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的“上山下乡”

2009-08-13

创新时代 2009年7期
关键词:上山下乡毕业生基层

四十多年前,在毛主席“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的号召下,一千六百多万知识青年涌入“上山下乡”的滚滚洪流中。现如今,国家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西部边远地区去就业,虽有类同,但“知青”所肩负的使命不同。新时期的“上山下乡”工程不是去接受农民的“再教育”,而是肩负着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神圣使命,用知识去改变农村,加速新农村建设步伐。

自年初起,类似于“2009年,我国就业压力前所未有”的说法,屡见不鲜。而且,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公布出的数据,如“2009年全国有610万高校应届毕业生”“历年累积的未就业的大学生有250多万”;“目前全国共有860万大学毕业生等待就业”……也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从统计数据中,社会科学院有专家认为:历年累积的250多万未就业大学生足以体现出城市就业容量的极度有限。长期累积下去,社会负担不但越来越重,人力资源也将是一种严重的浪费。

对此,北京大学校长助理、光华管理学院教授于鸿君早在今年两会期间便发表看法,他认为,中国当前最大、最紧迫、综合效益最好的就业渠道在农村,重启“上山下乡”工程显得尤为必要。

农村迫切需要人才

“今年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只是金融危机的影响,与往年就业渠道稀少,政府相关支持政策不到位以及大学生的择业观念等都有关系。”于教授告诉记者,“拓宽就业渠道是缓解就业压力的关键所在。就目前形势看,城市就业容量有限,而迫切需要人才的地方在农村。”他认为,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都不可能把人才全部留在大城市,总需要一部分人到基层农村、偏远地区就业,否则区域差别便会越拉越大、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社会结构失衡也会越来越明显。

从长远看,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必将出现一种趋势:一边是大量的农民工走出农村,接受城市文化的洗礼;另一边则是城市人才流向基层农村,充实基层教育、科技、文化实力,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区域平衡。

改革开放30年,农村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不可否认,中国近8亿农民的观念与能力仍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新农村建设”重视力度不断提高,地方政府为了使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对人才的渴望与需求也愈加强烈。

于教授分析说:“农村有着最广阔的就业渠道。目前形势下,农村除了需要管理人员,比如说“村官”以外,还需要大量的教师、医护人员、农业技术人员、公共服务人员,农业产业化的企业、乡镇民营企业也都需要有能力、有素质的人才。只要通过磨合实现对接,大学毕业生在农村确实大有可为”。

目前,农村“孩子上学难,农民看病难,获得农业技术和信息难”的“三难”问题仍然存在。“上学难”的症结在于缺乏高素质师资,“看病难”的根源之一在于缺乏经过基本教育的医生和护士,“获得农业技术和信息难”则源于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甚至缺乏会熟练使用互联网的人才。毫无疑问,新时期的“上山下乡”工程可以促进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发展。

多政策引导大学生基层就业

鼓励引导大学生到广阔的农村和基层去,不仅需要口号和宣言,更需要政策导向和制度保证。

近段时间,面对2009年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利好”消息频频出台。

5月份,国家首次向社会公布享受国家补贴政策的大学生就业岗位目录,涉及“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基层农业服务、基层医疗卫生、基层文化科技服务、基层法律服务、基层民政(托老托幼)助残服务、基层市政管理、基层公共环境与设施管理维护”等9类领域。

截至目前,国家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的政策主要包括:城乡基层岗位开发、统筹实施大学生下基层项目、实施2009年“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等计划、到中西部基层的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等。

根据教育部最新出台的规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服务期满可享受升学优惠政策。参加“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的毕业生,服务期满且考核合格的,期满后三年内报考硕士研究生初试总分可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高职(高专)学生可免试入读成人本科。

此外,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还可享受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而且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由政府返还学费。这些优惠政策均解决了学生的“后顾之忧”。

