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在课堂教学中突破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个重难点

2009-08-11奎智礼段学强

现代教师与教学 2009年3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奎智礼 段学强

【摘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同时也是教育战线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本文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内涵,实施科学发展观的意义,在实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来论述课堂教学中怎么突破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个重点。

【关键词】教学、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How to break through humanist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this heavy difficulty in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Kui Zhili Duan Xueqiang

【Abstract】The humanist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is the Marxism-Leninism, the Mao Zedong Thought that Deng Xiaoping Theory and " "The Three Represents" " The important thoughts both inherit the scientific theory which, and keeps pace with the times, simultaneously is also educates the front education educational reform thorough. This article from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statement and connotation, implementation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significance, how in implements the humanist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to elaborate in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to break through humanist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this key point.

【Key words】Teaching, humanist, science, development

我国政府从制定的《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党的十五大重申实施这一战略,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200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05年经济工作时强调以科学的发展观通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学习的重点进行教学,那么如何去突破这重点和难点呢?

1.讲清科学发展的提出及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方式落后,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而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社会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由此可见,科学的发展观包括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和以人为本四个方面,全面发展观要求在经济发展基础上,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既然经济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基础,就更要辩证的认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协调发展观,主要要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观要求在开发和利用自然的实践中不仅要尊重价值规律等社会规律,更要尊重气候变化规律、生态平衡规律、某些自然资源不可再生规律等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2.要从国情出发讲清实施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正确把握我国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对理解发展观意义重大。我国是一个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强调科学的发展观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不提脱离实际的口号,而我国人口的过度增长给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都带来压力,造成许多不易解决的社会问题。而生产力水平不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问题有待解决,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待转变为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走一条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环境,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我国政府在制定跨世纪经济和社会长远规划中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正确选择。也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昌盛的长远大计。所以在讲授这些内容时,一定要结合国情、澄清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认识。

3.结合哲学常识讲清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帮助学生突破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告诉我们: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它先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人们应该尊重自然、承认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承认人是自然界的客观性才是人类有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无论历史或者现实都表明。人类只要以自然界的主人自居,忽视外部世界的规律性,对自然界一味索取、征服或剥夺,就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生态失衡,最终人类将不得不自食其果。因此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一定要引导他们认识、改造和利用,教育学生去尊重、理解和认同自然界。认识到人类虽然是主体,但在自然面前也是客体,与自然界是统一的,因此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点是为了缓和并解决人类与自然的矛盾冲突,改进人类的生活质量而不超过支持发展的生态系统的负荷能力,使这一代人需求的满足不以牺牲未来几代人的生存和发展为代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确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理念。在教学中就可以联系哲学常识进行阐述。

4.联系经济常识,帮助学生理解人口、环境、资源问题,突破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除了联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邓小平理论,讲清有关观点教育学生,还要联系经济常识有关的内容进行讲授,可联系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讲清资源问题的价值性。可联系市场经济理论讲清资源的配置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基础性作用。来运用市场经济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要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内容,有目的、有意识到对学生进行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这就要讲清,在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快,自然资源短缺,人均耕地、水、森林和不少矿产资源都低于世界水平,同时过去盲目的开发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的强调重点。进行可持续教育,这样既讲清了重点内容又对学生进行了科学发展观的教育,也使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意识。

5.讲清科学发展观的判断依据、六大平衡、树立和规范学生的行为意识

科学的发展观有三大判断依据即:发展度、协调度和持续度。发展度就是要有一种科学的、远见的、对人类负责的精神突出以人为本。协调自然经济、三大文明、社会结构的协调。协调度就是发展动力、发展质量、发展公平的协调,发展数量、发展效益、发展速度的协调:点状发展、轴状发展、面状发展的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协调:个人利益、团体利益、社会利益的有机协调。可持续度有两大核心:即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协调与人的关系。所以据此要平衡六个方面。即人与自然的平衡,环境与发展的平衡、效率与公平的平衡,利己与利他的平衡,可持续供给与理性消费的平衡。物质生产与精神富足的平衡。这样讲来难度虽然大了点。但是对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可以用新加坡、日本、美国等例子帮助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意义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学习认识水平,在后代中更好地搞好实现可持续发展,使我们的民族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总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最好坚持和实践,也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和实践,同时也是教育战线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更好的为教育服务,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

[3]丛立新,思想政治教育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

[5]杨广学,心理学,山东大学出版社

收稿日期:2009-03-31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区域发展篇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科学拔牙