻造深厚“内功”,以适应钢铁工业的技术集成性需要。基于这样的考虑,北科大组建了冶金工程研究院。

冶金工程研究院的成立,打破了原有科技工作体制和科研合作模式的界限。其一,冶金工程院使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转变为以多学科、多学术团队为主体的科研合作模式。这种合作模式,克服了原来科研创新中存在的研究目标分散、人员流动性大的弱点,实现了研究方向相对稳定、团队人员相对稳定、经费来源相对稳定,从而提高了学校承接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其二,多年来,高校与企业的科研合作往往都是企业提出需求,学校被动应战,这使学校的创新能力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和挖掘。而冶金工程研究院的目标是要建成集“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新技术开发—新技术产业化”为一体的产学研创新体系。并计划通过5-10年的建设与发展,成为我国冶金行业的基础理论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的创新基地、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基地、成套技术及其工程化的转化地,国际著名的冶金科技研究中心。

2004年至2006年间,鞍钢、武钢、首钢、上海宝山钢铁集团均与北科大签署“全面合作协议”,这一系列协议的签定、项目的开展,使北科大使“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步入正规:合作领域由以生产技术为主向基础理论研究与生产技术开发并重的自主创新性项目拓展;合作模式、体制、机制体现灵活性、呈现多样化,突破了学科、人员、资源的界限限制;科技工作由校内单向循环拓展到与行业、社会宏观体系相结合的多互动式大循环。

构建产学研创新平台

筹建钢合组织

为了加强、深化学校与钢铁企业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建立长期、稳固、友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及时掌握钢铁企业科技发展动态,交流钢铁企业的科技需求信息,使钢铁企业了解学校最新的科技成果,北科大筹建了“北京科技大学-钢铁企业科技合作组织”(以下简称“钢合组织”)。

以“钢合组织”为平台,在2004至2008年期间,先后成功举办了五届“钢铁冶金新技术发展论坛”,吸引了宝钢、鞍钢、武钢、首钢等三十余家国有大、中型钢铁企业的总工程师以及负责技术开发的领导参加,对提升行业服务能力与水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钢合组织”的框架下,以冶金工程研究院为依托,学校突出重点,结合企业需求,在与钢铁企业的合作中取得新进展。2007和2008两个年度,进入冶金工程研究院的科研经费分别达1.1亿元和1.3亿元。

为适应学校快速发展的需要,把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看作提升学校自主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对大企业、大项目、原创性课题实行定向合作机制,通过定向服务,形成稳定的支持制度。顺应了当前科学研究-技术-生产一体化的大趋势,创造进行基础性研究的机会和条件,把基础领域与前沿领域结合,进行科研活动与知识整合的互动,加强原始创新能力,走引领型的学术道路。同时,建立学校与企业人才双向流动机制。一方面支持教师去企业工作;另一方面选拔一批有学术成就的企业研究人员,通过深造留在学校工作。另外,学校计划每年选派一些青年教师,在企业技术中心挂职锻炼,以提高年轻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些有效的举措,强化了学校行业服务功能,赢得了行业企业的充分肯定。宝山钢铁集团公司总经理徐乐江说:“北科大建立冶金工程研究院,是高校科研体制创新的典范,为企业和高校进行科技合作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鞍山钢铁集团总经理刘玠说:“现在企业的装备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技术、工艺方面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创新,鞍钢与北科大合作的意义,怎么评价都不过分。”

把握行业发展方向

融入国家技术创新体系

着眼未来,学校提出:要在为行业服务中谋求更大发展,真正做到“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立足国家和行业重大需求,做好行业技术创新的源头,并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创新科技工作实践,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其一,闯出三条创新路线:一是以材料类的重点实验室为主体,形成材料学科的创新路线;二是以矿业、冶金、机械类重点实验室,“211工程”、“优势学科平台”建设的实验室为主体,逐步形成集成创新和工程创新的创新路线;三是以冶金工程研究院为主体,形成工程化创新路线。

在此基础上,学校将充分发挥自身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联系广泛,人员来往频繁,信息交流及时的优势,紧紧盯住国际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动向,把握时机,力争在原始创新上有所作为。

为发挥学校材料学科优势,学校继冶金工程院之后的又一特色研究院——新材料技术研究院于2008年揭牌成立。该研究院拥有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研究院将以新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构筑以“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新材料开发——新材料产业化”为一体的产学研创新体系。同时,研究院将瞄准新材料技术发展前沿,面向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现代化的重大需求,开展新材料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

其二,学校认真总结冶金工程研究院的成功经验,加快建设新材料技术研究院等研究及开发基地,打造跨学科、跨学院的科技创新平台;促使学校科技工作由校内单向循环拓展到与行业、国家需求相结合的多向互动式大循环;促使产学研合作从零散的、小型的、短期的项目式合作模式,转向系统的、有规模的、中长期的和共建基地型的合作模式;针对行业中具有引领性、前沿性的研究方向,组织校企联合攻关,为行业自主创新作出贡献。

截至目前,学校形成了以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筹)、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为代表的17个国家、省部级科学中心、重点实验室构成的知识创新平台;以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板带生产先进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为代表的6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构成的技术创新平台;以高效零件轧制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北京市新材料技术转移中心等为代表的技术转化转移平台;以冶金工程研究院、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广东研究院等特色研究院为代表的行业、地方经济创新服务平台;另有20余个校企联合研发中心。研究领域涵盖材料、冶金、机械、能源、矿山、考古等多个主要学科。

21世纪前20年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作为国家一所行业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北科大将根据加快实施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不断总结产学研合作的经验,努力探索深化拓展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为祖国的伟大复兴在提升支撑国家重大产业发展的技术能力方面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冶金产学研研究院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山东冶金》征稿简则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
《山东冶金》征稿简则
工程技术研究院简介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不是我!是他捣乱!
《山东冶金》征稿简则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