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源价格改革提速

2009-08-13温越岭

创新时代 2009年7期
关键词:资源税价格改革

温越岭

我国物价改革的最后一块坚冰——资源价格改革,有望在今年取得突破。

5月1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4月份国民经济统计数据显示,CPI和PPI等数据连续数月回落,物价持续下降的压力还在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资源价格改革作为一种宏观调控的手段,引起有关方面高度关注。

从上世纪80年代放开粮食价格起,我国的物价改革显示出鲜明的步骤:消费品价格改革——生产资料价格改革——资源价格改革。现在前两步都已完成,只有资源价格改革拖延至今,而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之一,就是将在客观上促进资源价格改革的攻坚。

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

“当前物价走势为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提供很大空间,今年或将推出相应措施”,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不久前公开做出上述表示。媒体立刻对可能出台的政策发表各种猜测、议论。多年来,关于资源价格改革的消息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媒体成了专喊“狼来了”的“坏孩子”。但种种迹象显示,今年资源价格改革确实有望取得突破。

早在今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就明确指出,今年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逐步完善上网电价,适时理顺煤电价格关系,完善资源税制度。更重要的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资源价格改革可以成为物价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4月份,CPI同比下降1.5%,PPI同比下降6.6%,CPI和PPI连续第三个月出现双降,且降幅加深。专家指出,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持续,未来几个月里,外需还将进一步下降,这对我国资源产品价格将构成持续向下的压力。

“这时正是资源价格改革的好机会。”北京大学教授曹凤岐解释说,水电煤气等资源价格放开后,会出现价格上行趋势。在国际金融危机前的几年间,我国物价上涨较快,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控制通胀,因此,虽然资源价格与供求关系严重背离,也不能放开任由市场定价。现在主要资源价格都处在历史低位,宏观调控目标也变成防止通缩,所以,推动资源价格改革正逢其时。

国家物价管理部门已经表示,2009年全国物价工作的首要任务是要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避免物价大起大落。为防止通缩发生,今年国家已准备好在部分行业和领域进行价格改革,以带动整个物价上涨的空间。其中,包括上调粮食价格、启动燃油税改革、开征资源税等。此前,财政部部长谢旭人也撰文称,财政部今年将推进资源税制改革,适当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实行从价和从量相结合的计征方法,以反映资源产品的真实稀缺程度。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宁向东研究员介绍说,资源税是资源价格改革的一种方式。对资源型企业征税,意味着增加这些企业的开采成本,从而提高资源价格,调节资源产品供求关系。

主要资源价改悄然加速

水、电、煤、天然气,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资源,其价格可能出现的变动也备受瞩目。

“2009年水价上调趋势已经十分确定,很可能出现全国各地普涨的局面,而且,此轮价格上涨幅度会较大。”申银万国分析师孙卓认为,水价改革后,定价机制将向全成本水价靠拢,各地水价将逐渐上调,使水费支出占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达到2%以上。

水利部部长陈雷不久前也公开指出,按照中央关于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要求,我国将积极推进水价改革,继续推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逐步提高水利工程供水价格。

在天然气方面,以往国内天然气价格很低,仅相当于同等热值油价的一半,而在发达国家为80%至90%。近期有报道称,国家发改委已草拟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方案,并上报国务院。在该方案中,订价机制就是以国际原油价格为基础,另外考虑输送距离等附加条件。

有传言称,电价调整将紧随天然气之后。其实早在2003年,《电价改革方案》、《电价改革实施办法》就已出台,明确了发电、售电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的改革方向。但电价机制改革进展缓慢,据称是因为输配电价独立核定等技术性问题没有根本解决。

今年4月,国家电监会和国家发改委达成初步共识:“以电力市场建设为平台,以电价改革为核心,以大用户直购电为突破口,积极稳妥推进电力市场建设”。对于输配电价成本独立核定,国家价格部门正在紧锣密鼓地制订方案,并制定成本监审办法。

与电价相比,近些年,煤炭价格涨幅比较大。但对于煤炭企业而言,煤炭成本基本上就是开采作业成本,煤炭本身的价值几乎被忽略不计,这导致当前煤价不能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各地过度开采严重。因此,煤炭价格改革的主要措施,其实是对煤企征收煤炭资源税。

煤炭资源税政策目前还在调整完善中。4月份,财政部和国税总局要求地方对煤炭资源税费情况进行调研,相关报告4月底已上报两部委。去年以前,由于煤价上涨较多,煤炭资源税由量计征改为由价计征。近期,由于煤炭价格回落,有关方面正考虑改为从量与从价相结合。

孙卓介绍说,资源产品有很多种,所谓资源价格改革也有不同的情况、不同的进度,但国家正加速推进各种资源价格改革是很明确的。

国际金融危机的“副作用”

“现在国内资源价格之所以非常低,其实是过去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问题。”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林毅夫说,上世纪50年代开始,新中国为了白手起家建立完整的国民工业体系,必须提高积累,降低消费,这就要求通过计划手段,将资源价格定得很低,以支持工业建设和居民生活。

改革开放后,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客观上要求理顺资源定价机制,以市场定价反映资源实际的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但是,后来资源价格改革成了一块硬骨头,到现在没啃下来。

林毅夫认为,一方面,从保障民生的角度考虑,我国居民收入水平还比较低,以往已经习惯了水电煤气的低价,如今价格上涨要考虑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企业也习惯了较低的资源价格,资源价格上涨以后,一大批企业恐怕要死掉。

“资源低价维持到现在,更重要的原因,其实是在以往不科学的发展观影响下,中国经济建立了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虽然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但资源边界最终将成为硬约束,强迫终止这种增长。”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左大培说。

左大培表示,上世纪90年代,中国加入WTO,正式融入全球化,但在发达国家主导的不平等的世界经济秩序下,中国被迫成为“世界工厂”,建立了高度依赖出口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国依靠廉价劳动力、廉价资源生产廉价商品,供应发达国家消费。要维持这种模式,就必须继续维持计划经济时代的资源低价。

正是在种种因素制约下,资源价格改革一直步履维艰,但是不改革的恶果,早已呈现在国人面前。资料显示,现在我国已是水资源贫瘠国家。很多城市因缺水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煤炭方面,由于过度开采,很多矿脉被破坏,环境也被污染。而日本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从中国低价收购煤炭,运回国内填海,以防未来能源短缺。石油方面,中国已成为石油纯进口国,大庆油田只能再维持十几年。电力方面,过去几年电力供不应求,年年电荒……

实际上,早在2004年左右,中国就已意识到以往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因此提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可持续发展,以集约型经济模式代替粗放型模式。为此,中央采取了很多具体措施,如开始绿色GDP的统计方法。但是,中国无力独自改变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仍然高度依赖出口廉价商品。到2006年,中国的贸易顺差达到创纪录的1774.7亿美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资源价格改革才会雷声大雨点小。

“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期而至,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打破国际经济旧秩序。美国过度消费、中国过度生产的世界经济循环已经停顿。这样就给中国开始实质性的资源价格改革创造了条件。”曹凤岐强调说。

曹凤岐指出,所有改革都是对既有利益格局的调整,中国的资源价格改革也是如此,资源型企业和居民生活都会受到影响,整个国民经济都要经受阵痛。但从长远来看,只有资源价格改革以后,我国的价格改革才算基本完成,价格信号才能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猜你喜欢

资源税价格改革
改革之路
对我国黄金资源税立法的若干思考
改革备忘
价格
改革创新(二)
价格
7月1日起全面推进资源税改革
价格
关于全面推进资源税改革的通知
国外资源税制度的经验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