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探究模式中实现课堂有效性

2009-08-11

现代教师与教学 2009年3期
关键词:有效教学

杨 舟

【摘要】针对有效教学过程中较难找到学生参与度与教学难度的平衡点。本文以初中学生数学课堂表现性评价为切入点,运用有效教学理念,通过《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的教学实例,论证了探究学习模式在提高学生自主建构新知识体系能力方面的有效性。

【关键词】有效教学、探究学习模式、自评互评模式

Realizes the classroom validity in the inquisition pattern

Yang zhou

【Abstract】Was difficult in view of the effective teaching process to find the student percentage participating and the teaching difficulty balance point. This article take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 mathematics classroom performing appraisal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he utilization effective teaching idea, through "Quadratic function Image And Nature" the teaching example, proved the inquisition study pattern to enhance the student to construct the new knowledge system ability aspect independently the validity.

【Key words】The effective teaching, the inquisition study pattern, from comments evaluates models the type mutually

1.探究学习模式对有效教学的意义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文化运动,特别是在受行为科学和实用主义哲学影响的美国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有效教学推行得越来越广。

所谓“有效”,是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关键是看学生在课堂上能否积极的参与到知识的认识过程中,使知识在大脑中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教师应尽可能的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在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发进行形式多样而又富有个性的学习。

如图,我们可以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新课标要求下的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形象的表现出来:

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T——教师(teacher)

S——学生(student)

师生合作探讨式课堂教学模式:

比较两种教学模式,学生获得的知识量从表面看似乎是一样的,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却完全不同。在师生合作探讨式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获得的知识不仅深刻持久,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探究活动中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对学习的情感价值观也会随之发生深刻变化。师生合作探讨式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真正建立一个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开放式教学课堂,这将是一个有效的课堂教学。

2.探究学习模式的教学环节

学习目标是由学生参与的评价决定的。评价肯定的东西,才是学生所追求的东西。换言之,发展性学生评价归根结底必须指向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而探究学习模式就是关注学生在认知、能力和情感领域的发展,实验证明,该模式能较好的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2.1模式教学环节:

2.1.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维果茨基(Lev Vygotsky)将儿童的发展水平分为:现有发展水平,潜在发展水平和介于两者之间的“最近发展区”,要引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必须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发他们的探究、创作冲动,“问”得他们跃跃欲试,所以首先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间架起一座桥梁。

2.1.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美国教育学家G•波利亚(G.polya)说过,一个有意义的但又不太复杂的问题,能帮助学生挖掘问题的各个方面,使得教师通过这道题就好像通过一道门户一样把学生引入一个完整的理论领域。如何让学生按教师引导的方向思考解决问题,突破难点呢?依照新课标的理念,应在探究活动中给予学生指向性明确的目标,让他们明白要做什么,做完之后要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再通过自评模式和学生互评模式,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获得解决问题的快乐,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教学的高效成为可能。

2.1.3归纳综合,拓展思维

落实知识目标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效能体现的基础。知识的产生过程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规律,所以在共同探究出知识点后,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对其成果进行归纳、提升和评价,还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留下适当拓展、延伸的空间和时间,使课堂的探究活动得以延伸。

比如可以在上课之前,每人发一张课堂卷,以填表或其它的形式将知识点集中。探究活动之后,让学生自主归纳知识点,并在归纳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对习题进行变式,让学生更深入的探究。学生在稳定新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知识整合,提高了自身的创新和应变能力。

2.2模式教学实录:

下文以华东师大版教材九年级下册《§26.2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的教学为案例,具体介绍探究学习模式的构建过程。

2.2.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入时举例让学生先回忆,一次函数的性质是通过图象来研究的,再提出问题:如何研究二次函数的性质?学生马上提出了猜想:也从图象着手研究。

然后很自然的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二次函数y=x2的图象怎么画?即本课重点1: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x2的图象。

(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笔者布置了预习作业--从一次函数的图象画法出发来画二次函数y=x2的图象,这样既可以提前了解到学生易犯的错误,也可以让学生在实践后带着问题来听课。)

教师在黑板演示正确的描点画图法,再投影出一些有代表性错误的预习作业,在学生自评和互评模式中强化画图细节。

师:接下来谁来给这条曲线命名?

引导学生从书本上找有关抛物线、顶点、对称轴的概念。

师:谁能用自己的肢体动作,把这三个概念表示出来?

