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革新要为社会发展服务

2009-08-13

创新时代 2009年7期
关键词:毕业生人才专业

杨 璟

面对美国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大萧条,我国的就业环境日益艰难。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预测,2009年将有近611万大学生面临就业压力,加上历年没有就业的人员,预计超过700万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

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社会舆论除了究其“金融危机”的原因外,又一次将矛头指向了中国的教育体制,并开始质疑教育机构的历史使命。作为育人摇篮的学校该如何去培养人才?培养怎样的人才?带着这些问题,《创新时代》杂志特别专访了中国教育界“泰斗级”人物顾明远教授。听顾教授娓娓道来,那是一种享受。

《创新时代》: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很多人都认为大学生就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教育与就业的脱节,是教育生产和工作需求之间的矛盾造成的,您对此有何看法?

顾明远:当前的就业情况很复杂,导致就业压力加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只是教育生产与工作需要的矛盾。有毕业生自身原因、也有教育机构的原因。

由于长期受“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很多毕业生都挣着报考公务员;抢着去国有企业吃“铁饭碗”,从自身观念上重视学术研究、轻视技术实践。使城市中数量有限的岗位竞争扩大化,而更多的基层岗位却无人问津。

目前,社会上并不是绝对没有工作岗位,而是有很多空缺岗位没有人选择。我国的农村、西部地区需要大量的人才,可是由于大学毕业生择业期望较高,宁可留在城市失业,也不想去基层就业。这是目前失业队伍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毕业生要转变择业观念,要培养成熟的就业心理。根据社会需求设定自己的择业期望值。到基层、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边远地区就业。 同时,政府也应建立正确的政策导向,引导更多的大学毕业生的择业方向。比如,增加去基层、偏远地区工作人员的劳酬等。

《创新时代》:毕业生树立起顺应时代发展的择业观念是很有必要,这应该就是您所说的自身原因吧,那教育体制的原因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顾明远:除了大学毕业生的自身原因外,毕业生就业难与中国的教育生产不适宜社会发展需要有很大关系。

我接触的企业家中,大多认为大学培养出的人才不实用,缺乏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既不能接近企业需求,又不能迅速融入企业,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力欠缺。这说明我国现有的教育结构存在问题。在企业大发展时期,需要经济、金融、国际贸易等专业的人才,但是现阶段,我国处在产业大转型时期,更需要技术创新型人才。这是我国高校传统学科设置的弊端,应该进行专业结构调整。

当前,很多高校都盲目追求大而全、综合学科设置,重知识教育、轻能力培养,却没有充分考虑到社会需求和发展前景,这是办学目标不明确的表现。高校的人才培育目标要紧跟社会发展。就当前形势看,高校的精英教育结构已经不再适应社会需求,应该走高等教育大众化路线,培养贴近社会、贴近用人单位的大众性、高素质、实用型人才。据我所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100多所高校根据发展社区、建设新农村等区域发展方针,都纷纷设立了“社区工作系”,并为学生提供接触社区、农村实践的机会。这是学校进行专业调整的进步。

《创新时代》:您刚才讲的内容,为高校的专业结构革新指明了方向,在专业设置上要面向企业生产一线、面向城乡基层服务一线、面向西部边远地区建设一线。除了专业结构要适应社会需求,您认为高校还应该提倡什么样的育人模式?

顾明远:对于高等教育调整专业结构的方向,我坚信,知识结构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跨学科、文理渗透的发展趋势已经来临。提倡通才教育,加强通识教育,拓宽专业面很有必要。那些学习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的人也都需要懂一些数理化的知识;工程学、建筑学的专业人士有一定的人文知识,他们设计的工程才能体现以人为本,有人文情趣。

实现跨学科教育,也是很多著名专家都提倡的,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也曾说过,“我的成就得益于夫人的音乐”。从现实生活来讲,兼备文理知识的人,无论是就业或转岗,还是组织能力及与人交往都会具有优势。

我希望,不同办学属性和不同层次的大学,应当根据自己的历史条件、现实基础尤其是学科优势专业特色、当地社会需要确定好自己的发展定位,应该在自己的优势学科特色专业上重点用力,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有发展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学科专业上。在这个科学定位的基础上,确保、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

《创新时代》:为缓解就业压力,两会期间提出了大学生见习、自主创业等创新提案,对这些观点您是如何看的?

顾明远:从目前的社会发展形势来看,培养大量的一线创新人才,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历史使命。

学校要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不但要在教育模式、培育内容做出创新,在课余时间,还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并给予奖励;要给学生提供实习、创业、就业的环境。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我去温州大学考察的时候,发现在温州大学里有个创业园,专门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平台。在创业园里,学生创办工作室,成立公司,可以享受到很多优惠政策;对于在校大学生,可以参加公司、工作室的实习工作,让学生在走向社会前就得到锻炼。

学校要培养出社会、企业需要的人才,就要深刻地了解社会、企业的需求。学校可以多和企业结合共建实训基地。与企业联合或让学生参加企业实习,缩短毕业生岗位适应的时间。让学生通过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了解企业及企业文化,将企业的岗前培训做在学生报到前,缩小学生素质与企业需求的差距。

《创新时代》:据了解,目前,国家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结合当前的形式、国家未来的发展,您认为今后中国的教育规划侧重点将体现在哪里?

顾明远:提高教育质量是规划的目标。党的十七大特别强调了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怎样才能建设成人力资源强国?这不仅是提高教育数量的问题,更是侧重教育质量提升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能不能培养出一批在各个领域引领时代潮流的创新人才。就现在来看,我国虽然已经堪称人力资源大国,但还不是人力资源强国,就是因为我们的创新人才不足。

培养创新人才、提高教育质量,高等学校必须要开展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能够在实践中有创新思维,能主动解决和改进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以前,我国教育规划的目标侧重追求提高数量,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要从提高数量转移到提高教育质量上来。不仅要继续延长中国人受教育的时间,增加受教育的渠道,正在制定的中国教育中长期规划中,还将对学前教育、农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做出特别侧重,继续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而对于加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而言,国家推行的扩大招生政策,应该是针对高等专科、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扩招。国家要重视高等专科、高等技术学校实际承担的历史使命,提高高等职业技术的教育质量,创造出职业技术育人特色。

《创新时代》:非常感谢顾教授接受我们采访,为我们分析了当前就业压力大的原因;明确了高校的历史使命以及培养创新型实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展望了未来中国教育体制变革的发展方向。再次感谢。

猜你喜欢

毕业生人才专业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人才云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