6月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研究部署加强就业工作的措施。会议中指出,2009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就业资金420亿元,比去年增长66.7%。并规定,对中西部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本生活补助,由中央财政就业专项资金给予适当补助。

在国家政策鼓励和财政支持下,到基层、西部农村等偏远地区就业引导得到了广大高校毕业生的积极响应。有数据显示,今年,由中央财政支持的西部计划全国项目实施规模由1万人扩大为1.5万人。同时,江苏、辽宁、福建、贵州、陕西、青海、浙江、海南等地将实施西部计划地方项目,招募毕业生赴本省贫困地区服务。

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前不久,一则“长春某高校大四学生卜睿甘做‘豆腐西施”的消息引起一片哗然。这位攻读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并经常得到奖学金的班级团支部书记自今年3月份,便每天6点准时出现在当地的早市卖豆腐。起初,父母、部分老师等都不理解,但当她说出自己“想开一家豆腐加工厂”的理想后,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和支持。

卜睿摆摊卖豆腐,在自己的创业生涯中迈出了第一步。她这样理解自己的第一步:“没有人天生会创业,就让我从最基础的学起吧。”很多有着创业欲望或是正在付出创业行动的大学毕业生们从卜睿身上获取了信心。

“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事例已经屡见不鲜,这是当代大学生自立自强的表现。但是,大学生自主创业一定要慎重。创业不是只有注册、办些手续那么简单,要对市场有个充分的把握度,这就要求一些从事实体企业创业的大学生从基础做起,为自己创业定好长远规划和目标。”于教授表示,“国家也应该加大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力度。”

多年前,国家就开始出台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近期,为缓解就业压力,各地在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思想下,纷纷出台鼓励措施。前不久,北京出台“稳定就业”措施中明确表示,北京市高校毕业生等城乡劳动者个人创业首次可贷8万元。

据新闻报道,山东、江西、四川、浙江等地都已经出台措施支持大学生就业,甚至有些地方政府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渠道,如网上开店、加盟连锁等。

加入“上山下乡”队伍观念很重要

一场金融危机冲击了大学生的就业市场,在这种背景下,有些大学生在为创业奔前走后;有些大学生心甘情愿地加入了“上山下乡”的队伍中;也有些大学生抱着退而求其次心理将就业目标指向了基层;还有些大学生宁可“啃老”,在城市飘着,仍不想去基层。面对这些现象,于教授认为“树立科学而长远的择业观念很重要”。

学生的择业观念,也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在过去很多年,考大学是农村大部分青年一代走出村庄的唯一出路。很多家庭“砸锅卖铁”供孩子考大学,就是为了让孩子到大城市生活、工作。虽然现在农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父母仍希望孩子到城市工作,过“城市人”的生活。这种观念使很多大学生宁可在城市过着“失业”般的生活,也不想回到农村就业或创业。即使有些学生刚刚有些创业的构思,也被家长扼杀在摇篮里。于教授呼吁,“家长要尊重孩子的职业选择,不排除要给予他们建设性的意见,但一定要支持他们的长远规划”。

有媒体曾经做过一次关于“现在农村最需要哪种人才”的调查,其中40%的村民认为最需要的是“有组织能力,能够维护农民利益,促进村民当家作主的人才”;需要“懂农业科学技术的人才”和“带领村民致富的人才”分别为29%和26%。

由此可见,“村官”的职位很重要,而一些消息也显示:如今“村官”招考尤为火爆。但是,农村整体水平的提高,只靠“村官”也是不行的,于教授建议,大学毕业生就业还应当避免“眼高手低”,期望值也应当适中。不要非“村官”不到基层,要明确农村需要的不只是“村官”,到乡镇企业就业同样能有一番作为。

新农村建设,使得今天的“上山下乡”工程处于特定的背景之下。而准备启程的大学生一定要牢记自己的使命:用知识去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上山下乡毕业生基层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基层在线
上山下乡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游蓟县梨木台
——纪念上山下乡48周年
走基层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