请一学生站到讲台展示:身体立正,再将双手上扬,解释:“双手代表抛物线,身体是对称轴,脖子是顶点”

(教室里一阵欢笑,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理解了抛物线的有关概念)

注:教师可在此时为学生理解图象的变化趋势这一难点埋下伏笔。

2.2.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画图方法并主动探究抛物线y=ax2图象的性质,并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笔者对课本的练一练进行了改编,增加了一道练习题:y=12x2,让学生探究在a<1时图象的变化。

CAI课件展示:画出下列函数图象,并回答下面问题

1.y=x22.y=-x2.3.y=2x2.4.y=-2x2.5.y=12x2

探索:(课本P5做一做)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x2与y=-x2的图象,观察并比较两个函数图象,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异同?

2、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2x2与y=-2x2的图象,观察并比较两个函数图象,你能发现什么?

将所画的五个函数的图象作比较,你又能发现什么?

为了在小组竞争中进一步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本环节继续采用自评和互评模式。此外,为了加强学生的视觉感受,笔者还让学生准备了透明胶片,胶片叠加后方便了各个图象之间的比较,也增强了学生在展示小组成果时的成就感。整个环节学生积极性都很高,讨论也很热烈,教学效果超出笔者的想象。除了把握好图象性质之外,当学生看到自己小组叠加在一起的彩色图象时,不少学生赞叹:“好美啊!”。能让他们体验到数学与美的结合,是之前没有预料到的,这也让笔者感到惊喜。

2.2.3归纳综合,拓展思维

1、小组合作填写二次函数y=2x2图象与性质的表格

(形成知识网络后,可灵活进行变式,强调图象变化趋势,进行练习巩固。)

2.思考:函数图象的开口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为了让学生更形象的把握a的意义,笔者在教学中选择现代教学工具--几何画板,通过拉动函数图象,改变其开口的大小和方向,简洁直观的让学生看到a与函数图像的关系。

拓展题:

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有6条标有序号的抛物线,它们分别是y=-3x3,y=-x2,y=15x2,y=13x2,y=x2,y=2x2,请将这些函数表达式与抛物线的序号一一对应起来。

(在巩固新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拔高思维层次。)

2.3模式教学结论:

探究学习模式下,学生先在探究活动中获得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继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身理解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获得新知。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成为了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自评和互评模式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体会到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这为学生今后获取知识以及培养探索能力打下了基础。

实验证明,探究学习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辅以教师的引导,能达到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探究学习模式的关键

3.1落实预习

一节课内,要完成“理解——应用——形成技能——锻炼创新能力”的任务,如果没有学生的配合,探究过程将很难把握好时间,所以安排好学生的课前预习是探究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3.2有意设计题目,强调分工合作

应根据桑代克(Edward L. Thorndike)的练习律和B.F.斯金纳(Burrbus Frederick Skinner)的强化原理设计练习,巩固新知。要在探究活动中优化合作成果,需尽可能的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加强小组成员的分工互助。教师一定要注意设计题目,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亲手操作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展的空间。

3.3注意问题的“潜在”距离,小步距提问

数学活动过程的基本特性是层次性,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可能一步到位,这就要求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把握好前后知识的衔接,将这“一大步”设计成合适的“几小步”,刚好让学生不会畏难,又有想去探究的冲动,这样就会不断强化他们的成功感,提高主动性和积极性。

3.4加强教师的语言调控

整个探究活动中,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要想让探究活动顺利的进行,教师必须应用准确的语言,不断的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猜测、验证和交流。当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数学问题,表现出茫然或答非所问时,教师应不断变换教学问题的陈述方式,让学生的理解力渐次抵达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的本质。因为学生不能回答数学问题的原因可能是来自“提问”,而非数学问题本身,即教师自己没有选择好恰当的教学语言来提问,所以数学教师需要对自己的提问方式不断修正。课堂教学中,只有即时调适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状态,才能在课堂内更有效的完成好教学目标。

4.探究学习模式的展望

探究学习模式能较好的达到教学效果,具有推广价值。只有把握本模式的精髓,把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不断提高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才能实现本模式课堂教学的理想化追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轻松步入课堂,在愉快且又适度紧张中学习(提高),又要让学生带着新的更高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在自由自在中研究(学习)发展。

收稿日期:2009-04-27

猜你喜欢

有效教学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研究
学情分析: 有效教学的核心和关键
浅述初中英语的有效教学策略
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走进农村课堂 实施有效教学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