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语文课内自读课文的教学

2009-08-11

现代教师与教学 2009年3期
关键词:课文思维教师

李 娜

【摘要】初中语文课内自读课文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了几乎与讲读课文相同的比例。本文从抓好预习环节、激发与培养学生兴趣、灵活创设问题情景、发挥教师导向作用入手,浅谈初中语文课内自读课文的教学。

【关键词】初中教学、自读课文

Discussed shallowly in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language class from reads the text the teaching

LiNa

【Abstract】In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language class from reads the text the teaching to raise student's independent study ability to have the vital significance. Occupied in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 with said nearly reads the text same proportion. This article from pays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preparing a lesson link, to stimulate and raises the student interest, the nimble establishment question scene, to display the teacher to guide the function to obtain, discussed shallowly in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language class from reads the text the teaching.

【Key words】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teaching, from reads the text

课内自读课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然而,一些中学语文教师在对课内自读课文的讲授中,却往往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把课内自读课文与讲读课文错误地等同起来,平均用力,面面俱到地讲授;二是盲目地认为“自读”就是放手让学生课后自己去学。没有明确的训练目标,没有教师的指导。结果,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课内自读课文的教学应该做到:

1.抓好预习环节

在教学中,学生如果在课前不认真、自觉地去预习,那他在课堂教学中就会显得比较被动。主要表现在思维不活跃,回答问题不积极,注意力不够集中等方面。从而也就收不到好的学习效果。特别是课内自读课文的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讲授为辅。如果学生不预习,那学习起来就会事倍功半。

俗话说:“有了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换言之,即有了好的预习习惯,就等于课内自读课文的教学成功了一半。叶圣陶先生曾强调过:“上课之前,学生要切实预习。学生通过预习,动了脑筋,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决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都有很高的价值。”可见,预习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能让学生获得成就感,进而激起其学习的动机;也能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的知识上,从而加强了听课的目的,增强了求知的欲望,变被动为主动。为学好课内自读课文做好热身准备。

抓好预习环节,要求学生具体要做好以下几点:

①疏通文字。即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生字、词。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弄懂文体及主要内容。依据自读提示熟读课文,弄清文体,熟悉文章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课文大意。如说明文,就要考虑本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议论文则要弄清本文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小说,就要弄清本文的人物、主旨、三要素等;诗歌,就要弄清其主要内容和所抒发的情感,会品析诗中一些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等;文言文,则要求要会在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的情况下,依据注释大胆地去猜读文章的大意及所蕴涵的情感等。总之,学生要根据教师在讲读课文中对不同文体的具体要求,运用到对自读课文的预习中去。这样一想、一归纳、一联系、一思考,学生便会在对自读课文的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运用、再现、巩固,同时也锻炼了知识的类推能力。

③思考质疑。即根据课文内容及课后练习题认真思考,尝试着去解决问题,并能主动对课文质疑。如猜想老师在授课时,会提出些什么问题,又该如何应答等。

④温故而知新。即预习的时候要注意联系旧知识,特别是本单元讲读课文中的知识点。这样做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便于把握新课文。

⑤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合作小组的作用,积极与同学们相互讨论,培养合作探究精神,还可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教师要在预习前要注意给学生分组,分小组时要根据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表达能力的高低,使之各小组中好、中、差都有所搭配,每个小组之间基本保持平衡。教师应要求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在课余时间预习时也应该充分发挥合作小组的作用。这样做既省时又省力,学生在讨论中还能主动发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不要让小组合作预习流于形式,成为一纸空话。

⑥做好笔记。在前面的每个细部环节中都要注意做好笔记。如做好圈点勾画,记下体会和感想,做好摘抄等,以便课堂上交流。

2.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一味极其活跃的催化剂。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在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1精心设计教学导语,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

课前导语,要求要与讲课内容有关,语言生动、自然、新颖、短小精悍。如在讲《桥之美》时,可以这样导入:"桥并不是没有生命的、冷冰冰的建筑物,而是极具魅力和美感的。它历来都是文人骚客所青睐的对象。像唐代诗人杜牧有'小桥流水人家'不知引发了多少游子的思绪!同学们,在画家的眼里,桥究竟美在哪里呢?让我们用画家的眼光去品评《桥之美》吧。"这样一来,便可激起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又如在《核舟记》的教学中亦可这样导入:"手工雕刻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对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光辉展示。文中所写到的这件雕刻品,是用一个小小的核桃刻成的船。它生动再现了'苏东坡泛舟赤壁'的著名典故。没读过课文的同学可能不信,下面就让我们具体来读课文吧。"巧妙的导入,可让学生带着巨大的好奇心,认真、兴奋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上课内自读课文时,要精心设计导语,想办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以求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2.2给予学生表现机会,保持学生自学兴趣

精心设计导语,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适时对学生“添柴加火”,为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温”。否则,当兴趣这味催化剂流走之后,学生就会走神、发呆、厌烦。现在的初中生,往往具有爱表现的心理特征。课堂上老师表扬了什么、批评了什么,都非常在意;而且会在同学之间互相攀比。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内自读课文时要以此为依据,多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其发现自身价值,增强自信,以更高的热情投身到学习当中去。如:对一些较难的生字词,可以让学生自行举手到黑板上去默写音、形、义:像诗歌、散文、小说一类的自读课文,可让学生起来朗读自己最喜欢或最能把握的一句或一段。有时也不妨在男女同学之间、小组之间展开竞赛。

3.灵活创设问题情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开启思维大门的钥匙,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也就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学习也就只能流于表层和形式。教师要教好课内自读课文,关键是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自读课文的特点、教材的知识点,灵活、科学地去创设一个个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情境。这就要求教师创设的问题要具有联系性,针对性,启发性和可考性。

4.发挥教师导向作用

在学生充分预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地发挥导向作用,让学生以自学为主,彼此交流心得,互做补充,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教师在课堂上的整个交流活动中,要注意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发挥“导”的作用,在学生的讨论中穿针引线,不断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把讨论逐步引向深入:

4.1鼓励求异思维

在课内自读课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努力营造一种自由、民主、平等、轻松的气氛。让每个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发挥学生真正的主体作用。

4.2审时度势

当学生的思维活跃到有滑向毫无价值的争执倾向时,教师要在保护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及时把学生引到正题上来。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冷场时,教师要设法进行启发、点拨和鼓励,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当有的学生不专心听讲,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时,教师要及时给予提醒,把他的心拉回到课堂上来。而对那些一如既往地坚持认真学习的学生,教师也应该时时给予口头表扬。

4.3适时点评

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交流都应当作出适当的点评。点评应以鼓励为主,充分肯定学生的热情。也可从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应用、思维方法和过程、表达的逻辑性和科学性,以及学生在交流中的行为等方面进行点评,如教会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尊重别人,取长补短,以求取更大的进步。

4、归纳总结。要根据上课情况,注意再次强调重点、难点,归纳总结。再次强调重点、难点,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使之强化记忆。至于归纳总结,即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把零散、孤立的知识串联起来,使之结构化、系统化、网络化。教师也可因文而异,根据课文后面的思考题和练习题设计适量的题目,或打印在纸上用于课堂小检测。

“教无定式,学无定法”。对于课内自读课文来说更是如此。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在遵照教育、教学规律和原则的前提下,大胆地进行探索、研究和实验,使其教学更完善,更科学。

收稿日期:2009-05-06

猜你喜欢

课文思维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