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科技和智力促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

2009-08-13蒋昌忠

创新时代 2009年7期
关键词:产学研湖北省科技

蒋昌忠

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巨大冲击,使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严峻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把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作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并全面部署开展科技支撑经济发展、服务企业的各项工作,以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人员的创造活力,深入到企业、基层进行科技创新服务。

高等学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经济、教育和科技等构成产学研结合网络体系,将为我国的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动力,同时,也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和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发挥助推作用。武汉大学(以下简称“武大”)作为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注重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协调发展,以服务地方和行业经济发展为目标,努力在大学与地方双赢互动中求得自身的快速发展。

多形式、多层次的产学研结合模式

在面向行业和地方的综合性创新服务方面,武汉大学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的产学研结合模式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强化高校科技的支撑能力。在武大,专门面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支撑计划等,筹划、组织并承担了一批集中攻克迫切需要解决的行业或领域关键技术以及应用示范。如在“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中获批6项主持课题,获准经费近亿元,以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主开展乙肝、结核病分子标识和诊断技术,建立我国新发突发传染病检测技术平台。参与承担国家发改委立项的“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等重大科学工程,将建设一批GNSS连续基准站和重力基准站以及数据共享平台,大幅提高我国导航定位技术研发与应用水平;子午工程武汉MST雷达站的建成为我国空间环境监测提供有力的技术平台支撑,为开展空间天气预报、卫星保障乃至载人航天奠定基础。此外,武汉大学还承担了与行业技术进步相关的国家支撑计划《南水北调工程若干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大型农业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关键支撑技术研究》、《长江中游地区特色水产品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课题。

增强行业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武大拥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9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位“973”首席科学家,1个国家级创新团队,4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在推动我国测绘产业由传统技术体系向现代测绘技术体系转变做出了卓越贡献。成功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GeoStar、新一代摄影测量处理平台DPGrid、精密单点定位数据处理软件Panda、车载道路快速检测与测量系统等空间信息数据处理软件和平台,在测绘行业得到大力推广和广泛应用。2009年,武大与国家测绘局签订的《进一步深化科技合作与人才培养协议》,将更加增强相互间的协作与依存关系。在水利电力学科方向上,武大拥有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建有水资源与水电科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立足于重大水利电力建设工程如三峡工程、清江流域梯级水电开发、南水北调、特高压输变电网建设,开展了大量的工程设计、仿真模拟、防洪调度、监测监理等研究与工程难题的攻关。此外,武汉大学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数字音视频共性技术、多媒体数字安防技术为核心,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与行业标准的制订,实施了“平安东莞”、“深圳公交车电子监控系统”等多项重大示范性工程项目,成为公安部、工信部等在公共安防领域的主要技术依托单位。

推进产学研合作的集群创新。自2007年来,武大响应开展广东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深入到广东深圳、汕头、东莞、中山、江门、佛山等地包装印刷核心企业,调研企业技术需求与发展瓶颈,最终成立以汕头东风印刷厂有限公司等九家核心企业为成员单位的“绿色包装与数字印刷产学研联盟”。2008年,国家科技部批准“国家地球空间信息武汉产业化基地”落户武汉大学科技园,一批重点企业如瑞士徕卡、德瑞光学、吉奥信息、武大卓越、华正空间、航天量子武汉公司等入驻。建成的“武汉市江汉区城市网格化管理与服务系统”成为建设部确立的全国首批10个数字化城市管理示范城市之一的示范平台。2009年3月,由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湖北省测绘行业协会发起,30余家企业理事单位组建“武汉·中国光谷地球空间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将促使湖北省、武汉市逐步形成国内乃至国际独具优势的地球空间信息产业集群。

激活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服务企业的原动力。武大逐步有序地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主动为企业输出科技人才,探索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新模式,激发了科技人员愿意深入企业、了解企业需求、帮助企业解决技术瓶颈的创新热情。2008年至2009年学校派遣广东省科技特派员24人、湖北省科技特派员15人。此外,依托地方政府和企业建立研究生实习基地和博士后科研基地,培养科研实用型人才。2002年,武大与宁波江东区建立了“研究生社会实践、科技创业基地”,先后选派近70名优秀研究生赴宁波市江东区15家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为企业技术需求和学习研究找到了实践的对接。

多举措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武大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大学,主动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大任务,积极参与湖北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实施了多项举措,并在实践中发挥了助推作用。

构建校企校地技术转移平台,形成产学研用结合创新体系。武大根据不同地区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与辐射范围,先后建立了以人才培养、科技对接为主体的武汉大学深圳研究院、惠州研究院、东北研究院、宜昌研究院和苏州研究院等驻外研究院,为学校当地积累资源,大规模开展产学研合作奠定良好的平台基础。其次,以国家级重点研究机构为核心建立分室(分中心)形成二级产学研平台,如建立的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研发中心、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珠海研发中心。除此之外,武大还与大量中小型企业围绕关键技术研发建立技术应用研发中心。三级产学研用结合的创新体系成为武大的技术成果源源不断转移到企业,服务企业的市场需求。

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推动重大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化。以刘经南、李德仁、张祖勋、朱英国院士等为代表的一批杰出的学科带头人,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先后在湖北、广东、江苏等创立了数十家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引导高校科技人员面向应用、市场化需求开展科学研究与集成创新。武大朱英国院士以红莲优6号和珞优8号为核心的红莲型杂交稻产品,通过政-产-学-研的产业化模式,组建武大天源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和武汉国英种业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建立杂交种子生产基地,逐级培训高产高效栽培综合配套技术指导到户,已经累计推广2000多万亩,开拓了国际市场,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重视校地政府合作,增强资源优化配置与服务能力。开展与行业和地方政府的良好合作关系,有利于高校准确地进入当地优先产业发展领域,有利于地方综合运用高校人才、技术和实验设施。武大与湖北省中小企业发展局共建“湖北省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中心”、与湖北省人事厅、科技厅共建“湖北省留学生创业园”,与湖北省信息产业厅共建“湖北省软件测评中心”,与湖北省、山东省、广东省在内的20多个省、地(市)签订了人才培养与科技合作战略协议,实现支撑协作,互惠互利,有效发挥科技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综合人文社科优势,为行业与地方经济做出贡献。针对地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武大发挥综合大学的比较优势,将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相结合,立足行业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开展技术创新。同时解决了在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中具有的综合性、复杂性、关键性问题。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采取从决策支持、技术支撑到服务跟踪相链接的综合服务模式,如与政府部门联合组建中国边界研究院、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等,分别就中部崛起战略与中部发展、质量发展战略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开展专门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产学研湖北省科技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科技助我来看云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春风化雨 深入浅出——记湖北省优秀理论宣讲员龙会忠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湖北省将再添6座长江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