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排行榜:问题在榜,亦在学校

2009-08-13

创新时代 2009年7期
关键词:排行榜教授大学

木 易

前不久,《人民日报》以《大学排行榜真有潜规则?》为题,报道了成都理工大学曾于2004年和2006年两次邀请“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负责人武书连来校讲座,随后两次给武书连方面汇款数万元,以及此后该校排行名次上升的经过。随后,当事双方便先后作出公开说明,一方否认曾收取赞助费,一方则承认曾支付武书连两笔费用,但属于为校外学者支付的正常费用,与赞助大学排行榜无关。

虽然目前看来,事态仍陷在真相无着落的境地。但是,舆论显然已经触发。一时间,“娱乐化”、“注水”、“潜规则”等词与“大学排行榜”联系在一起被炒得沸沸扬扬。其他任何一个行业或者领域的“排行榜”,暴露出“潜规则”,也未必能引起如此轩然大波,可是“大学排行榜”公信力的缺失,却伤了太多人的心。

加之教育部“不赞成、不支持大学排行榜,反对借此向高校拉赞助”的表态,各种各样的质疑与舆论便接踵而至:“大学精神在哪里”;“大学排行榜实质就是赚钱工具”;“还有没有必要保留大学排行榜?”……

试着换个角度想,上述声音也有其道理,但是,却未必公允。众说纷纭之时,对于“大学排行榜”的现象,中国问题学创始人、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胡星斗表态:“大学排行榜,问题在‘榜,亦在学校。”

“大学排行榜”可以保留

胡教授告诉记者:“‘大学排行榜是个‘舶来品,起源于本世纪初美国的大学排行,是高等教育领域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而且均出自民间机构,属于民间行为。在美国有各式各样的大学排行榜。它的存在对各个学校是一个促进,对学生择校、择专业也是一个参考。”

虽然迄今为止,尚无关于大学排行榜公信力的实证性研究公布,对于大学排行是否可靠,还有待继续研究,但对于国内“大学排行榜应该被取缔”的舆论,胡教授认为,大学排行榜还是有必要存在的。因为对大学排行榜最热心的关注者还是那些参加高考的学生及家长,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上个好大学,但是又不知道哪个大学是好大学,哪个大学的专业怎样。规范而客观的“大学排行榜”可以为包括考生、家长、大学在内的整个社会提供免费的评估信息服务。而社会上对“大学排行榜”的热议,其实也体现出了公众了解大学的渴望和需求。“大学排行榜”也会因为这种“社会需求”而继续存在。

部分社会人士也认为,通过“武书连”事件后,“大学生排行榜”会更加重视公信力,远离商业用途。

6月上旬,中国人民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联手某网络社区发布了最新的大学排名,“人大版”排名在大学排行榜遭遇质疑危机时,以其独具的“零成本”、公益性、独立性等特点,第一个推出自己的评价结果。

作为大学评价研究副产品的“人大版”排行榜,所使用数据完全公开,主要来自于教育部官方以及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等机构的数据,无成本可言。排行名次以展示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主,无意对排行榜进行商业运作。这种依托大学所属研究机构进行的排行榜能否提高公众的信服指数和满意指数,还需要继续关注。

据了解,在我国,起初的大学排行榜始于民间对大学科技实力的关心。由于教育部门封锁各种高校数据等原因,使研究者只能运用科研成果数量作为评价大学的依据。显失公平是必然的。后来,由于教育部对一些数据,比如说毕业人数等不再保密后,中国的大学排行评价结果准确度逐渐提高。但,至今还没有一个人或组织能够完全准确地评价“大学质量”的任何部分,更不用说评价大学的整体质量了。

中国人民大学高教研究中心教育研究科科长舒颖岗曾表示,任何一个排行榜都不能对大学进行全面无遗的评价,我们应该鼓励高质量排行榜的出现。

“数字”评选未必科学

“‘大学排行榜虽然有必要保留,但在今后也要注意排行科学,需要一个科学的系统标准,”胡教授指出,“现在的排行榜依靠数字得出结论。比如发表论文的数量、科研获得部级奖的数量、博士奖的数量、硕士奖的数量、一级学科的数量等等,仅凭这些数字来断定一所大学的排名是不科学的,不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一个学校、专业的真实水平。再说,很多学术论文的评定也存在‘潜规则。”

