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2009-08-11林华荣

现代教师与教学 2009年3期
关键词:树立主体意识课堂教学

林华荣

【摘要】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学习的地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坚持学生为探究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关键词】课堂教学、树立、主体意识

How to develop student's independent in mathematics courses this

LinHua rong

【Abstract】The classroom is the student studies independently, the free study's place, the student is the study main body, the teacher is the teaching activity organizer and the guide. To acquire student's main body consciousness how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process, is under teacher's guidance, insisted that the student for the inquisition main body, stimulates student's independent study consciousness fully.

【Key words】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acquires, the main body consciousness

课堂是什么地方?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学习的地方;是师生情感与信息交流的地方;是学生个性表现,体验成功、自信、快乐的地方;是学习旧知识,产生新知识的地方;是学生共同质疑、解疑、生疑的地方[1]。在当前教育体制下,素质教育方式已被广大师生所接受,作为素质教育核心的主体教育,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研究和重视。世界许多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趋势都是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承认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应该鼓励和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然而在我国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发展学生主体性的进程并不理想,尽管许多教师在理性上承认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总是有意无意地被忽视,这必然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一种'内在的精神。在自主性方面,不能根据需要主动地发展自我,缺乏主动参与、大胆竞争、勇于表现的意识和能力;在创造性方面,不善于独立思考,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积极提倡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场所,而不仅仅是自己施展教学才华的舞台,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不能只图自己讲学方便,讲学轻松,应该更多的关注40分钟上课时间里学生的思维变化和发展。如何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要做学习的主人

教学改革目标明确指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根据这一目标,可以认为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的活动。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体验从教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从而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课堂成为学生个体表现、体验成功、快乐、自信的地方。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自设作业,每讲完一节课的内容后,可以要求每个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自己设计对学习活动的检测题目,并做到自己解答,自己修改,教师还应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后多与老师、同学交流学习经验。数学教育的目的本身就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采用这一方法正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在自主创新方面的能力,而且很多学生自己设计的作业,其题型各异,解题思路多样化,非常具有创意,如有学生在学习过全等三角形后为自己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ABC与△DEF,且B、C、E、F在同一直线上,A与D在直线B、F的两旁,∠ACB=∠DEF,那么,补充什么条件:就能使△ABC≌△DEF。这道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它没有束缚学生的思维,在与同学交流过程中,学生就像猜字谜一样,积极参与,饶有兴趣,通过讨论,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又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了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有关知识,而且答案的多样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充分照顾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了多层次和创新性的教学原则。形成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减少了简单的机械重复劳动。学生探索规律、讨论方法的时间也就多了,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不但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也很大的满足了学生求知、参与、交流的需要,使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种课堂氛围下,改变了以往教师一味传授知识的权威地位,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社会实践的距离,促进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和谐发展。

2.鼓励学生敢想、善想,拓展学习空间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疾呼:"砸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小孩的头脑,解放小孩的眼睛,解放小孩的双手,解放小孩的嘴,解放小孩的时间,解放小孩的空间[3]。“要真正实现在教师的参与,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在教学中发展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必须摒弃”老师讲、学生听“的观念,树立”师生共同探索的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允许学生有时间思考。只有释放了学生的头脑,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才能冲破旧束缚,立异标新,发挥其创造性;只有节余了时间,解放了空间,学生才能搜集到丰富的资料,扩大认知的眼界,发挥内在的创造力,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才会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教学过程中应以还时间给学生作为突破口,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学习状态,尽可能的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想象空间留给学生,把自由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让给学生[4]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例如,在讲“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可以通过几组不同长度的三条铁丝,让学生自己动手来拼成三角形,通过课堂实践教育来得出所求结论,更能使学生心领神会,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还应当支持并鼓励学生的不平凡想法和回答,学生都是朝着教师鼓励的方向发展,当学生提出独特的意见或想法时,如果老师暂缓判断,给予支持和鼓励,不但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能为整个课堂创造一种浓厚的学习讨论氛围。实践表明:当学生不由自主插嘴的时候,正是他们触发主体意识。积极思维探索和发现并产生新思维的时候。教师还应该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多注意学生的优点,鼓励学生相信自己,多动脑、勤动手,不迷信书本和权威,善于对课本提出疑问,对敢提“怪问题”的学生,也让学生大胆的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时学生讲得不正确、不完整,也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将话说完,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而要善于发现他的思想闪光点。应该采取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因此,教师要把一切为了学生发展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最直接的办法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差异,满足不同的需要,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在课堂上表现的机会,使学生逐渐树立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意识。

3.创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

教师是什么?是课堂上给学生创造成功的人:是学生快乐机会的创造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相信学生有能力独立或合作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般问题,如果不相信学生有这种能力,在课堂中就无法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学生的主体意识自然无法真正落实,而作为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也就无法真正实现。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在压抑的思想环境下,禁锢的课堂氛围中是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这些都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奠定教学成功的基础,是促使学生主动发展的原动力。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现代教育家也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创造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才会唤起师生感情上的共鸣。它不仅承认和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能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同样需要创设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为此,教师可通过采用情感教育、师生互评、小组合作等方式建立多种评价方式来激发和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师生有时可互换角色或利用数学教材中的新奇因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能单纯的以考试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的优劣;不能让学生为了考试而去学习;不能让分数成为广大师生的唯一追求。为改变以往的这种情况,尽量改变以往那种古老而又似乎约定的命题方式,将考试侧重面从理论转向实际,从重在形式改为重在理解,针对不同的学生,衡量成绩的尺度也应不同。采用这种测试方式,学生放下了思想上的包袱,既能明确学习目的,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也能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也应多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亲身参与问题的真实活动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身品尝到自己发展的乐趣,才能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才会真正实现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

参考文献

[1]林华民,2003,《世界经典教育案例启示录》第58,60页,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

[2]朱慕菊,2002,《走进新课程》第2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漆权,2003,《创新与创新教育》第53页,上海教育出版社

收稿日期:2009-05-13

猜你喜欢

树立主体意识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杜绝不良网络借贷
班级表扬日记在教育教学活动的作用
浅议思想政治工作者楷模形象的树立
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沧浪诗话》看严羽文论中主体意识自觉性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