据胡教授透露,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重点科研项目、重点学校的投资力度,先后开展了211工程、863工程,这些工程中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利益。换句话说,其中不乏部分奖项,是为了拿到国家科研经费,通过非正规方法取得的。这样评出来的奖项会完全丧失科学性。

“还有一些这样的情况,大学为了能在排行榜中名列前茅,要求老师一年当中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多少论文。学校整体文章数量是上去了,但创建性的课题和真正有水平的老师却没有几个。”胡教授补充道,“整个社会已经进入了数字时代,定量的衡量考核是很有必要的,但要追根溯源,取得数字的途径以及数字来源的本体,必须和排行的目的相吻合,这样的排行榜才有真正的指导意义。”

评价体系与社会监督同行

社会舆论认为,有人办企业,有人评价企业,都是正常社会必要的生态规律。在教育领域,似乎也默许了“有人办大学,有人评价大学”这种自然现象。那么,如何评价大学?更确切地说,是如何“客观、科学、权威”地为“大学排行榜”做出评价?胡教授指出“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很重要”。

胡教授建议,在教育部门和学校加强教育信息的公开与教育信息服务的基础上,排行过程中要由同行评价。比如,评价教授水平、专业水平的时候,要通过内行评价内行,而非外行评价内行,不能单凭论文数量的多少和获得奖项的数量做出结论。这样,得出的结果才真实客观。其次,大学排名应由第三方非盈利权威机构承担,而不是由那些向学校索取赞助费用的机构来操作,急功近利的评选环境必定会使评选结果失真。再次,排名标准及考核指标应明确,并且这些规则应当在“阳光”下,使参与排名的大学对评价规则非常了解,营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这样,才会从真正意义上对提高大学水平起到引导和督促作用。

“大学排行榜”这类民间机构的评估行为,其存在有一定的民间基础和社会需要,但要考虑管制和规范的缺席。

胡教授认为,民间的排行榜原则要靠自律,杜绝排行榜与经济收入挂钩。从目前形势看,靠自律比较难。所以,这就要靠社会的监督、媒体的监督、公众的监督、科研部门的监督,尤其是教育部、科技部相关政府部门的监督。在多重身份的监督下,规范其运作,检验其真伪,曝光其潜规则。

“‘武书连版排行榜的问题之所以被揭露出来,也说明媒体监督已经起到了一定效果。”胡教授微笑着说,“现在这件事情被暴露出来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样更能加大社会各界对大学排行的监督力度,也保证了中国‘大学排行榜今后能够健康有序的开展。”

呼吁“大学精神”的回归

“大学排行榜的问题,在榜,也在学校自身。”胡教授表态,“大学本身要爱护自己的品牌和声誉。大学是个洁净、追求正义和真理的地方,不能因为这个排行榜变相行贿。同时,大学应该用更高的自觉意识,拒绝社会上的腐败和人情关系。

胡教授分析说,中国大学与外国大学不同,中国大学大都是国有大学,很多国有大学都不爱惜自己的品牌。在市场经济下,很多大学利用自身声誉去谋利。比如说,大家非常熟悉的MBA班,它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美国的MBA班还有各式各样的排行,但绝对不是以赚钱为目的,却仍然有很多学校争相开办这样的培训班,为什么呢?因为,美国MBA班培养出来的学生都会回馈学校。校友捐赠是美国大学经费的主要来源,占整个办学经费一半以上。中国大学开设的MBA班,很多是以盈利为目的,在基因中注入了市场经济血液。中国高等院校的体制有待创新和改革,应借鉴发达国家的优秀办学经验。

说到这些现象,胡教授不得不提到“大学精神”。自此次事件发生后,业内很多专家也都在呼吁“大学精神”的回归。谈到大学精神,胡教授语重心长地说:“大学精神源于治校者的主人翁意识、自由的思想、独立的人格。”高校要懂得轻重取舍,自清自省,从功利的世俗追求中脱身而出,不要让“大学排行榜”捆绑了自身的大学精神;要注重大学精神的培养和传导,大学里的不正之风才会自然消退。

猜你喜欢

排行榜教授大学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大学》
刘排教授简介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排行榜
排行榜
排行榜
恐怖的教授
心不在焉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